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零四章 宗教

商部這些傢伙,或許是和商人們打交道太多了,一向是笑眯眯最好說話的,但是說話不算數也是日常的,自帶着幾分商人的狡詐和唯利是圖。

所以樂昌只是藉助商部,告知外廷官員們,內府是可以和外廷合作的罷了。內府的真正長期合作對象,十有八九還是太尉府和工部。

李藎忱當然知道樂昌的這點兒小心思,因爲不需要他去猜,昨天晚上抱着樂昌聊天的時候,樂昌就已經和盤托出。

這種事,沒有李藎忱點頭,樂昌不會去做的。

她本來就沒有什麼利益訴求,所做的這些不過是幫助李藎忱更好的處理內府和外廷之間關係罷了。

兩者可以互相不對付,但是絕對不能徹底對立,甚至還得各自利用所長,相互幫助。

對此,李藎忱並不在意,按理說這些事務應該是整合在一個部門的纔對,只不過大漢的商業也不過剛剛開始發展,整個行業的法規以及其餘的規章制度等等難免都有很大的漏洞,大家辦事的時候往往也都是按照約定俗成的習慣去。

往往這約定俗成的習慣,可就有太多說法了。

因爲這本身就不是所有人都承認的條款,只不過是大家達成的默契罷了,當自己的利益受到威脅的時候,這種默契就可以不存在。

李藎忱已經不是一次兩次接到商部和地方州府的奏報,有一些商賈因爲一些並沒有明文規定的事情而產生矛盾,各自不肯退讓,最後一直鬧到當地州府,讓當地官員很是頭疼,往往只能先各打五十大板,結果兩邊還是都不服氣。

而且朝廷這種做法,多少都有威懾商賈之意,顯然不利於吸引商賈們繼續在本地投資,所以各地州府官員打心底是不願意這麼做的,寧肯把這種問題繼續向上推,一路推到朝廷這裡。

同時御史臺也有奏報,正是因爲這種無法判定對錯在誰,因此商賈們也紛紛行賄,以求獲得官府的支持。

對此,李藎忱也無計可施。

本來法治社會的建設就是一個不斷髮現問題、不斷制定新的律法去杜絕問題下一次發生的過程。因此朝廷刑部就算是有三頭六臂,也不可能未卜先知,把所有矛盾衝突爆發的可能直接扼殺在搖籃之中。

而爲了防止一家獨大,導致所有對錯的判斷權都集中在一個部門上,李藎忱自然只能先把這些事情的處理權分割,分別交給商部、刑部以及是內府。

至少一件事對與錯,要先經過商部和內府共同商議之後,變成一條規章制度,然後再遞交給刑部審覈、制定成律法,以警示後人。

中間層層審覈,時間或許延長了,但是至少避免了平白冤枉誰。而且制定成規章制度、制定成律法,更是等於把這件事擺出來讓天下人評說,就算是收了別人的好處,官員們也不敢在這上面動手腳,不然到時候如何擋得住民怨紛紛?

李藎忱此時就站在內府後院的二層小樓上,這裡本來就是後宮妃嬪在內府支持工作的時候臨時休息的地方。

前方的喧鬧時不時傳來,告訴李藎忱,自己一手組建的這個部門正在高速運轉着,解決着社會上看上去毫不起眼的三教九流的閒雜事務,但是卻也是通過這種積極解決問題的方式和態度,一點一點把大漢的百姓團結在朝廷的身邊。

內府的運轉,就是爲了讓他們知道,朝廷並不只是一個虛無縹緲的存在,而是真的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無論是柴米油鹽醬醋茶,還是和三兩好友飲酒作樂,又或者讀書、看病、旅行,千千總總,這背後都離不開內府維持秩序,也都離不開朝廷的努力。

讓百姓認識到朝廷的確爲了維持整個社會的正常運轉作了很大的努力,這就是內府存在的一個重要意義。

李藎忱一向很現實,他不奢望着自己能夠通過仁政之類的就讓老百姓知道自己是個好皇帝,知道大漢的治國政策和歷朝歷代都有所不同。所以他必須要通過這種方法,讓所有人對自己大漢子民的身份產生歸屬感。

換而言之,李藎忱就是讓大漢的百姓走到某一處,看到有飄揚的赤色旗幟,看到有醫院和書院,就知道這裡是大漢的土地。自然而然,他們就會爲自己大漢子民的身份而驕傲;自然而然,當有人想要去破壞這一切的時候,他們就會堅決反對。

