第356章 “小媳婦”難當

這等大事,齊燮元不敢對李太太有絲毫隱瞞。此事不僅是男女私情,還有亂.倫之嫌,齊燮元與李太太仔細商討的結果,認爲如果按照實情公佈出去,對李純的聲譽損害太大,不如將實情隱密起來,編造一套說詞,對外發表。

要編故事,本當是很容易的事,說一句心臟病突發,不就完事大吉了嗎?編故事的人可能是顧及李身上的槍傷,便編出這拙劣的“憂國自殺”之說。想不到欲蓋彌彰、弄巧而成拙,反不能自圓其說,讓人聯想多多。

李太太是個好心腸之人,覺得自家男人辦這樣的事太過缺德,倒覺得有幾分對不起畢正林。人死不能復活,不想再徒生殺孽。

隨即由齊燮元出面,將畢正林叫到面前,斥責了幾句。

又命人取來五百銀元,說:“按你所犯罪行,即使全家槍斃,亦不足償其罪,因督軍夫人念你平素尚無大錯,特賞你路費五百元,限你帶菱子,連夜離開南京,對任何人皆不許泄露本案真情!”

畢萬沒想到會有這樣的結果,叩頭謝恩帶着菱子走了。

齊乃復對在場的官兵嚴厲告誡一遍,並找來一名隨李多年的秘書,將詳情向之說明,命他連夜僞造李純遺書。

僞造的李純遺書,除前邊提到的內容外,還有遺囑致其弟李桂山處理家事:“兄爲病魔,苦不堪言,常此誤國誤民,心實不安,故出此下策,以謝國人,以免英名喪盡,而留後人紀念。茲有數言,揮淚相囑:(一)兄爲官二十餘年,廉潔自持,始終如一,祖遺財產及兄一生所得薪公,並實業經營所得,不過二百數十萬元,存款以四分之一捐施直隸災賑,以減兄罪,以四分之一捐助南開大學永久基本金,以作紀念。其餘半數,作爲嫂弟閤家養活之費。錢不可多留,須給後人造福。(二)大嫂賢德,望弟優爲待遇,勿忘兄言。(三)二嫂酌給養活費,歸孃家終養。(四)小妾四人,每人給洋二千元,交孃家另行改嫁,不可久留,損兄英名。(五)所有家內一切,均屬弟妥爲管理,郭桐軒爲人忠厚,託管一切,決不誤事。(六)愛身爲主,持家須有條理,尤宜簡樸,切囑切囑。兄純揮淚留別。”

對家財的處置,主要應當是夫人的意見,從中更可看到李純夫人人格的高潔。

李純死後,江蘇督軍出缺,江蘇人想借這個機會拒絕外省人任蘇督,或者根本實行廢督。這是個很重論資排輩的社會,提到大面上的理由是齊燮元資望太淺,不能驟任一個大省的督軍。

北京政.府正想逐步廢除督軍制度,便想借此機會先廢蘇督。直系怎會失掉江蘇這塊風水寶地,曹錕便夥同張作霖打來會銜電報,指廢督爲無政.府派主張。兩個人雖對江蘇督軍的人選各有千秋,但對反對廢督卻保持高度一致。

徐世昌知道自己幾斤幾兩,這兩個人其中一個都惹不起,何況聯合行動。於是,先廢蘇督之議就成爲肥皂泡。

誰繼任蘇督呢?陳光遠希望由長江三督之一的王佔元自鄂調蘇,自己由贛調鄂,以齊燮元或新崛起的吳佩孚督贛。所謂風水輪流轉。

齊燮元想坐升蘇督而廢巡閱使,或者擡出王士珍爲巡閱使。

北京政.府想派王士珍或吳佩孚爲蘇督兼任巡閱使。

張作霖卻極力保舉張勳出任蘇督兼巡閱使。

直系怕夜長夢多,也爲了抵制張勳,便授意北京政.府於民國九年十二月三日,發表王士珍爲蘇皖贛巡閱使,齊燮元署理江蘇督軍,何豐林爲淞滬護軍使。

何豐林的護軍使是齊燮元所保薦。

自盧永祥調任浙督後,由於直皖兩系一直爭執不下,淞滬護軍使的地位一直在擱置着。

蘇督自馮國璋乃至李純,都要收回上海,納入江蘇範圍內,不願意留一條皖系尾巴在江蘇轄境內。

現在皖系已被打倒,直系正可以乘機收回上海地盤。可是,齊燮元因爲自己資望尚淺,升任蘇督已是天大的好事,人不能太貪心,他和盧永祥關係不錯,不如成人之美。

這樣一來,何豐林總算正式坐上了淞滬護軍使。淞滬護軍地位之爭,也最後以保持原狀而落下帷幕。

李純死後,上海和會也無疾而終。

早在民國九年六月六日,廣州軍政.府總裁岑春煊就罷免了南方總代表唐紹儀,代之以溫宗堯。溫宗堯到上海後,也和北方總代表王揖唐一樣,沒有人理睬他。不久岑春煊自己也垮了臺,溫宗堯當然更無地位。

