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章 粵繡

1910年,在南京舉辦的“南洋勸業會”上,廣州繽華藝術學校選送的繡品獲三等獎,黃洪弟子餘德(宗禧,1880~1970)的《孔雀牡丹》荷包獲二等獎;潮州林新泉、王炳南、李和彬等24位繡花技師合作,大幅粵繡《蘇武牧羊》、《丹鳳朝陽》等獲獎,被傳爲佳話。1915年,餘德的繡品《孔雀牡丹會景》在美國舊金山舉辦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一等獎,被行內譽爲“繡花王”。1922年,餘得的繡刮畫《瑞獅》在英國倫敦大橋開幕賽會上獲二等獎,著名藝人裴蔭、魯炎1923年在倫敦賽會上現場表演技藝,1923年和1925年參加倫敦賽會,得到國際上較高的評價。1929年,莫傅精繡得列寧頭像被莫斯科列寧紀念館收藏。廣繡《紫荊孔雀》

從1950年左右,解放後開始,廣州刺繡藝人已創作了不少技藝精湛,富有傳統特色和鮮明的時代氣息的優秀的廣繡繡畫,這些繡畫享譽中外,如:黎沾、餘德、黃妹、李笑華、文景、怡然等藝人創作出的一批國內外聞名的廣繡畫精品,這裡面就有餘德的《牡丹松鶴》;黃妹的《百鶴圖》;聶卓(餘德弟子)的《魯迅像》等等;樑紀設計,蘇文、朱開、許幟光等多人繡制的《紫荊孔雀》入選掛於北京人民大會堂廣東廳,林章、鄧伯江合作的《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作爲國家禮品贈送給蘇聯的弗羅西洛夫**;餘德與弟子黎燕開合繡的《錦雞牡丹》在1959年廣東工藝美術品評選中獲一等獎,此作運用了直扭針、續插針、輔助針、編繡、繞繡、變體繡等7類20多種針法;而蘇文等人創作的《孔雀掛屏》,樑紀設計聶卓等繡刺得《紅棉八哥》,朱開燈創作的《春夏秋冬》四屏,以及陳荷影的釘金繡《花籃》,均獲廣東省工藝美術評比一等獎。

1951年,潮州市13家繡莊成立了公會。1952年,潮州市抽紗公司下設刺繡部,組織刺繡生產和出口。1955年5月,廣州市組建了由新滘區大塘鄉19位繡花外工組成的刺繡供銷生產合作社—第一刺繡社,兩年後更名爲新滘刺繡社(現廣州繡品工藝廠)。1956年,廣州市成立藝鋒、民藝等刺繡生產社。1957年,廣東省潮州市和廣州市相繼成立工藝美術研究所,總結、整理粵繡的傳統技藝經驗。後來,潮州又成立刺繡研究所。

潮繡

1979-1981年潮州刺繡藝術品爲國家提供出國展禮品達到250件(套),其中僅潮繡廠就提供了198件,受到了國內外各界的極高讚譽[10]。1982年,潮繡作品《九龍屏風》和《吹蕭引鳳》,1982年獲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的金盃獎。現今粵繡,大件手工刺繡繡品如被面、屏風,小件如荷包、扇套、繡花鞋等,婦女衣袖、裙面,多作滿地折技花,鋪絨極薄,平貼綢面,有的只有翠藍一色,風格獨特。總之,具有濃厚地方色的粵繡,在國際上以及在港、澳僑胞中,備受歡迎。

粵繡

廣繡起源

廣繡是發源於廣州及其古屬地南海、番禺、順德等地的民間刺繡工藝,與潮州刺繡合稱粵繡,與湘繡、蜀繡和蘇繡並稱中國四大名繡。循着這一具有濃郁嶺南風味的藝術品遊覽廣州,正如觸摸千年古城的文脈。

絲絹上的佛經

廣繡流傳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唐代蘇鶚所撰《杜陽雜篇》最早描述廣繡的精湛技藝:“永貞元年南海貢奇女眉娘,年十四,工巧無比,能於一尺絹上繡《法華經》七卷,字之大小,不逾粟粒而點劃分明,細如毫髮,其品題章句,無有遺闕。更善作飛仙,蓋以絲一鉤分爲三股,染成五色……”“給西方的禮物”到明代,廣繡已成爲廣州民間重要的手工業之一。

戲曲人物帳簾清光緒

明正德九年(1514年),一葡萄牙商人在廣州購得龍袍繡片回國,並將繡袍獻給國王,得到重賞,廣州繡品從此揚名海外。英國女王伊利莎白一世非常欣賞中國的金線銀繡,倡立英國刺繡同業會,按廣繡作坊形式組織英王室繡莊,從中國進口絲綢和絲線加工繡制貴族服飾;英王查理一世倡導在英倫三島傳播廣繡藝術,廣繡被西方學者稱譽爲“中國給西方的禮物”,英、法、德、美各國博物館均藏有廣繡。

清初,英國人把服飾拿到廣州繡坊加工。從此,廣繡明顯地吸收了西洋畫的藝術風格,成爲商品性和實用性強於其他地區的繡種,在對外貿易中迅速發展。文德路文德路過去是廣州文教的中心區。一直是個書香之地。裱字畫、賣古董、書籍和文房四寶的店鋪,鱗次櫛比,成行成市。文人雅士常來蒐購各種古籍善本。現仍有幾家經營刺繡的門店,擺滿了各種風格的刺繡作品,通過這扇窗口,傳統的刺繡藝術品走向市場。

