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抗倭援朝(一)

鍾南三人來到親兵營快一個月了,基本上已經適應新的身份。親兵營不同於之前的步兵營,他們在戰場上最主要的任務是保護主帥,同時在作戰期間也兼有傳達命令、維持紀律等職責,但在非作戰期間,親兵就有點類似於主帥的家丁,所以只要沒仗打的時候,親兵營每天並沒有多少固定的工作內容,除了陪同主帥外出,剩下的都是在軍營裡自由活動。

雖然每天空閒時間不少,可鍾南仍是天天加練,還增加了不少訓練項目,比如射箭、騎術、對戰等。只要不外出公幹,他都是上午下午各練兩個小時左右;即使外出的日子,也會盡量保證兩個小時的訓練時間。施長廷對這個嚴於律己、從不懈怠的新進親兵很看好,還親自傳授了些戰場殺敵的技巧,一時間帶動了整個親兵營的操練熱潮。

二月中旬,從京師傳來了一個舉國震撼的消息——首輔大人張居正在十多天前故去了,一時間朝野上下動盪不已。從萬曆元年到如今的萬曆二十年,整整二十年的時間裡,大明王朝可以說是由張居正一力承擔,整個王朝的興衰全繫於他一人身上,這比原本歷史裡的時間長了十年,好在相同的是首輔大人都成就了“萬曆中興”。只是如今這根頂樑柱轟然倒下,加上李太后已然老去,大太監馮保也權利不再,壓在朱翊鈞頭上的“三座大山”,就再也不能阻止他的事實親政了,不知道這會讓大明王朝走向何處,還會如原本歷史一般逐漸衰落下去嗎?

剛開始聽到這個噩耗時,鍾南還不敢相信,直到所有的市井小民們都在大加討論,他才確認首輔大人是真的走了。張居正加上四年前故去的戚繼光,愛讀歷史故事的鐘南所熟悉的萬曆朝大人物,如今在世的已經不多了。梳理着這些或相同或已改變的歷史事件,鍾南知道,大明王朝或許安穩不了太久了。

誰都沒有想到變化來得如此之快,三月初,倭國的豐臣秀吉正式發佈命令,以九個軍團共十五萬兵力,大小艦艇七百餘艘,正式出征朝鮮。不到二十天的時間,倭軍便攻陷了朝鮮國都漢城。四十餘天后,三都(漢城、開城、平壤)十八道全部陷落,兩個王子被俘,連國王李昖都逃到了義州。一時間,整個朝鮮都處於了倭軍的魔爪之下,處在絕望中的李昖連忙派使臣嚮明朝求救。

此時的朝鮮是大明王朝的藩屬國,小弟被人打了,按理說大哥應該幫忙出頭纔是,哪知事情卻多有波折。從五月到七月中旬,整個朝廷上下都在討論是否出兵朝鮮,儘管李昖多次派人遊說各部尚書、侍郎等大人物,可是萬曆始終沒有下定決心派兵援朝。加上張居正剛逝世,朝中各派的權利分配和洗牌還未結束,沒人能夠像曾經的首輔大人一樣一言九鼎做出決定。

處在水深火熱中的朝鮮人民,就這樣眼睜睜的看着時間拖延到了七月底,此時的豐臣秀吉野心膨脹,要求琉球、菲律賓臣服朝貢於倭國,消息傳到明朝,激怒了萬曆皇帝和衆位大臣,明朝上下已經實實在在感受到了這個東洋強人的野心。“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萬曆皇帝自然絕不能容忍,時任兵部侍郎宋應昌也上疏:“關白之圖朝鮮,意實在中國。我救朝鮮,非止爲屬國也。朝鮮固,則東保遼東,京師鞏於泰山矣”。不僅僅是兵部,內閣的幾位大學士也主張援朝,“我兵之救朝鮮實所以保中國”的觀點很快就深入人心,朝廷上下基本達成了“迎敵於外,毋使入境”的共識。