北方總代表在朱啓鈐時代,其交際費列有賭具、花粉種種。王揖唐用錢的黑幕更多。

北方最後一任總代表是李純兼任。李純在南北戰爭中一直扮演和平人士,是和談幕後重要人物,他也願意擔任議和的總代表。只是迨他出任總代表後,事實上南北已無和可談。取南北之爭代之的是南與南、北與北之間的戰事了。北方是直皖之戰,南方則更復雜,不但有云南的內戰,還有粵桂之戰等等。

處理完李純後事,繼任督軍齊燮元開具民國八年六月後,和談代表辦事費四十七萬零三百五十五元。各代表所購汽車,各代表公館內化妝臺、繡花枕、雪花膏、香粉、字畫、代表眷屬車費及所用香燭、元寶、麻雀、撲克等項均列入。

這項報銷在北洋政.府中本不足爲奇,可是在和談代表辦事費中列出,就使人嗤之以鼻了。北京審計院把不能報銷的剔出來,蘇督和審計院便大打起筆墨官司。

直皖交兵時,段祺瑞爲了出師有名,曾指認曹錕張作霖勾結張勳進行復闢。

此時的張勳,腦瓜皮本來就薄,生怕再給自己引來禍端,曾於民國九年七月二十日發電爲自己辯誣。

電雲:“報載定國軍檄文有曹張等勾結張勳出京重謀復辟等語,不勝詫異。勳自丁巳以還,三載於茲,不問外事,近日段氏稱兵,京畿震動,室家遷徙,比戶皆然。勳既無在京安置之文,詎有私自出京之罪!至於往事,在勳感受舊思,恩圖報稱,博浪之錐,止於一擊。況在徐州會議之時,段氏代表列席贊成,衆目睽睽,事實可按。迨夫事舉,段氏忽持異議,勳年將七十,但求作太平之民,永拜共和之賜。……”

讓張勳想不到的是,直皖戰後他竟有了出頭之日。這全賴他的親家張作霖。

這時的張作霖也確實獲得了極大的發言權,曾一再電保張勳爲長江巡閱使或陝甘巡閱使。

徐世昌和靳雲鵬畢竟不同於張作霖這樣的草莽人士,總還有些政治頭腦。犯了復辟請王朝大罪的禍首能隨便起用嗎?北京政.府不敢起用張勳,又怕得罪張作霖,便很動了一番腦筋,起用張勳舊部張文生爲安徽督軍。

張作霖保舉張勳爲巡閱使,一是爲親戚出力,更想利用張勳擴充奉系的地盤。他可不去理會北京政.府的良苦用心,一再電保張勳未獲批准,事沒辦成,不僅涉及到裡子更涉及到他個人面子問題。這是個特要面子的人,於是便怒髮衝冠。這張大帥一發怒,可是要地動山搖的,不但徐世昌、靳雲鵬怕得要死,,曹錕也不能不有所忌憚。

民國十年一月二十六日,北京政.府冒天下大不違,特派張勳爲熱河林墾督辦。

張勳這時候也依仗親家牛起來了,說:“我生平只會帶兵,不曾學過種樹。”

徐世昌便派王乃斌到天津勸駕,張勳倒不算什麼,只怕他不出山,對張作霖不好交差。

張勳來了犟勁,就是不肯屈就熱河林墾督辦,這可難壞了北京政.府。

徐世昌和靳雲鵬一再向關外王解釋:“紹軒(張勳字)犯過推翻民國的大罪,我們一口氣起用他是說不過去的,先讓他做林墾督辦爲過渡,將來再轉任其他要職就不怕別人說閒話了。”

徐、靳又怕直系生反感,又回過頭向曹錕、吳佩孚解釋:“我們用張勳爲林墾督辦只是敷衍雨亭(張作霖)的面子,是不得已的,請別誤會。”

張作霖別看是個粗人,眼界很寬,他對張勳能否得到安置並沒有興趣,他主要是爲自身的利益。

於是,他又保薦張勳爲察、熱、綏三特區的巡閱使。這就充分顯露了張作霖已經不滿足於做東北王,有意把力量由東北擴充到西北,把察哈爾,熱河和綏遠三個特區都納入他的王國範圍內。這無疑又給徐世昌和靳雲鵬出了個大難題。西北趕走了小徐後,基本上納入直系的勢力範圍,就算徐世昌和靳雲鵬予天下大不違而不顧,他們敢的罪直系嗎?

