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 閃電

11月,是收穫的季節。

11月6日,“青山”基地正式完工,同時第一個實驗型鈾反應堆開始試運行。

青山基地,就是新遠另外建設的核基地代號,經過了一年的建設,以首個試驗型反應堆運行作爲標誌正式投入實用。

核電站的標誌性建築物,兩個巨大的“煙囪”(冷凝水蒸發塔)終於在豎起幾個月後開始冒出白煙,爲運行中的反應堆降溫。

新遠、華國電投、廣核、194所以及其他相關單位的高層人員一起見證了“CU-15”型試驗反應堆的開機儀式。

CU-15,C代表常規構型,U代表反應堆原料是鈾235,數字15代表發電功率是15萬千瓦,也就是150MW。

CU-15並不是NAPE採用的鈉冷快中子反應堆(縮寫SFR),只是用來進行那些耗電量頗高的測試以及供應基地使用,自產自銷。

但CU-15完全是程南開帶頭全自主設計的,採用了部分縮小體積和降低成本的新技術,甚至用上了來自NAPE的有關設計理念,從青山基地建設中途開始建造。

上面對新遠直接自行設計反應堆很不放心,經過再三商議就由蓉城194所(核動力研究所)派出一名專家進行檢查,要求必須驗收通過才能投入實用。

Wωω★ TTKдN★ ℃o

CU-15並非SFR,並不需要太注重保密,加上194所派出的專家也是已經脫離一線工作的共和國早期研究員,也就同意對其開放。

王祿已經78歲,參與過早期多個重大核項目,對反應堆設計當然是了熟於心,簽訂保密協議後就進入了程南開的工作小組,檢查CU-15的安全隱患。

結果令人大爲震驚,CU-15的設計思路相當超前,硬要說的話可以用優美來形容。

結構簡潔、效率高、體積小,而且絲毫沒有第一次設計的生澀,在他當年早期設計時犯過的新手錯誤一個都沒有,處處都表露出設計者絕對是有着豐富經驗,並且有大量的先例,才讓CU-15如此得心應手。

但程南開的資料行內是知道的,用平平無奇來形容決不過分,其他人就更不用說了。

實際的工作經驗更是幾乎沒有,在髪國時期壓根沒有從事這方面的工作。

簡直是……不可思議。

在後續寫報告的時候王祿對CU-15的設計大加讚賞,認爲其可靠度高於99.5%,完全可以批准運行。

而在今天的首次運行中,CU-15也如他想象的那樣穩定。

程南開就站在他身旁,臉上也是那種胸有成竹的處變不驚。

這樣的人才,要是爲國效力該有多好?

王祿注視着控制室裡的各項參數,有些感慨地說道:

“CU-15已經是相當優秀的三代堆了,就是功率上限比較小,小程,你們的設計太巧妙了,堆芯工作溫度那麼高。”

對於核反應堆,堆芯溫度控制是個極度重要的問題。

理論上堆芯工作溫度高就意味着散熱壓力更小,系統重量更輕,效率也會高一些,但隨之帶來的就是設計難度上升,危險度也會增加。

大名鼎鼎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就是因爲堆芯的溫度過高導致,要不是救援人員用人命搶救,熔燬後就會釀成更大的威脅。

阿美與聯盟之前研製的核發動機體積和重量較大就是爲了可靠性降低堆芯溫度,使得散熱系統必須做的很大很複雜。

如果是在一級使用大部分時間在大氣層內工作還好,有空氣能輔助散熱,重量還能接受,要是在真空才困難,高功率反應堆的熱能真讓人不知道如何處理。

但對於程南開來說恰恰相反,NAPE能在走SFR路線的同時維持整個系統的低質量,靠的就是1700度以上的超高堆芯溫度。

而現在國際上對鈉冷快中子反應堆發起衝鋒的各大研究機構,也不過才設想750到950度的堆芯工作溫度,1700度已經是後期成熟後的展望了。

NAPE的反應堆熱量也不會像地面發電一樣散去,而是引導至發動機部分加熱工質使其電離,將散熱系統的壓力降低到最小。

正是這套電離環節才使得NAPE的效率直線提升,並且大幅度縮減體積和重量,讓3.6噸的系統包含了三種工作方式,還有一個百萬千瓦級SFR反應堆。

毫不客氣的說,六臺NAPE同時輸出的功率已經能抵得上大型核電站,這也是少數知道NAPE項目的官方人員不看好的原因:太特麼恐怖了!

當然,NEPE計算的是總功率不是發電功率,涵蓋了發動機整體各個環節,也不能做到完全發電,但依然是跨時代的存在。

王祿自然也知道NAPE項目,自己也做過計算,但他覺得如果是自己帶人搞NAPE,重量至少在10噸以上,這還是忽略了很多問題得到的。

後生可畏,後生可畏啊!