八月初,萬曆皇帝下令,同意了李昖的發兵請求,派遣遼東遊擊將軍史儒率騎兵兩千出征,副總兵祖承訓率騎兵三千跟進。哪知道出師不利,先是史儒進到平壤附近,因道路不熟,誤中埋伏,加上火器也無法在雨天發揮作用,整個騎兵營全軍覆沒,史儒力戰犧牲。之後的祖承訓率領三千騎兵乘敵不備,攻入平壤,隨即陷入了巷戰,被七百名倭軍火繩槍手連番伏擊,騎兵和火統的威力還沒發揮出來,就又收穫了一場慘敗。

這祖承訓可不是普通的阿貓阿狗啊(明末的名將祖大壽是其兒子),祖家是遼東武人世家,他本人原是李成樑的家丁,長年跟隨這位遼東名將和蒙古人作戰,曾經以三萬騎兵擊敗過十萬土蠻,是邊庭的知名勇將,有着豐富的軍事經驗,而且其人勇猛善戰,看起來似乎是一個很合適的出征人選。

祖承訓出發前似乎就沒看得起倭軍,雖然已經知道了史儒全軍覆沒,也僅僅是帶上三千騎兵,他想當然地認爲帶着手下的精騎殺到平壤,然後不廢吹灰之力便能解決掉十五萬倭軍。

事情的進展比想象中更順利,從遼東出發後,一路上祖承訓壓根就沒碰上幾個敵人,於是他更爲自信,快馬加鞭,日夜兼程,眼看平壤城已近在眼前。於是祖副總兵誤以爲倭軍知道他的威名,聽聞他前來攻城被嚇破了膽,不但城牆上無人守衛,連城門都大大地向自己敞開着,依稀看見裡面只有幾個零散的倭軍。祖承訓覺得這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隨即發動衝鋒,三千人馬就此衝入了平壤城內。

其實祖承訓率軍進入朝鮮的那天,倭軍的小西行長便得到了消息。小西行長是豐臣秀吉最爲得力的戰將,雖然他只是九個軍團中第一軍團的長官,可是卻是話語權最大的一個將領。

對於祖承訓這個不請自來的客人,小西行長有着充分的心理準備,當加藤清正(另一軍團的長官)等將領表示一方面要固守城池,另外也需派人出外迎敵之時,他卻表示了反對。在小西行長看來,己方還有一個更好的方法,既然明軍如此託大,那麼他們以最小的代價,獲取最大的勝利之原則還是需要堅持的——即使在倭軍已佔據絕對優勢的情況下,也不例外。所以當祖承訓全軍入城後,先是一聲炮響,原本異常安靜的街道就突然喧譁了起來,倭軍從各個隱藏地紛紛現身,並快速佔據有利地形,利用火繩槍射擊明軍。

經過倭軍的幾輪齊射,明軍損失慘重,祖承訓也被打蒙了,他原以爲倭軍都是些沒開化的野蠻人,誰知道這幫野蠻人不但熟知兵法,還會用“空城計”打他們一個埋伏。於是自大的祖副總兵碰上了準備充分的小西行長,其結果可想而知,祖承訓在短暫抵抗一番後,毫無懸念地丟盔棄甲,最後帶着幾個親兵倉惶逃回了國內。

戰敗的消息傳回國內,朝廷上下大驚失色,朱翊鈞雷霆震怒,要斬了祖承訓,衆人力保才讓祖撿回一條小命。這個時候,無論之前主戰還是主和的大臣們都一致同意遠征援朝,只是派誰去是個大問題。連續三天上朝都是討論人選,各派系互相扯皮後,僅僅確定了兵部侍郎宋應昌爲經略使,總領抗倭事宜,至於前線大將是誰,仍然還沒有定論。

其時萬曆一朝的抗倭名將戚繼光、俞大酋都在幾年前相繼逝世,所以對倭作戰有經驗的大將已不多。原本有人提議李成樑,可是這位“遼東王”被罷官還沒兩年,要是此時復出不是打皇帝的臉嗎;至於熊廷弼、孫承憲等人還是毛頭小子,離他們獨當一面還爲時還早;袁崇煥就更不用說了,纔出生不久,還沒誰知道他的軍事才能呢。