在黎元洪和馮國璋時代,北京政.府一直爲府院之爭而困擾。徐世昌當了總統後,不能說府院的關係就理順了,但畢竟不是主要矛盾。而是在徐的頭上,有一個“太上皇”,就是段祺瑞,特別是段坐鎮督戰處大位之後。

徐世昌不是馮國璋,更不是黎元洪,哪受得了這個。但人在屋檐下,不能不低頭,徐世昌在心裡,把段祺瑞是煩到了極點,他一直盤算着如何把段扳倒。

直皖戰後,徐世昌長出了一口惡氣,想到自己總算有了出頭之日,終於可以當個像樣的總統。讓他想不到的是,段祺瑞這個“太上政.府”是倒了,但他頭上的太上皇卻從一個變成了兩個。一個是曹錕,一個是張作霖。甚至不止兩個,那個帶着一師雄兵,無往而不勝的吳佩孚,不知什麼時候,會發出不同於曹張的獅子吼,也不敢不當回事。

兩個也好,三個也罷,如果說出什麼事,照辦就是了。但是,麻煩在於他們的意見往往不一致。

任何一件事,曹錕點了頭,張作霖不點頭,事情就辦不通。而曹張之間代表直奉兩系的利益,很多問題並不協調,做“小媳婦”的北京政.府就無法處理,無所適從。

尤其是靳雲鵬,他坐在國務總理椅子上,其背景既不是直系,又不是奉系,卻是垮了臺的皖系。由於他的複雜身份,他在皖系便爲大家所不齒,陪了笑臉生存在直奉兩系夾縫中,這日子更是不好過。很多的時候,靳雲鵬都問自己,何苦當這個難受的總理。所謂看破紅塵難,人說幾句激昂話容易,可有些東西並不能輕易放下。

看來,這誰都不容易。堂堂的大總統和內閣總理,尚且身懷如此“恰似一江春水像東流”的愁。那些每日爲柴米油鹽所累的平頭百姓,又當如何度日呢?

第76章 大後方起火第230章 捨命陪君子第415章 驚世駭俗第488章 個人歷史上的黑暗時代第571章 與民權保障同盟的不睦第249章 就職第576章 不主張對日抵抗第200章 成立軍務院第28章 下重藥第516章 打孔家店第346章 驅張第375章 樑士詒請辭第277章 樹倒猢猻散第212章 袁世凱發表《宣佈帝制案始末》第498章 “世界公民”第382章 恢復法統第62章 垂釣洹上第127章 應桂馨與洪述祖第526章 無稽之談第304章 平江阻擊戰第319章 倡導和平第283章 “川、黔”之戰第180章 兩揖一讓第128章 “宋案”審理之爭第569章 二進北大第229章 首義之夜第318章 選舉副總統第609章 考據癖第495章 胡適與辛亥革命第63章 請願大潮第468章 中華民國大學院第234章 祭天和新政第346章 驅張第268章 張勳第69章 不可能變成了可能第281章 黯然離開第466章 保護進步人士第188章 熔岩涌動第230章 捨命陪君子第322章 徐樹錚展示作爲的機會第95章 打破僵局第77章 燎原的烈火第555章 無爲而治第557章 知難,行亦不易第499章 胡適的留學生活第452章 北大不是世外桃源第566章 胡適的《四十自述》第23章 離開第604章 效法歌德第360章 唐繼堯的選擇第493章 基督教的召喚第258章 浙江局勢第543章 堅定地和蔡元培站在一起第173章 樑士詒的自救第375章 樑士詒請辭第493章 基督教的召喚第559章 被迫離開中國公學第486章 學寫詩第112章 兵變第86章 每個人都不簡單第403章 歷史不會忘記第588章 過河卒子第312章 安福國會第612章 維持“法統”第297章 自欺欺人第317章 徐大總統世昌第15章 挫折第22章 大事不妙第221章 得遇明主第25章 找事做第63章 請願大潮第174章 列強的干涉第311章 閻王票子第285章 召集非常國會第269章 復辟大戲開鑼了第321章 談和障礙重重第471章 避難香.港第154章 尊孔復古第374章 吳佩孚倒樑第396章 江防事變第244章 瀛臺“楚囚”第558章 新文化運動與國民黨第268章 張勳第481章 學在“澄衷”第513章 《中國哲學史大綱》第433章 被任命爲北大校長第28章 下重藥第280章 重組內閣第548章 再出國門第438章 囊括大典,網羅衆家第243章 無奈離開老窩第330章 歷史意義深遠第613章 虛位以待第607章 寓居紐約第158章 歐戰第130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242章 倒黎大潮第203章 逼得啞人說話第90章 汪袁配合第260章 湖北和奉天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