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4.第270章 時機已到,準備起兵!

五月初,趙駿在武安做了十多天的指導工作,把一切事務都安排好,這纔回了汴梁。

如今自康定元年戰事停下,年底奠定五大外貿基礎。

然後慶曆元年整頓吏治。

慶曆二年全國減賦稅,輕徭役,擴展外貿,四處搞建設。

到現在大宋已經休養生息兩年半了。

汴梁的物價基本上穩定下來,糧食的價格維持在了240文一石,比貞觀年間30-50文一石還差點意思。

但這是朝廷維持糧價的結果,減免了三分之二賦稅,市面上的糧食將會暴增。

糧價暴跌只會傷農。

所以大宋朝廷勒令各地轉運使衙門平價收購糧食,維持物價穩定,順便擴充常平倉,以備災荒年月使用。

至於陳糧則是按照慣例,製作成飼料餵養牲畜,多養豬牛羊,豐富宋人的餐桌。

這裡面自然可能有人上下其手。

比如拿陳糧換新糧,以次充好,再把新糧倒手拿去賣掉。

爲此全國御史司、皇城司都沒閒着,四處糾察,且御史司政績和績效與嚴查貪腐掛鉤。

ωωω●тт κan●c o

甚至趙駿下令,如果能抓到一個貪官污吏,沒收全部家產,其中十分之一,要拿給辦案的御史司官員作爲獎勵,並且也是上升的政績。

地方很多御史聽說了這事之後,一個個打了雞血似的,四處糾察貪官污吏,不法商販,開始爲自己積累原始政治資本。

要知道很多御史司的新御史往往都是新科進士,這些人剛剛當官,先在朝廷當一年左右的將作監丞、大理評事觀政,然後下放到地方做知縣、推官、觀察使之類。

若是政績出色,就有可能調爲地方留守禦史、監稅御史、糾察御史、刑名御史等等,職責頗有點像是後世韓國的檢察官。

雖然地方御史司的品級在八品到四品之間,可權力非常大。

而且年輕御史往往都非常有衝勁,即便只是八品官員,也能糾察彈劾七品縣令,五品知州。一旦懷疑,就有行駛調查的權力,可以說職責很廣。

這些人年輕氣盛,不畏權貴,雖然做事容易衝動,遇到那種官場老油條不太好對付,但朝廷怕的從來都不是御史查不出案子,而是怕的御史不去查,怕這些查的人與被查的人勾結。

所以吏治整頓這兩年,就是不停地處理那些官員隊伍裡的腐敗分子,不斷地掃清隱藏在朝廷裡、地方上,那些以朝廷的名義禍害百姓的害羣之馬。

哪怕天下的貪官抓不完,抓下去。就如同田裡的野草一樣,時時刻刻清除,才能保證莊稼茁壯成長。

趙駿順着汴河南下,車隊從碼頭回到了皇宮。

他去武安的時候走的陸路,回來的時候卻是走的水路,爲的是看看從洺水到漳水,再從永濟渠入黃河回到汴梁的效率。

從目前來看,效率一般。

畢竟除了洺水以外,其它都是逆流,往往要縴夫拉才能拉動大船,效率自然談不上快。

不過從汴梁去武安倒還行,基本都是順流,效率還算可以。

此時正是中午,政制院內大家都在辦事,趙駿回來之前也沒有去政制院,聽說趙禎在後苑,就直接過去找他。

在王守忠的帶領下,他穿過花團錦簇的園林,到了觀稼殿外。

殿外的田埂邊,今年的新麥剛剛收割了,這旱田裡種了占城稻的稻苗,旁邊水田則種了早稻,等到六七月份早稻收割之後,又能種一茬晚稻。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都是趙禎自己親自種的。

大宋皇室傳統就是這樣,每年季節皇帝都要親自耕種,從趙禎他老爹宋真宗趙恆開始,就於觀稼殿和親蠶宮從事生產,皇帝種田,皇后養蠶,形成了慣例。

歷史上趙禎早期的時候還遵守這些規矩,到中後期可能是因爲無子的原因,逐漸墮落,生活奢靡,頗有點自暴自棄的意思。

不過現在還好,沒怎麼鬆懈過。趙駿看到趙禎正蹲在田間,嘴裡還叼着一根狗尾巴草。

遠處今年已經五歲的魏王趙昉正在玩水,用一個杯子從稻田裡舀出來,自己挖了一個坑,倒進去之後把剛剛從稻田裡撈的一個小魚苗小心翼翼地放進去。

“幹嘛呢老哥。”

趙駿走過去納悶地道:“蹲在地裡幹什麼。”

趙禎擡起頭見他來了,頓時笑了起來:“大孫來得正好,你快看。”

說着指了指旁邊菜地。

趙駿到近前才注意到那菜地裡長了一株株蠶豆,他納悶道:“老哥今年開始就神神秘秘的,這是在家種豆子呢。”

“朕這是復刻孟德爾雜交實驗,本來是想用豌豆的,但豌豆喜溫溼潤,不耐旱,最近幾年北方溫度越來越高,朕怕養不活,就用了同樣是自傳花粉,且稍微能抗點旱的蠶豆。”

趙禎指着蠶豆苗道:“看到沒有,南方蠶豆株高不過兩尺,只需要100天就能成熟,結種少,優點是生長快。而北方蠶豆株高四尺,結種多,可成熟往往要150天。朕用它們倆結合,互相授粉,形成兩塊試驗田,萬一能弄出100天成熟,結種多的蠶豆呢?”

