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兵種重配置

逆流伐清

長矛兵是古代戰爭最有效的兵種,數米長的長矛一起向前組成一道不可逾越的鋒銳長城,以排山倒海的氣勢擊潰一切當面之敵,對以速度和衝撞取勝的騎兵也十分有效。

而歷史上,當刺刀在軍隊中普及後,長矛兵的光輝就黯淡了許多。然而,長矛兵真的就退出歷史舞臺了嗎?事實上,直到十八世紀初,長矛兵才退出了戰爭的舞臺。

不到兩米的槍刺雖然也有抵擋敵軍騎兵衝擊的能力,但從長度上並沒有給士兵以足夠的自信,給敵人以足夠的威懾。另外一方面,前兩排抵擋騎兵的槍刺兵如果要防禦敵人弓箭的射擊,便要身穿重甲,“負擔過重”的火槍兵在戰鬥中機動性變差,射擊的動作很受影響。

而滿蒙八旗的鐵騎在那個時代或許是最有戰鬥力的軍隊,有重騎,有輕騎,打法多樣;騎術精,擅弓箭,在火槍的射程不敵弓矢的情況下,確實是極難對付的一個存在。

燧發槍在射速和威力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使其取代弓箭的最關鍵的特點卻不是這些,而是成本。槍械、子彈可大批製造,士兵也易於訓練,重甲騎兵最終被胸甲騎兵取代,也是差不多的道理。

當然,火槍方陣再加上火炮助戰,也能夠應對騎兵的衝擊。更主要的則是對士兵的要求,英勇的精神和高度的紀律性,高昂的士氣和集體主義精神,這樣的軍隊即便武器有所欠缺,依然是不可戰勝的。

但這樣的部隊是精銳,明軍中有多少呢?魏君重思考的是在以後對陣騎兵的時候,如何能更有把握取勝,如何能減少傷亡?而作爲更高一級的領導。馬寶等人則在考慮更深層次的問題。

“長矛兵要裝備,至少兩排,既抵擋敵騎衝擊,又能有效保護火槍兵,在白刃衝鋒時或更有威力。”馬寶望着遠處的清軍營寨,對攻克並不怎麼擔心。反倒是關心着目前軍隊的配置,他已經着眼於未來的戰爭。

“還要披重甲,適當配備些盾牌也可。”參謀長吳三省補充道:“箭射而不退,衝陣而不潰,我們不能奢望每支部隊都能象第一師那樣頑強堅韌。”

馬寶點頭贊同,這種配置固然降低了火槍的射擊強度,但卻更穩妥,讓士兵更有安全感。長矛兵呢,即便不是抵擋騎兵。在肉搏和衝鋒中也更有威懾性。

在戰爭中,沒有任何一樣東西是沒有缺點的,可以保證百戰百勝。魚與熊掌不可兼得,那便需要合理地調配,儘量地彌補。火槍方陣的威力不言而喻,但也不是完美無缺。犧牲些火力強度,保證戰鬥的平穩取勝,保證每支部隊都能夠被放心地使用。這便是馬寶等人處於更高位置的考慮。

“兜殺敵偏師的任務還是交給第一師吧!”馬寶沉吟片刻,稍有些無奈地說道:“補齊兵員。再多配備火炮,攻克敵營寨後便讓他們出發,讓他們有時間在合適的地形設置陣地,以逸待勞,取勝當無問題。”

吳三省表示同意,目前來講。也只有用第一師去迎戰清軍的偏師,才讓他們更覺把握。猶豫了一下,他又開口說道:“是不是也給第一師配置長矛兵,或調劑一披重甲?”

魏君重年輕,自有一顆驕傲的心。對自己,對屬下的軍隊,命令第一師配置長矛兵多少顯得有些瞧不起。

“商議一下吧!”馬寶也頗爲謹慎,畢竟第一師隨着魏君重東擋西殺,如何配置,如何佈陣,魏君重比他們更瞭解自己的兵將。

事實證明馬寶和吳三省的擔心有些多餘,不等他們在戰後商議,魏君重和許名臣已經主動找來,提出了配置長矛兵和請拔重甲的想法。

雖然在野戰中獲勝,魏君重和許名臣也看出了問題。正面交鋒,再加上滿蒙八旗人數不多,這也是能夠取勝的重要因素。換句話說,這樣的勝利是有水分的。而滿蒙八旗的精準騎射,以及超強的機動性和衝擊力,也使魏君重和許名臣感到了心驚。

