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九章 蘇繡作品

蘇繡作品,無論是日用品,還是藝術欣賞品都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特別是蘇繡藝術欣賞品的價值更高。蘇繡的藝術價值主要表現在蘇繡技藝之精湛。蘇繡藝人以針代筆、以線代色繡出作品,由於絲光的藝術效果,繡品上的書畫圖案顯得更加鮮活生動。蘇繡的色彩豐富,蘇繡藝人通常用三、四種不同的同類色線或鄰近色相配,套繡出暈染自如的色彩效果,一幅精品使用的線色達幾百種甚至上千種。不僅是顏色,蘇繡的針法也種類繁多,有齊針、散套、施針、虛實針、亂針、接針、滾針、正搶、反搶等四十八種。更爲巧妙的是,蘇繡藝術家能運用劈絲技術,即將一根絲線劈成四十八分之一,將金魚的尾巴這樣細緻的圖案繡得栩栩如生,並且用蘇繡技藝表現物象時善留“水路”,即在物象的深淺變化中空留一線,使之層次分明、花樣輪廓齊整,使作品充分表現蘇繡“精細雅潔”的藝術特徵,無論是表現山水、花鳥、動物還是人物,精湛的蘇繡技藝都能使之達到栩栩如生的境界。也正因爲如此,蘇繡才被世界各國人民譽爲“東方的明珠”。蘇繡藝術作品的藝術價值已爲衆多的鑑賞家和收藏家所青睞。

蘇繡作品題材豐富、內涵深刻、藝術境界高遠,具有一定收藏價值。蘇繡傳承的是一門古老而傳統的工藝,民族特色非常濃郁,它的增值潛力主要源於作品的資源的稀缺和獨特性。從資源方面來看,除了蘇繡所採用純天然的蠶絲線的供應逐漸減少這一因素,同時由於蘇繡的工藝複雜,每道工序都有不同的技法,一幅好的繡品常常需要耗費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來完成,這也導致在當代快節奏生活中,願意學習、掌握蘇繡技法的人越來越少。此外,蘇繡技法的獨特性使其更具收藏價值。蘇繡的每道手工程序特性使得高貴的蘇繡難在世上找到同一相同作品。即使是同一繡娘也會因爲氣候、天氣、光線、心情等其它內外因素的影響而在針法的使用上有所變化,這種細微的差別必然使得作品變得獨特。前幾年蘇繡僅爲高端收入人羣所消費,作爲高檔禮品贈送親友,而現在越來越多的普通人瞭解蘇繡獨特的藝術魅力,也紛紛加入到購買、收藏的隊伍之中。從長遠看其收藏價值潛力無限,會有不斷攀升的空間。

一件好的蘇繡藝術品是工藝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結合,作品凝結的藝術效果也就成爲鑑別蘇繡工藝品和藝術品的重要標準。一般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辨認:一是作品圖案的整體構思,二是作品做工的精細程度,三是作品色彩的處理和藝術效果。一件藝術價值高的蘇繡藝術品一般是圖案秀美,做工精細,色彩典雅,富有深遠的意境。而價值低劣的蘇繡工藝品,圖案一般比較呆板,缺乏藝術性,做工也相對粗糙。

挑選蘇繡時最主要的是看蘇繡表面的光潔度,如果繡的比較稀的話,光潔度就不夠,好的繡品針線繡的很密,使圖案有立體感,光潔度高。同時從蘇繡花線的粗細也可以辨別出優劣,蘇繡中一根花線的1/2粗稱“一絨”,1/12粗稱“一絲”。“劈絲”即將一根花線分爲若干份。蘇繡會根據不同的布質、色彩及題材,靈活綜合運針,而且花線劈絲粗細合度,從而充分表現物體形象的質感。如繡金魚魚尾,用線要細,排針要虛,才能表現輕薄、透明感。再比如繡貓,根據對象毛絲變化規律掌握絲理,繡出來的貓毛茸茸地形萬言書逼真生動,而繡的粗糙的貓毛就會象鋼針一樣扎着。

粵繡起源來自於女性閨閣之技,其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由中原移民把刺繡帶入嶺南,被奉爲粵繡始祖的是唐代廣東南海貢奇女盧眉娘[3]。唐代《杜陽雜編》記載,永貞元年(805),南海(郡名,治所在番禺,即今廣州)進貢朝廷的14歲姑娘盧眉娘,她的祖先是南北朝時代北朝帝王的老師盧景祚兄弟的後代,後來流落嶺南。她於皇宮中在一尺絹上繡《法華經》7卷,字如粟粒而點畫分明、細如毛髮,足見其技之精。唐順宗皇帝嘆其工,謂之神姑。唐憲宗皇帝更贈給她金鳳環戴在手腕上,嘉獎其聰慧而奇。唐玄宗時,嶺南節度使張九皋進獻精品刺繡給楊貴妃而獲加官三品,可見當時最高階層對粵繡欣賞有加。

盧眉娘

明代正德年間,粵繡經由歐洲商舶出口到葡萄牙、英、法等國,成爲宮廷和皇室、貴族們寵愛的服飾品。明正德九年,一葡萄牙商人在廣州購得龍袍繡片回國,並將繡袍獻給國王,得到重賞。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一位曾在廣州逗留了幾個星期的葡萄牙傳教士克羅茲,回國後在其所著的“回憶錄”中寫道:“廣州很多手工業工人都爲出口貿易而工作。出口的產品也是豐富多彩的。有彩色絲線盤曲的繡在鞋面上的繡花鞋……都是絕妙的藝術品”。

