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棟也不能讓李自成太輕鬆了,這個時空的李自成,比原本歷史上的李自成要強大了許多,也不能讓他發展太快了。而且這傢伙在河南也幹了不少壞事,至於李自成屠殺河南的事情,李國棟不會盲目相信,就和張獻忠屠川一樣,很多壞事都是滿清乾的,再把帽子扣到農民起義軍頭上。
事實上所謂的李自成屠河南,張獻忠屠川,都是投降了滿清的明末文人給李自成和張獻忠扣上的罪名。清初南明抵抗力量,抵抗到最後的,偏偏是那些農民起義軍,而文人和朝廷官兵,都紛紛投降,幫着滿清打下南方。
倘若沒有綠營,僅僅憑藉八旗軍,到了水網縱橫的南方,炎熱的氣候,不利於騎兵機動的河網、丘陵和山區地形,離開了綠營軍,就憑十多萬八旗軍,去了南方,分分鐘鍾弄死他們。
雖說李國棟不相信李自成屠河南,但是李自成水淹開封,實實在在害死了不少百姓,這個鍋跑不了。除此之外,賊軍所過之處,如蝗蟲過境,寸草不生。賊軍的慣用手段就是搶光百姓,裹挾他們加入流民大軍,給李自成充當炮灰。
李國棟出征,最重要的一件事是要救援百姓,把大批原本將會被賊軍裹挾的百姓解救出來,送去山東。
山東被清軍肆虐了一番,再經過旱災和蝗災的禍害,富饒的山東土地人丁稀少,李國棟要把獲救的百姓從已經乾裂,無法耕種的河南土地上遷走,遷去山東。
人口,目前在大明朝廷看起來是累贅,可是對於李國棟來講,人口就是財富。要生產糧食,生產武器,開礦,都需要人。這一點,李國棟和皇太極可以說是所見略同。皇太極屢次入寇,就是以擄掠人口爲主,屠殺的是他認爲沒用的老人以及反抗大清天軍的反抗者。一開始後金軍入寇的時候,還殺小孩,因爲不願意浪費糧食把小孩養大。到了後面幾次入寇,是把小孩也擄掠出關。
李國棟當然不會屠殺小孩,也不存在屠殺反抗者,他的遷移人口之術,是採取了比較溫和的辦法。
“主公,登州的威海衛已經拿下了,我們討到了威海衛的文書官印,可以讓一批兄弟過去了。”李國棟出征之前,張書恆來向他稟報了一件重要的事情。
登州多地衛所都被李國棟拿下,經過孔有德肆虐的膠東,幾乎所有的衛所都廢了,大批土地白白荒蕪在那裡。早在三年前,王全就已經開始出面,想辦法拿下那些衛所。只是當時王全軍功還不夠,那些膠東衛所的計劃失敗了。現在王全跟着李國棟立下大功,手中銀子也多了,便順水推舟,拿下了一批膠東衛所。
拿下膠東衛所,是李國棟戰略計劃的一部分。膠東地形比較複雜,既有平原也有丘陵,還有深水港灣的出海口,在膠東興建大量軍堡,進可攻退可守,實在守不住了,還能從海上撤退。這也就是李國棟要修建船場的原因,水師不僅僅是守長江的,更是重要的進攻力量!