宋應昌是嘉靖年間的進士,時任兵部右侍郎,和尚書石星比起來,宋應昌並不起眼,他每天不是在各處軍營跑來跑去,就是在辦公室裡研究地圖兵書,一天都說不了幾句話。這樣的一個人,要想引起別人注意也困難,然而萬曆卻接連兩次拒絕了兵部尚書石星的請戰,將入朝作戰的任務交給了侍郎宋應昌。萬曆皇帝是個明白人,在打仗一事上,能不能吹和能不能打,那是兩碼事,此後事情的發展也證明了這是一個極爲英明的選擇。

宋應昌爲人沉默寡言,卻深通韜略,熟知兵法,他雖然從未主動請戰,卻是一個堅定的主戰派,且做事毫不拖拉,臨危受命之後,他片刻不停,立即開始制定進攻計劃,同時他還向皇帝舉薦了前線大將。

過了一個月,朝廷上下終於確定了援朝之戰的前線大將——時任陝西總兵的李如鬆,這也是宋應昌力薦之人,對此各位大臣均無異議。雖說李如鬆是李成樑之子,但是三年多前的寧夏戰役正是他打出了大明王朝的威風,朱翊鈞亦相信此次援朝戰爭,李如鬆不會讓自己失望。

第九十二章 第二次朝鮮戰爭(三)第五十二章 開府晚宴第三十五章 趙士禎第十八章 又立新功第十五章 預言成真第六十一章 鄭貴妃第三章 小少爺丟了第十章 陳克朋和崔大正第六十七章 兩件大事(二)第六十八章來了個新房客第八章 天順賭坊第七十八章 鍾府四美第二十五章 廖青兒第四十三章 轉折第五十二章 開府晚宴第四十二章 悅來酒家第二章 皇帝受傷了第二十章 再見秋香第十五章 預言成真第四章 裡傑斯和約克第八十九章 麻貴第六十一章 鄭貴妃第八章 天順賭坊第四十三章 轉折第十一章 杜小曼第三十三章 轉正第四十九章 拉人入夥第六十九章 鍾南的提議第八章 被判充軍第九十二章 第二次朝鮮戰爭(三)第十一章 杜小曼第六十章 血濺金鑾殿第五章 何師爺的騷擾第十六章 沈一貫的宴請第三十一章 戰與和(一)第六十八章來了個新房客第二十八章 薊州總兵第十六章 立下奇功第二十三章 白蓮教第四十一章 進京上任第三十八章 首戰告捷第五十四章 營救(一)第七十二章 龍泉寺(加更)第四十七章 神奇的事第六十七章 兩件大事(二)第五十三章 被綁架了第三十六章 李時珍第九章 陳克朋被砍第四十三章 轉折第六章 手術第五十五章 營救(二)第二章 做了陪讀第四十六章 遺留問題第二章 皇帝受傷了第二十九章 異動第六十九章 鍾南的提議第十四章 抗倭援朝(二)第八章 天順賭坊第三十一章 戰與和(一)第七十三章 汪尚書第八十六章 順利解決第三十章 大佬齊聚第五十五章 營救(二)第六章 少夫人周冰兒第十九章 找尋之旅第十六章 沈一貫的宴請第八十五章 薊州兵變(二)第三十七章 大軍壓境第八十四章 薊州兵變(一)第三十章 大佬齊聚第六十九章 鍾南的提議第三十章 大佬齊聚第九十一章 第二次朝鮮戰爭(二)第十九章 找尋之旅第八十章 何姑娘和藏寶圖第三十三章 轉正第六十一章 鄭貴妃第九章 陳克朋被砍第一章 尚書大人的煩惱事兒第十一章 事兒鬧大了(二)第六章 少夫人周冰兒第十三章 退伍第十六章 立下奇功第三十九章 內亂第四十九章 拉人入夥第三十三章 轉正第六十六章 兩件大事(一)第十一章 杜小曼第六十二章 休假第五十一章 侍郎大人的新府邸第十四章 抗倭援朝(二)第四十章 戛然而止第十一章 事兒鬧大了(二)第十一章 事兒鬧大了(二)第九十一章 第二次朝鮮戰爭(二)第三十八章 首戰告捷第四十一章 進京上任第六十六章 兩件大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