程南開還不知道自己已經被打上了天才科學家的標籤,此時他的心情更傾向於一種解脫。

在青山基地徹底投入使用之前,他做的最多的就是理論工作,然而理論設計已經有系統鉅細無比的設計,實在沒有什麼值得鑽研修改的。

NAPE本身就是那個世界線在SSTO動力上的極致成就,原始設計已經到了任何修改都多餘的地步,只需要按部就班地製造就好了。

至於其他的探測器核電池,航天器核反應堆都是些小東西,過去的幾個月一直處於賦閒狀態。

“王老,194所除了船舶核動力,有研究過空間核推進技術嗎?”

王祿搖搖頭:

“在以往我們的概念中,核熱發動機的設計與原理比較簡單,與主要發電用的反應堆區別很大,而且空間核熱推進的效費比不算高,所以……至少194所沒有。

但是NAPE很先進,液態金屬反應堆在船舶上應用也是前沿技術,就是安全性方面不如傳統壓水堆,不過確實很省空間。

小程,你沒有早到國內工作,是我們的巨大損失。”

程南開:“……”

他默默移開視線看向遠處和一羣領導站在一起的林炬,心想自己要是早早歸國那水平也就在大學教書,還是系統厲害啊!

……

“ES-6:電離-氣尖聯合推進試驗,第十一次試車!”

在B級基地的發動機試車臺上,一臺扁平噴口的發動機通電,從噴口看進去能看到內部因爲超高壓產生的幽瑩藍光。

儲存液態甲烷的貯罐閥門打開,液態的甲烷先是進入高溫高壓環境,然後才導入發動機,在那裡被高溫電離。

之後成團帶電的甲烷分子因爲熱能極度暴躁,再被電場加速到400個微型噴管之一高速噴出,沿着扁平噴口內部的楔形表面彙集在一起,成爲深藍色的尾焰高速向後噴出。

數百個噴管中噴涌而出的帶電粒子團以極高速度碰撞在一起,尖銳的轟鳴聲隔着厚重的防護玻璃都能聽見。

在旁邊的控制室裡,郭申和謝廖夫看着因ES-6試驗機不斷增大功率而飆升的電流,心中默默計數。

約7、8秒後,當輸出推力達到5.5噸的時候,引擎的尖叫聲驟然減弱,迷人的藍色尾焰也漸漸平息下來。

控制檯中,供能系統不斷提示着電流過載、功率不足。

郭申掐表,一看剛好74秒,比上一次多了三秒鐘。

ES-6電離塞式噴管發動機,是作爲NAPE推進部分驗證機所製造的試驗機,重量超過5噸,最大推力只有6噸左右。

由於缺失了反應堆部分,原本由其負責的核熱與高溫電離部分只能通過傳統方式解決,導致ES-6的耗能巨高,而且性能也遠不能與NAPE相比。

試車臺的電力系統沒有經過專門改造,撐不了多久就會因爲過熱斷電,十一次試車最長時間都沒超過90秒,但好在數據收集的差不多,證明路是對的。

ES-6的使命已經完成,青山基地已經建設完畢,接下來NAPE的全部研發工作都會轉移過去再也不用爲電能擔憂,而且下一個試製的就直接是NAPE樣機了。

謝廖夫:“好了,現在終於可以把試車臺空出來了,氣尖小組先留下,抽點時間把TP-25‘廬山’發動機的後半部分搞定,就一個月,應該不影響NAPE。”

郭申連忙答道:“您放心,TP-25不算很難,製造很快的。”

TP-25,“廬山”發動機,就是爲已經確定下來的低成本可重複使用空天飛機準備的動力系統,集成衝壓、渦扇、氣尖三種發動機,極致減重輸出25噸推力。

10臺TP-25在騰雲工程上並非獨立存在而是部分管路互相連通以提高性能降低重量,總重不能超過15噸。

氣尖工作狀態下250噸總推力,足以將騰雲送入近地軌道。

因爲有NAPE的前置資料,TP-25的研製過程比較輕鬆,原始設計已經搞定,1月之前就能搞定量產版本樣機。

比較麻煩的反而是機體設計,入軌的死重包括髮動機的15噸,機體的空重35噸,10噸燃料,給人員和貨物的總載荷質量不能超過5噸,20名乘客的設計已經是安全冗餘限度下的最大妥協。