粵繡

清朝中葉,由於粵劇和粵曲的繁榮,廣繡增加了一類新品種——粵劇戲服。當時,廣州狀元坊製作的戲服已享譽國內,連宮廷戲班也慕名來定製,狀元坊內遍佈加工粵劇戲服的刺繡作坊,成爲名揚海內外的“刺繡一條街”。廣繡業得以成行成市,廣州刺繡藝人的技藝也達到極高水平,能夠嫺熟地運用絨線繡,並創造性地用孔雀毛、馬尾作線縷和勒線,用金線和銀線刺繡。

狀元坊廣州市人民南路邊上有一條青石板鋪就的狹長小巷,它就是被稱爲“廣州最知名的時尚集中地”、“年輕人的購物天堂”的狀元坊。這條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古老內街巷,因有宋代狀元張鎮孫的故居而得名。如今,狀元已埋入故紙堆中,小巷卻依舊閃耀着動人的光彩。幾十元的時髦衣服、幾元錢的卡通公仔、加入流行元素的西藏飾品、活潑可愛的各種小寵物以及經濟實惠的誘人小食都吸引着追求時尚的年輕人。

刺繡巔峰之作——富春江春居圖(《潮繡》)

粵繡,包括潮繡和廣繡,以潮繡之精良聞名海內外,是中國四大名繡之一,是產於廣東地區的刺繡品,以潮州和廣州爲中心。潮繡以戲服爲主。它以佈局滿、圖案繁茂、場面熱烈、用色富麗、對比強烈、大紅大綠而著稱。其最大的特點就是佈局滿,往往少有空隙,即使有空隙,也要用山水草地樹根等補充,顯得熱鬧而緊湊;粵繡的另一個獨特現象,就是繡工多爲男工,和其他地區繡工均爲女子不同,在繡制大件時,繡工常手拿長針站着施繡。

第十三章 造反第一步第八十七章 腰斬李江等人第一百五十五章 刺繡 (二)第兩百二十二章 菊花(五)第一百八十六章 戰馬(三)第一百七十四章 苗繡針法第一百四十四章 滅殺二百萬元軍第三十一章 收服秦舒窈第三十五章 盜糧第五章 豐富的物資第一百三十九章 五十萬大軍的歸順第一百二十二章 香文化(五)第兩百一十七章 梅花第五十八章 盜皇二女府第一百五十二章 圍棋的術語第七十二章 灌自己酒的鐵秋風第九十五章 青茶第八十七章 腰斬李江等人第十二章 盜墓第兩百零四章 雞翅木第兩百零三章 紅木的特點第六十九章 酒的製作方法(三)第十四章 收宋修第一百七十章 香包特色第八十五章 進寧古塔第一百五十四章 刺繡(一)第一百二十一章 香文化(四)第七十八章 想不開的鐵秋風第一百章 黑茶的泡法第一百六十二章 湘繡第一百四十八章 玉龍圖騰第十八章 神奇的萬里通第十二章 盜墓第七章 買奴僕第二十八章 左家二郎的悲慘身世第一百零一章 白茶第八十四章 設圈套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包第一百零二章 白茶種類第兩百零四章 雞翅木第一百八十四章 戰馬(一)第兩百二十五章 竹子(二)第一百九十一章金絲楠木(二)第一百零三章 黃茶第十一章 狼!!!哈士奇???第兩百零五章 陰沉木第兩百零七章 陰沉木種類第兩百一十章 沉香的作用第十二章 盜墓第兩百一十二章沉香木歷史第三章 主線任務∶解救黑衣小哥第一百五十七章 蘇繡針法第三十九章 京城第一美人第七十六章 鑑別賭石好與壞的方法第五十八章 盜皇二女府第七十五章 賭石第兩百一十二章沉香木歷史第九十二章 茶文化(一)第六十二章 細數名菜菜餚(一)第一百七十三章 苗繡技法第一百二十六章 陶瓷文化(二)第一百五十二章 圍棋的術語第兩百一十七章 梅花第八十三章 寧古塔前的土匪第一百九十章 金絲楠木(一)第一百一十八章 香文化(一)第一百四十五章 再度突破第一百一十九章 香文化(二)第四十三章 可愛的伊玉楓第十二章 盜墓第五十二章 共赴京城第一百三十七章 奪下玉場第二十二章 宋秀有孕???第二十五章 宋秀跋扈第一百零三章 黃茶第一百五十六章 蘇繡第九十六章 青茶的泡法第八十八章 浙菜(一)第二章 悲慘的身世第九十章 浙菜(三)第一百七十章 香包特色第九十一章 茶的起源第四十五章 事無鉅細的交待第十章 一級妖獸第六十七章 酒的製作方法(一)第一百章 黑茶的泡法第兩百一十九章 菊花(二)第四十二章 想通了的伊玉楓第一百一十四章 花茶的種類第七十七章 好心的系統嚇到了宋竹嫺第兩百一十六章 蘭花(三)第一百二十一章 香文化(四)第一百八十七章 黃花梨木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包第七十三章 受傷的小碧第兩百零三章 紅木的特點第九十六章 青茶的泡法第一百八十一章 造紙術第兩百一十三章 沉香木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