用長矛兵阻遏敵騎的衝鋒,然後再用火槍兵將失去速度的騎兵在陣前射殺,這或許是最爲穩妥的取勝之道。畢竟明軍兵力佔有優勢,在火力上也要超過冷兵器爲主的滿蒙八旗。

“請王爺給末將一個機會,再戰八旗鐵騎。”魏君重停頓了一下,繼續說道:“如果能再調一部炮兵助戰,末將有把握擊敗敵人。”

“等攻下敵軍營寨,炮兵可全部調給你部。”馬寶心情大好,慷慨地答應下來。

“末將只需要便於攜帶的火炮,重炮——”魏君重欲言又止地婉拒。

“重炮就要發威了,你卻不要?”吳三省調侃了一句,伸手一指,不遠處的炮兵陣地上人喊馬嘶,攻擊很快便要開始了。

………

閩省成爲了明清交戰的主要地區,不僅僅是陸地,海上也展開了激烈的廝殺。

漳州岌岌可危,福建提督馬得功奉總督李率泰之命率福、泉州水師,又調同安水師,大小戰船共四百餘艘前往漳州解圍。

在金廈海面,馬得功所部與明鄭聯合水師展開了一場決定性的海戰。明軍水師由靖海侯鄧耀親自指揮,鎮海伯楊彥迪、凌海伯陳上川親自督戰,利用船大炮多的優勢,直衝敵陣,左右開火;鄭軍猛將周全斌則指揮所部,發揮快艇靈活機動的特點,運用羣狼戰術,集中數艘戰船的優勢兵力,對陣勢混亂中的清軍戰船實行各個擊破。

大海戰激烈而不慘烈,明鄭聯合水師無論從戰船數量和質量,還是官兵的作戰能力,都超過了清軍拼湊的水師部隊。

最終,清軍水師大敗,福建提督馬得功被圍,投海而亡,成爲清軍在海戰中陣亡的最高級將領。

至此,清廷再無可與明軍或鄭家相抗衡的水師,廣闊的沿海地區袒露無遺,到處都可能成爲明鄭兩軍登陸攻擊的選點。(未完待續。。)

第36章 坦白,困城聚殲第231章 荊襄劇變第78章 勝利之因第113章 窮追第98章 我認得你第88章 毒蘑第141章 宗室留守與假黃鋮第271章 阻擊第149章 再戰新會(二)第140章 工部主事第228章 善用人,攻向變第12章 不平等條約第255章 荊嶽對峙第229章 內政之治,疑惑未解第74章 以夷制夷的陰謀第81章 襲擾第68章 正戰穩進第142章 悲觀,慘淡第172章 無題第156章 廣州戰役(二)第17章 計劃不如變化第248章 下臺階,謀劃第150章 再戰新會(三)第34章 盞達土司的難題第20章 三鬼的人生巔峰第133章 退避,專打第64章 變革的威力第261章 截擊,展望第105章 軍屬優待,女科第30章 宗室入滇第106章 不負第120章 棄軍而逃第61章 下龍開發,年節說客第46章 火箭列裝第78章 勝利之因第135章 漢服傣家女第154章 民富國強?第27章 攻勢與牽制第123章 起駕北上第59章 無題第29章 破城第18章 天馬行空的設想第57章 遠方的厚望第146章 撤退不易第9章 世子殿下?第16章 柔情蜜意第109章 官員任用第271章 阻擊第139章 不妙的前景第246章 江浙內亂,朱三太子第131章 良賤之分第105章 軍屬優待,女科第19章 蠱神之誓第35章 有喜有驚的投靠第109章 百無禁忌第192章 戰爭年代的約定第37章 緬局有變第186章 疍家女第203章 總攻(三)第129章 縱橫家,中南海第169章 譏諷第9章 世子殿下?第105章 軍屬優待,女科九十六章 進口機晉王決定第58章 新晉郡王第93章 戰馬論第276章 勸進風潮第30章 無題第37章 緬局有變第235章 鄭軍投靠,清廷退縮第42章 北伐新策第65章 進取廣西,三句讖語第204章 勝後的思考第34章 攀龍附鳳,議和煙幕第118章 破釜沉舟?第239章 揚帆海上,鄭經去臺第68章 慷慨秦腔第47章 齊集元江第88章 截阻的佈署第134章 失敗,爭吵第57章 接駕第165章 大勝之後第116章 篡權之議第108章 安步當車第32章 慧眼識珠善攏絡第128章 盛儀,震懾楔子第31章 故國風情第72章 廝殺第91章 外交,內政第146章 暗室陰謀第39章 聖意第226章 志在天下,吳、孫反應第199章 接戰第57章 遠方的厚望第54章 海上武裝,廣西之弊第72章 攻守結合第55章 土官表忠誠第44章 清軍名將張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