起飛質量200噸,而機體重量不能超過35噸,這個數字非常極限,對於設計和材料的要求前所未有,需要革命性的創新才行。

單純大氣層內飛行達到這個要求並不算困難,但要是加上穿越大氣層,恐怕H2的新一代隔熱瓦技術都不夠,還要更輕、更簡單、更便宜。

謝廖夫摸了摸自己的頭髮,感覺又有回到上一世英年早禿的跡象。

明天H2的常規版H2M航天飛機就要出廠了,然後H1W“螺旋”計劃也即將進入首飛,如此之高的效率讓謝廖夫除了興奮意外還帶來了更加繁忙的工作安排。

在他的計劃下B級基地又擴充了四百多人,被各個項目組一瓜分幾乎沒有泛起一絲波瀾。

這當然不是基地人員冗餘太高,而是需要用人的地方太多,青山基地也預計要1000人才達到初步完全運轉的目標呢。

掌握着新遠這駕超級馬車,感覺比在聯盟時期還要擁有更強大的力量。

至於真正的老闆林炬呢?在京城的時間恐怕比在自家基地還要多得多。

不過現在老闆倒是難得在基地,而且還是和航天局的幾位一起。

……

11月8日,上午11點,距離阿美大選戰出結果還有十多個小時,差不多京城時間凌晨會統計完畢出結果。

C級基地,依照謝廖夫的“螺旋”計劃,由新遠在H1上覆活的H1W無人航天飛機正式出廠。

H1W與前聯盟的MAKS計劃一樣,爲了配合那個梭形的燃料罐機鼻高高向上翹起,前端收窄,加上起飛質量差不多,幾乎就是完美復刻了當年的MAKS。

唯一有所不同的是MAKS使用了兩臺發動機,而H1W只使用了一臺超大推力的H240升級版發動機:H300。

H300的鐘形噴管進行了優化處理,能在從一萬多米高空啓動時直到飛行器入軌,都保持着不低的效率。

燃料罐與H1W的組合體重量最大也不過322噸,而H300在啓動時能以最大112%推力輸出,並且還可以大範圍調節推力,始終保持推重比在較低的水平以降低過載和震動,對運輸的衛星敏感零件非常寬容。

由於H1W是無人設計只爲了載荷而生,所以測試過程也比較簡陋,除了計算機模擬以外並沒真機的多次氣動測試,這和已經在大草原上放飛了幾個月的H2氣動驗證樣機完全不同。

現在裝車出廠的這架H1W採用了二代隔熱層技術,整體看起來灰濛濛的,因爲將溫度要求大範圍放寬降低了不少質量。

但在它的尾翼上,一個明亮的紫色閃電標誌異常顯眼。

“閃電”,這是謝廖夫給它取的名字,同樣是紀念“閃電”設計局,不管怎麼說H1W都確實是在走MAKS的路,即使後者沒有成功。

閃電號將被直接運往新遠機場,由那裡的伊爾76運往瓊州, 並在那裡將閃電號、燃料罐與安1250組合在一起,飛到公海上發射。

這也是一個空中機動發射的優點,可以自由選擇落區和儘可能降低緯度,節省最多5%的燃料,轉移到載荷質量上可能有一百多公斤,已經很不錯了。

“螺旋”計劃比較保密,因爲這在現在的新遠並不算大項目,而且也是謝廖夫臨時爲深空探測器準備的特殊發射方案,在沒有刻意宣傳的情況下沒人知道具體內容。

直到長相怪異的閃電號裝上飛機,人們纔會直到新遠又開展了一項新研究。

而與此同時,B級基地卻熱鬧非凡。

H1M第一批三架中的兩架提前完成了最後的設備安裝,正式拖出廠房。

因爲河蟹神獸,所以現在是約翰喬治,切勿代號入座

第225章 長城G1X第188章 智慧農機的挫折第319章 通過第384章 收視率第34章 影響第172章 折騰第146章 商業訂單第197章 互動第182章 阿哈爾·捷金第1章 拖拉機廠造火箭第258章 閃電第47章 三進制還是二進制?第67章 向太空發射一輛車第122章 32115第46章 商城開放第288章 技術路線第12章 啓運第88章 選拔第66章 ReadyGO第39章 表演第217章 H2M客運版第376章 飛向月球第39章 表演第233章 S2100第371章 臨牀測試第26章 壯丁第249章 構想第376章 飛向月球第176章 競爭對手的祝福第232章 合作第34章 影響第293章 提名第112章 神龍第91章 交會第380章 馬桶問題第59章 人才梯隊第4章 正視差距第280章 天問第277章 講演第199章 意外第265章 磨刀第168章 H2M第302章 你這是違法行爲第250章 Chaser Block1第70章 旨意第314章 太空沒有冒險第336章 304針劑第269章 麒麟955第221章 失利第366章 長城第142章 唯一目的第300章 該開展一些研究了第333章 這裡有一個錯誤第366章 長城第239章 騰雲第326章 國際半導體科技大會第299章 爲什麼艙門打不開?第284章 冰第78章 入軌第276章 MAV第100章 長征六號遙三第263章 天馬第376章 飛向月球第375章 不明飛行物第151章 入籍第328章 發展的困局第196章 搖籃離開了母親第77章 出征!第318章 火災第376章 飛向月球第248章 葉尼塞第232章 合作第143章 前進,前進第62章 啓運第32章 風第303章 人造月亮第21章 搶飯碗第278章 緊隨其後第287章 載人飛行第72章 太空發佈會第236章 難道他真是天才?第83章 比衝纔是未來第333章 這裡有一個錯誤第213章 困難第185章 這是人性的扭曲第12章 啓運第32章 風第114章 霍華德·林炬第244章 機械臂第253章 航展第336章 304針劑第301章 提案第197章 互動第179章 發佈會第355章 奔現第83章 比衝纔是未來第148章 文化第295章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