趙駿無語道:“老哥你雖然長得沒我帥,但是想得倒是挺美。雖然這個方向是沒錯,而且也是科學育種,可這玩意兒那都得幾代幾代地不斷培養,慢慢摒棄掉缺點,留下優點才行,哪這麼快能搞出來。”

“那也得試試嘛。”

趙禎拿下嘴裡的狗尾巴草道:“朕發現咱們漢人的傳統水稻生長要五個多月,而占城稻只要三個月。只是占城稻產稻少,傳統水稻產稻多,所以形成兩季交替,要是能搞出只要三個月就能成熟,產稻還跟傳統水稻一樣多的稻子,那豈不是能種三季了?” ωwш●т tκa n●¢○

“好傢伙,未來世界糧食獎要是沒有老哥你,我都不帶去看的。”

趙駿豎起大拇指:“將來老哥伱的稱呼要變一變了,以後就是大宋千古一帝,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生物學家、農業學家、現代遺傳學之父,改革派先鋒,大宋世界霸主地位的奠定者,王朝基業的開拓人!未來說起你,估計都說你是穿越者。”

“哎呀,誇得朕都不好意思了。”

趙禎笑得合攏不嘴。

“不過這個東西還是要弄出系統的理論,比如隱性基因和顯性基因,都要整理出來。”

趙駿說道。

“整理了呀,從你筆記本里翻到了一點初一生物知識。”

趙禎雙手一攤道:“朕全抄下來了,到時候再把這個實驗套進去,往報紙裡一發就完事了。而且不止這個,朕還抄了在歷史小說裡翻到的大蒜素土法煉製,玻璃煉製法,肥皂煉製法都抄了下來,每過一段時間發表一次,造福全民百姓。”

趙駿當時就差點尿了,說道:“你怎麼也能抄襲呢?得自己搞出東西來啊。”

“瞧你這話說的。”

趙禎擺擺手:“小了,格局小了。你看,孟德爾是先搞實驗,再弄出理論。朕先有理論,再做實驗。但在這之前,世上誰手裡還有理論?所以雖然蛋先生了雞,可誰人又知道雞先生了蛋呢?”

“額”

趙駿滿腦子都是雞生蛋和蛋生雞,一時間覺得趙禎說的好有道理,他竟然無言以對。

或許趙禎是對的。

他反正也是每天只能待在宮裡的宅男,還不如多研究一下筆記本。

就連趙駿自己都只是下了很多資料在筆記本里,沒時間去看,還不如讓趙禎多研究研究,說不準弄出個大發明家呢?

也就在他腦子快短路的時候,曹修急匆匆地穿過田埂,來到二人身邊,向他們拱手道:“陛下,知院。”“怎麼了?”

趙禎問。

曹修激動地道:“寶元元年派出去的船隊,回來了!”

“什麼?”

趙駿忙問道:“他們在哪?”

“應該快到蘇州,甚至可能已經到了。”

曹修回答道:“他們在上個月初到了對馬島,咱們設置在對馬島的海軍都尉非常驚奇,問過才知道是咱們大宋的船隊,便連忙派人先回來報信,他們船隊臃腫,應該會慢許多。”

寶元元年,大宋花費了約一百萬貫,招募了約六千名水手,總計五十多艘大船,由當時朝廷在明州市舶司,挑選了兩名監市舶使臣官員,率隊前往。

隨船的不僅有經驗豐富,多次往來於日本、高麗乃至中亞的水手,還有招募的數十名去過渤海的商人,陣容還是相當豪華。

只比後來鄭和下西洋花費了四百多萬兩白銀,帶三萬人,二百多艘大船陣容要差一些。

不過鄭和畢竟是走的無數中亞商人走過的海上絲綢之路成熟路線,而大宋這次開拓的可是從未有過的北上先到俄羅斯,再穿過白令海峽,抵達美洲,最後還要南下前往南美。

所以不管從安全上,還是從距離上,都要比鄭和下西洋危險得多,遙遠得多。

即便有趙駿給的世界地圖,也同樣充滿了風險。

船上的疾病、糧食淡水的補給、當地土著是否有敵意、海上的風浪、天氣的變化、寒冷的因素等等都是意外。

從寶元元年到如今慶曆三年,五年過去,杳無音訊。趙禎呂夷簡他們甚至還以爲船隊早就全軍覆沒在了開拓的路上,沒想到五年之後,居然回來了!

“即便是隻看輿圖,那麼遙遠的距離,朕都只能感覺到恐懼,本來對他們都不抱有希望,沒想到他們居然還真的能夠回來!”