領土意識、國家意識、民族意識,就是這樣潛移默化培養出來的。

“啓稟娘娘,又是一次江南道觀和寺廟爭奪田產的案子,在吳郡。是地方先上報刑部,刑部又轉交內府的。”一名女官在樓下說話的聲音傳來。

李藎忱頓時來了興致。

內府所承擔的諸多責任之中,就有宗教這一塊。

大漢倒是沒有直接強迫宗教宣稱效忠於大漢,也保留了宗教自由傳教的權利,但是寺廟和道觀的田產,都已經被朝廷給收回去了大半。尤其是江南地區,晉室南渡之後,先佔據上風的是以五斗米教爲代表的道教,自從梁武帝崇佛之後,佛教又壟斷江南的“信仰市場”,營造出來好一番“南朝四百八十寺”的景象。

李藎忱也走過江南不少州府,很清楚這四百八十寺,甚至可以說是往少了說的了。

這些宗教廟宇把持着大量的田產,這些不需要稅收的田產無疑直接影響着朝廷的收入。李藎忱就連世家都一股腦的收拾了,自然不會在乎這些寺廟。

這些寺廟最大的依憑,不過就是多年積攢下來的財富、和世家密切的關係以及衆多信徒罷了。

可是對上李藎忱,他們沒有什麼還手之力。財富本身有多少是沒用的,朝廷兵馬上前,就都是朝廷的了;而世家自身難保,哪裡願意爲了寺廟開口求情?自己能夠活下來就算不錯的了;至於那些信徒,就更不用說了。

中華民族從來都是務實的民族,所以什麼神仙鬼怪對於這個民族實際上並沒有太大的區別,誰能保佑他們、誰能給他們帶來好處,那麼就信奉於誰,這也是爲什麼各式各樣的廟宇在華夏曆史上都能找到,從各種神仙到各種歷史人物,應有盡有。

第二三零九章 佛道,不足爲慮第二零四六章 雞肋,雞肋第一二九六章 陛下不是之前的陛下第一一五六章 禍水西引第九百四十六章 琉璃熠熠光第九百二十一章 宇文溫第二二七五章 外戰則內安第一八三八章 勞逸結合第八百八十一章 格外的冷第二二二六章 火器的外傳第八百六十五章 自請第一千二十二章 採石磯第一一四三章 帶路黨第一二五五章 春雷第一一五七章 西北大捷第一一五零章 正當時第一七九七章 激戰,兩城之間第一七四四章 萬戶侯的誘惑力第七百六十一章 善於將將第六百三十四章 憔悴第二百九十五章 鎮定第一七四一章 糧食,從四方而來第一八二零章 無事獻殷勤第二百八十一章 封賞第一二一八章 陛下給了希望第一百七十七章 詔書第一六七八章 血色晨曦第二二九四章 契丹的堅強後盾第一六七一章 援軍就在後第一七五五章 年輕的白袍第二一九零章 激戰荒原第二零六六章 秦愛第三百四十八章 過三峽第二二八四章 西寧第二零八三章 某亦同往第一一五二章 葉護大帳第一百九十一章 決斷第一二三二章 雞湯第一一一八章 一份子第一三三四章 近鄉情怯第二百五十七章 阻驚濤第一一六八章 南北之別第一千九十四章 漢家龍旗第五百零二章 破膽第三十三章 對策第二三七一章 歲歲有今朝(本卷最後一章)第一三一七章 有榜樣的宇文亮父子第六百三十三章 選擇哪一邊第八百零二章 將計就計第九百八十二章 事不可爲第二二六零章 風又起第一百零七章 警告第五百四十七章 蟬要叫得響第一一六七章 長處和短板第六百一十八章 楊素獻策第五百零五章 天宮院裡的重逢第九百五十一章 溫水煮青蛙第四百六十六章 將旗升起第二千章 這有些反常啊?第一三六二章 又近了一步第一千一十八章 孤臣第一五八六章 讓半邊天也動起來第二一三六章 大佬們的沉默第一四八八章 起名第一八九四章 女生外嚮第三百四十四章 兵發第一三二七章 曾經的夢魘第六百七十六章 風雨愈急第一七八一章 朕都不着急你急啥第二二一二章 渡口慘案第五百七十八章 質疑第一九四二章 步雲樓第二零九四章 不戰而屈人之兵第二一九二章 他是將,不是兵第九百三十八章 監軍第一五三八章 戰,在細雨中第一五三二章 何謂漢人,何謂大漢第四百章 任重而道遠第五百六十章 不佔便宜就是吃虧第二二三四章 集市第二百一十九章 紀南第六百一十一章 時也,命也!第二零一五章 將士用命,攻破居庸第二百九十六章 爭執第八百五十四章 是時候休整第一三五零章 不一樣的宮闈第八百三十六章 名正言順第六百九十六章 替罪羊第八百四十三章 頭狼和狼羣第一四零六章 老當益壯第一百三十章 驚鴻第一五三七章 佯攻變主攻第一千四十四章 井軲轆在轉第一千九十章 懷璧其罪第二零五九章 局裡局外第一三六七章 一屋之朕第六百八十九章 宮門外第七百六十章 同時突破第一三七七章 難當都城之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