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爲什麼會出這樣的事

這還有什麼可談的,一月二日,馮國璋、薑桂題、張勳等北方將領通電錶示擁護君主立憲。如以少數人意見採取共和政體,必將誓死反對,不惜一戰到底。

空氣驟然緊張了,戰端一觸即發。

是呀!南方是怎麼回事?其作法確實令人難以理解。

爲什麼會出這樣的事?恐怕還得由史學家去回答。

從表面看來,應該有這樣一些原因:

其一、南方需要一個統一的組織和指揮,特別是軍事上的,來結束各自爲政的狀況。

這應當是南方的有識之士的共同認識,也是一直在努力解決的問題。

上海方面,曾經推舉過黃興爲大元帥,黎元洪爲副大元帥。但消息傳到武昌後,武昌不幹了。一方面,武昌是首義聖地,你上海有什麼資格推舉大元帥?再者說了,推舉大元帥也不能是黃興啊!來武昌指揮打仗,沒把漢口奪回來,還把漢陽丟了,過河拆橋枉死了那麼多兵士?要是聽黃興的撤出武昌,這首義的聖地不就早丟了嗎?

武昌方面馬上對上海推舉的大元帥公開表示不承認。

武昌是是首義聖地,來自聖地的態度不能不引起重視。於是,南京光復以後,在江浙的中心南京又重新推舉了大元帥。人還是那二個,次序變了。黎元洪是大元帥,黃興是副大元帥。

這樣一來,武昌方面滿意了,但大元帥得來南京上任呀!黎元洪不想離開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便委託黃興代他行使大元帥之權。

黃興也有脾氣呀!讓你當副的你不幹,讓你當正的你又離不了家,好事都是你的嗎?黃興一口回絕。

這樣一來,問題還是沒有解決,總不能翻來覆去的再選黃興當這個大元帥吧!

正在這個時候,同盟會的總.理,革命領.袖中.山先生回來了。回來的還真是時候,那就選中.山先生當這個大元帥吧!武昌方面不會有異議吧?

總得事先徵求一下本人意見,中.山先生當然願意了,他急匆匆的回國就是來主持大局的。

當胡漢民勸他去廣州時,他不是說了嗎,“我若不至滬寧,則此一切對外大計主持,決非他人所能任”嗎!

但在國外待了這麼多年,總要見多識廣些,民國的元首怎麼能叫大元帥呢?給人的印象不成了軍事政權了嗎?國人怎麼看,外國人怎麼看,不是自找麻煩嗎?

幹嘛選大元帥呀?要選也是選大總統呀!於是,中山先生就被選爲了臨時大總統。

其二、信息不暢通。雖然那個時候,已經有了電報,但南方各方沒有人主持,在當時的條件下各方溝通還是不暢的。

南北談判在上海,但推舉大元帥或大總統的代表在南京。伍廷芳這邊談妥的事,南京的代表們很難馬上知道,而南京的各省代表做什麼事,伍廷芳他們這邊也不太可能很快得知。

否則,袁世凱突然翻臉後,伍廷芳最開始不可能表現得那麼生氣。

不會輕易斷定,袁世凱是翻手爲雲,覆手爲雨。也不會馬上去照會各國領事,去爭取外部的同情,佔據道義的制高點。

在信息不暢的情況下,有些失誤,誤會等是很難避免的。

其三,讓袁世凱當總統的事,是很私密的事。南方方面,知道的人除了黃興、黎元洪、汪精衛、伍廷芳這些頭面人物外,其餘的知情者是很有限的。

包括南京的那些各省的一些代表,也可能不是都清楚。

這事也真的是不能告人的,讓大家知道,袁世凱做的所有的事都是爲了當這個總統,讓他怎麼見人?清廷容能得了他嗎?北洋軍的弟兄們怎麼看他?袁世凱也是個好臉的人。雖然,事是這麼個事,但總得做些裝飾,總不能讓人家脫光了身子站在大家面前。

還有就是,既然是民主共和,總統是要經過一個法定的程序產生呀,不是那一個人,那幾個人能說了算的。

無論如何,把總統許給袁世凱的這個做法在邏輯上是說不過去的。

再說了,在南方的許多革命黨人看來,袁世凱是敵人,最大的敵人。出賣維新人士的事,新派的人未必會丟在腦後。革了半天的命,讓袁世凱當這個總統,革命黨人一時能接受嗎?

關於讓袁世凱當總統這個交易,不但別人,一開始中.山先生都未必能知道。

黃興和黎元洪爲什麼選大元帥,不就是把大總統給袁世凱留着嗎?如果中.山先生開始就知道,應該不會讓代表們推舉大總統的,沒事捅這個馬蜂窩幹什麼?