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十分喜歡廣東的金銀線繡,親自倡導成立英國刺繡同業公會,從中國進口絲綢和絲線,加工繡制貴族服飾;英王查理一世繼位後,進一步倡導英國人種桑養蠶,發展英國的絲綢工業和工藝,使廣繡藝術傳播到英倫三島,被西方學者稱譽爲“中國給西方的禮物”[8]。英、法、德、美各國博物館均藏有廣繡。粵繡18世紀風靡了英國皇家及上流社會。據《存素堂絲繡錄》記載,清代宮廷曾收藏有明代粵繡“博古圍屏”等8幅,上面繡制古鼎、器、玉器等95件,“鋪針細於毫髮,下針不忘規矩”,有的“以馬尾纏作勒線,從而鉤勒(輪廓)之”,圖案工整,“針眼掩藏,天衣無縫”,充分顯示了明代粵繡的高超技藝。明代粵繡還以國外進口的孔雀尾羽織成絲縷,繡製成服裝和日用品等,金翠奪目,富麗華貴。

清代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高宗詔令西方商舶只限進廣州港,促進了粵繡的發展,使粵繡名揚國外。乾隆五十八年,廣州成立刺繡行會“錦繡行”和專營刺繡出口的洋行,對於繡品的工時、用料、圖案、色彩、規格、繡工價格等,都有具體的規定。18世紀中葉,廣東還流行“皮金繡”,即納絲繡的一種,底層多用羊皮金作襯,金光閃爍,格外精美。廣東刺繡藝人還創造性地用孔雀毛編成線繡花,繡品金翠非凡;有的還用馬尾鬃纏絨作勒線,可謂匠心獨運。光緒年間(公元1875-1908年),廣東工藝局在廣州開辦繽華藝術學校,專設刺繡科,致力於提高刺繡技藝,培養人才,嶺南畫派始祖高劍父任校長。

第五十一章 鐵秋風第一百二十四章 如何制香第三十四章 盜墓成功第一百四十七章 宋竹嫺所藉助的玉的政治作用第六章 鍊金第兩百二十三章 菊花(六)第一百六十七章 汴繡第一百六十五章 蜀繡第一百三十八章 最愛的粉彩瓷第五十六章 經商籌備中第一百五十二章 圍棋的術語第一百九十一章金絲楠木(二)第五十九章 追殺皇二女第五十四章 贖身之事再起波瀾第六十章 突破築基期第兩百零一章 保存紅木第一百一十五章 花茶的效用第二章 悲慘的身世第六十七章 酒的製作方法(一)第一百四十五章 再度突破第一百八十三章 火藥第一百八十章 司南的意義第四十三章 可愛的伊玉楓第一百三十六章 搶奪元國玉場第一百六十四章 湘繡作品第一百三十七章 奪下玉場第一百一十六章 種茶種子第八十二章 第二股土匪被收服第三十九章 京城第一美人第兩百零六章 陰沉木的特點第一百五十七章 蘇繡針法第八十八章 浙菜(一)第一百八十一章 造紙術第十七章 張二郎君第六章 鍊金第一百三十章 陶瓷文化(六)第兩百一十五章 蘭花(二)第三十一章 收服秦舒窈第一百四十六章 玉石的代表第兩百零四章 雞翅木第一百四十四章 滅殺二百萬元軍第一百七十二章 苗繡特色第三十一章 收服秦舒窈第一百六十八章 隴繡第七章 買奴僕第一百七十一章 苗繡第兩百零一章 保存紅木第兩百零九章 沉香的介紹第一百四十四章 滅殺二百萬元軍第一百三十三章 下套湯冰漪第一百三十八章 最愛的粉彩瓷第一百零四章 黃茶詳解第一百六十三章湘繡特色第一百八十五章 戰馬(二)第八十五章 進寧古塔第六十五章 搜腸刮肚想出的菜餚,也不錯第十一章 狼!!!哈士奇???第一百五十二章 圍棋的術語第十章 一級妖獸第一百零二章 白茶種類第九十五章 青茶第九十七章 黑茶第六十五章 搜腸刮肚想出的菜餚,也不錯第兩百一十六章 蘭花(三)第一百四十九章 龍的傳說第七十章 開書局第九章 回宋家村第七十章 開書局第九十一章 茶的起源第三十六章 對付左家第兩百一十三章 沉香木的收藏第一百二十章香文化(三)第七十章 開書局第二十三章 宋竹嫺上門拜訪左家第一百五十七章 蘇繡針法第一百四十九章 龍的傳說第兩百二十六章 竹子(三)第一百五十七章 蘇繡針法一百三十四章 策反湯冰漣第三十七章 銀鉤賭坊第兩百二十章 菊花(三)第六十五章 搜腸刮肚想出的菜餚,也不錯第一百二十章香文化(三)第九十章 浙菜(三)第七十章 開書局第四十五章 事無鉅細的交待第五十三章 進京第八十九章 浙菜(二)第三十九章 京城第一美人第二十八章 左家二郎的悲慘身世第一百五十八章 蘇繡文化第兩百一十二章沉香木歷史第一百一十四章 花茶的種類第六十二章 細數名菜菜餚(一)第一百五十三章 複製華夏文明第一百四十五章 再度突破第十八章 神奇的萬里通第一百一十六章 種茶種子第九章 回宋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