只是李國棟自己的水師力量還太弱了,一方面需要用到鄭家的幫助,讓鄭家軍幫自己組建水師,另一方面,他也讓王全從洪澤湖、巢湖、微山湖、高郵湖等地招募漁民子弟,把他們訓練成水師官兵。
將來滿清入關以後,北直隸、河南就讓清軍和賊軍去爭奪,李國棟的明軍躲在膠東山區中,往西可以同淮安的城寨相呼應,控制運河交通線;往北可以乘船渡海,威脅遼東各地。而清軍要進攻膠東,面對星羅棋佈的寨堡,不知道要流多少血才能掃平那些軍堡。就算是明軍的軍堡都丟光了,在海邊一上船,直接就逃回江南了。
所以說,山東這枚釘子一定要牢牢的掌握在手中。哪怕是讓清軍打到揚州了,膠東都不能丟。
守江必守淮,即便是兩淮之地丟失了,憑藉着王全在淮西山中的力量,運河水師的力量,再加上背後的山東諸衛,清軍在兩淮之地根本就站不住腳,最終只能灰溜溜的滾出兩淮之地,跑去中原去和賊軍死磕。
看着眼前的地圖,李國棟敲了敲地圖,對張書恆道:“我們現在人口還是少了些,膠東諸衛無法填滿人,需要出征河南,好好同賊軍打上幾場,救一些人出來,把他們拉去膠東。不過也不能把賊軍打得太慘了。”
李自成在裹挾百姓,卻不從事生產,所以賊軍最終只能是失敗的命運,還不如張獻忠了,張獻忠去了四川,多少還在四川搞建設了。
別說什麼張獻忠屠川,若是屠川了,劉文秀他們在四川抗擊清軍十多年,人和糧食是從哪裡變出來的?若是按照史書上記載的殺人數量,把張獻忠屠殺的全部人數加起來,超過六億了!恐怕那時候全世界都沒那麼多人吧?難道張獻忠還跑去歐洲,跑去美洲,把全世界屠光,加起來恐怕也沒那麼多人。
真正屠川的是李國英和張勇!
相比之下,李自成就是一個流賊,流了十多年,也沒有一塊自己的根據地,他失敗的命運已經註定了。
既然李自成裹挾百姓卻不生產,李國棟就要把這些人搶走,拉回去從事生產。
“屬下明白!”張書恆行了個禮。
李國棟的晉陽軍一切準備就緒,就等着朝廷的出征詔令了。
崇禎十二年九月初六,攜帶着聖旨和尚方寶劍的楊嗣昌準備出征了。
楊嗣昌進宮向皇帝辭行。皇帝特別關照光祿寺在平臺設宴,爲他餞行。朱由檢親自爲他斟酒,命左右大臣向他敬酒三巡。隨後,在音樂伴奏聲中,崇禎皇帝從王承恩手中取出他親筆所寫的七言詩,說:“輔臣督師,事不常有,今寫數字賜卿。”
楊嗣昌跪下接過,朗誦道:“鹽梅今暫作干城,上將威嚴細柳營。一掃寇氛從此靖,還期教養遂民生。”
這首詩借用了典故,“鹽梅”源於《尚書》,用來讚美爲國效力的宰相;“細柳營”借用漢文帝時的將軍周亞夫的典故,比喻軍紀嚴明,把他對楊嗣昌的倚重心情流露得恰到好處,預祝這位鹽梅上將、督師輔臣馬到成功。
楊嗣昌心潮起伏,激動不已,邊哭邊拜。
同時,崇禎皇帝還把平賊將軍印交給楊嗣昌,讓他帶着聖旨和將軍印前往左良玉軍中,宣讀聖旨,封左良玉爲平賊將軍。
只是楊嗣昌自己都沒想到,他爲左良玉爭取來的平賊將軍名號,後來被老百姓改了,把“平”字給去掉了,變成了賊將軍!賊將軍這個稱呼確實很符合左良玉的形象。
其實左良玉的軍隊和流賊也沒有多大區別,左良玉也是裹挾百姓,搶劫百姓,乾的壞事不計其數。左良玉死後,左夢庚降清,什麼李國英之類的大清忠臣,有很多都是出自左良玉軍中。
楊嗣昌告別了崇禎皇帝,同監軍太監劉文斌一同南下,直往湖北襄陽進發。他去襄陽,就是爲了封賞左良玉。目前幾路剿賊大軍,左良玉的兵馬數量最多,楊嗣昌也對左良玉寄以厚望。
“楊督師,爲何不讓武威伯調動全部兵馬剿賊呢?”劉文斌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