不過,中.山先生應該是很快知道了,所以在宣誓就職時說了那麼一番話,努力做出補救。

“傾覆滿洲專制政.府,鞏固中華民國,圖民生幸福,此國民之公意,文實遵之,以忠於國,爲衆服務。至專制制度既倒,國內無變亂,民國卓立於世界,爲列邦公認,斯時文當解臨時大總統之職,謹以此誓於國民。”

這怎麼看也不像是個就職宣言,什麼意思,我知道這個總統不該我當,等正主出來,我就騰地方。

這還不夠,宣誓就職的當天馬上給袁世凱發電:“北京袁總理鑑:前日抵滬,諸同志皆以組織臨時政.府之責相囑,問其理由,蓋以東南諸省欠統一機關,行動非常困難,故以組織臨時政.府爲生存必要條件。

“文既審艱虞,義不容辭,只得暫時擔任。公方以旋乾轉坤自任,即知億兆屬望,而目前之地位尚不能不引嫌自避。故文雖暫時承之,而虛位以待之心,終可大白於將來。望早日定大計,以慰四萬萬人之渴望。”

中山先生或許覺得話沒說透,第二天又發電袁世凱:“文不忍南北戰爭,生靈塗炭,故於議和之舉並不反對。雖民主、君主不待再計,而君之苦心,自有人涼之。

“倘由君之力,不勞戰爭,達國民之志願,保民族之調合,清室亦得安樂,一舉數善,推功讓能,自是公論。

“文承各省推舉,誓詞具在,區區此心,天日鑑之!若以文爲有誘致之意,則誤會矣。”

從中山先生的這番話中,我們至少能讀出三個意思:其一、不但把總統許給袁世凱的事他不知道,就是南北合談他也是剛知道。所以,他不反對和談。他剛到上海時,不是說過嗎!“革命之目的不達,無和議之可言也”。

其二、中.山先生是誠摯的,人格是崇高的,心胸也是很開闊的,確有偉人胸懷。

其三、和剛成立同盟會時相比,中.山先生在民族問題上已經有了大的進步。因爲在制訂同盟會綱領時有“驅逐韃辱,還我中華”這樣的話。中華不只是漢族人的,是屬於中華民族的所有民族的,也當然包括滿族。

爲什麼要驅逐滿人?把他們驅逐到什麼地方去?但是,現在,中山先生的提法是“保民族之調合。”而在辛亥革命中有很多人是喊着反滿口號的,和中.山先生的博大胸懷相比,未免就狹隘了。

袁世凱認定了革命黨人是在騙他,覺得不能再上當了,當然不會相信。

面對先生的一片赤誠之心,用嘲弄的口氣給先生回電說:“孫逸仙君鑑:君主共和問題,現方付之國民公決,所決如何?無從預揣。臨時政.府之說,未敢與聞,謬承獎誘,愧悚至不敢當,惟希諒鑑爲幸。”

國體還要等國民大會公決,何談臨時政.府,何談誰當總統,別拿這子虛烏有的東西誘人了。這話說得一點毛病沒有,只不過都是官話、套話、冠冕堂皇的話,就是沒有一句實話,沒有一句真心話。

第194章 敘、瀘之戰第400章 黎元洪坐困東廠衚衕第604章 效法歌德第230章 捨命陪君子第214章 夢斷紫禁城第378章 張作霖“擊鼓罵曹”第576章 不主張對日抵抗第57章 管見十條第80章 越是不來越是要請第443章 人格魅力第333章 揚眉吐氣的陸徵祥第299章 馮國璋南巡第301章 馮國璋心灰意冷第276章 不堪一擊第145章 搶救國會第62章 垂釣洹上第200章 成立軍務院第576章 不主張對日抵抗第396章 江防事變第249章 就職第483章 報考中國公學第276章 不堪一擊第173章 樑士詒的自救第50章 過街老鼠第23章 離開第162章 國恥第561章 關於“中基會”第258章 浙江局勢第156章 隔靴搔癢第182章 開張第505章 異曲同工第25章 找事做第397章 改稱大元帥第588章 過河卒子第234章 祭天和新政第493章 基督教的召喚第89章 出師未捷第27章 如願以償第59章 主持立憲和署理外務第389章 羅文幹案第35章 多事之秋第142章 憲法起草第289章 內鬥第376章 奉直大戰如箭在弦第69章 不可能變成了可能第301章 馮國璋心灰意冷第575章 矢志不渝第422章 遊學而非留學第77章 燎原的烈火第403章 歷史不會忘記第303章 嶽州攻防戰第491章 求博第206章 各有所求第349章 發了瘋的段祺瑞第521章 拒胡迎蔡第495章 胡適與辛亥革命第550章 漫遊的感想第597章 北大三寶第327章 這不是和平第349章 發了瘋的段祺瑞第153章 白朗起義第502章 約翰·杜威和實用主義第241章 民國第一偉人第411章 點翰林第245章 刀下留人第425章 當上了教育總長第341章 馮國璋來到京城第127章 應桂馨與洪述祖第318章 選舉副總統第352章 雷聲大而雨點小第518章 精彩篇章第598章 校友簽名致敬第243章 無奈離開老窩第561章 關於“中基會”第610章 關於陳垣第594章 太上大使第135章 一現的曇花第194章 敘、瀘之戰第259章 北洋軍入浙第39章 全力追剿第26章 想起一個人第334章 南北雙方的第二次和談第450章 越縵堂日記第573章 當諍友、諍臣第541章 爲教學管理奔波第573章 當諍友、諍臣第313章 如此選舉第593章 苦撐待變第99章 六路北伐第318章 選舉副總統第105章 大難不死第232章 街頭一景第319章 倡導和平第274章 號召討逆第546章 感情的事第361章 “自治”運動第239章 共苦容易同甘難第553章 新月社重整旗鼓第403章 歷史不會忘記第172章 派系爭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