趙禎亦是大喜過望。

趙駿說道:“只是不知道他們是中途遭遇挫折回來,還是已經抵達了美洲滿載而歸。”

曹修沉聲道:“聽對馬島那邊上報,他們船隊損失慘重,出發前五十多艘大船,如今只剩下二十多艘,人員也只有不到三千人。”

“唉。”

趙駿長嘆了一口氣,搖搖頭說道:“都是在拿人命去堆出來的路線啊。”

當初這樣做,不是爲了開拓美洲,而是爲了先行一步。

有些事情,不管成與不成,都必須去做。

所以哪怕明知道派人出去,可能是勞民傷財,這些人可能都會送命,但他也只能如此。

這樣即便他們中途被迫返回,至少積累了開拓經驗,等到下一次再準備充足了繼續出發,也許總有一次能夠成功呢?

“他們有沒有說最遠抵達過何處?”

趙禎又問。

曹修回答道:“說是到了一個叫美洲的地方,而且還帶回來大量作物!”

“太好了。”

趙駿激動地拍手道:“這下生產力又能大幅度提升了。”

趙禎亦是激動道:“朕一定要親自種一種那些作物,看看它們的產量是不是真的能畝產千斤。”

玉米、番薯、豆薯、馬鈴薯、木薯、南瓜、花生、向日葵、辣椒、番茄、菜豆等等作物,既能豐富漢人的餐桌,也能夠爲大宋帶來糧食產量的提升。

“你先下去吧。”

趙駿倏地揮揮手,示意曹修先離開。

曹修雖然有點納悶,但立即走開了一些。

趙駿又看向附近的王守忠。

王守忠識趣地微微躬身,隨後退至五十米開外。

見此情形,趙禎納悶道:“大孫,有什麼話要對朕說嗎?”

“老哥,時機已到,準備起兵!”

趙駿右手狠狠地向下比劃了一下,示意要挑起戰事了。

趙禎震驚道:“又要和遼國打仗了嗎?”

“不是和遼國。”

“西夏?”

“也不是西夏。”

“那是?”

“我們自己!”

趙駿指了指趙禎又指了指自己道:“準備要開始第三輪改革了。”

“第三輪改革到底是打算做什麼?”

趙禎忙問道:“你和範卿神神秘秘的,連朕和呂夷簡他們都不說。”

“還能是什麼,開始砍我們自己了。”

趙駿苦笑道:“淘汰官員、裁減冗官。縮減皇室、官府支出、減少冗費。改革軍制、淘汰軍中老弱、嚴查吃空餉喝兵血行徑,甚至可能還要改變整個大宋的軍隊體制。這一刀砍下去,我都不敢保證我能不能活!”

頃刻間,趙禎的表情嚴肅了起來,充滿了肅穆。

這第三輪改革。

就真正地算是開始動真格了。

減少冗費,是砍在了皇室和官府支出的大動脈上。

減少冗官,是砍在天下數萬名官員的頭上。

減少冗兵,是砍在大宋一百多萬將士們的頭上。

稍有不慎,整個國家,都有傾覆的危險!

第103章 繼續CPU趙禎第324章 巡視黃河205.第202章 宋夏戰爭,元昊來襲217.第214章 李元昊聯遼抗宋249.第245章 西夏稱臣,慶曆元年第329章 說曹操,曹操到266.第262章 慶曆新政,正式改革篇第394章 決戰圈套第101章 把開封府一鍋端了第101章 把開封府一鍋端了第364章 追出二百里,令夏人不敢寇邊292.第288章 皇帝終究是老虎197.請假條290.第286章 一場大清洗307.第303章 滅了越李朝170.第168章 景祐四年第76章 趙禎的智慧第447章 整治陋習,從北方開始第62章 趙駿改變了官家(第二更)第54章 官家離不開能臣193.第191章 大貪官孫沔第55章 朝廷的應對第106章 不能再一個人孤獨地戰鬥第45章 拉一派打一派第383章 欽差到來第89章 大勢不可擋第42章 大宋不能沒有趙駿第21章 第一堂課311.第307章 大宋的大缺大德第397章 燕雲迴歸,一朝氣順第414章 有宋人在賣軍械第431章 西夏亡了,趙禎的快樂第21章 第一堂課198.第195章 月色很美,多看看(二合一)第386章 遼宋對峙,發行紙幣第393章 收析津,復燕雲第397章 燕雲迴歸,一朝氣順第318章 李朝覆滅149.第148章 讓他們看看他們治下的大宋(二185.第183章 《官家在求情》第447章 整治陋習,從北方開始265.第261章 CPU技術已然大成!169.第167章 新春詩第一第408章 沒有人比我更懂漢人第8章 老範,來整個活(跪求推薦票!)第439章 對王安石進行思想教育177.第175章 苛捐雜稅,路遇田昌218.第215章 攻守易形了199.第196章 貪腐案真相第38章 自然資源的缺少第60章 上架感言第359章 好二兒要涼了?第40章 要有遠大眼界和格局292.第288章 皇帝終究是老虎125.第125章 東方一極戰略189.第187章 李元昊籌備稱帝,攻宋第338章 李元昊的惆悵第102章 大宋這個樣子你很光榮?第374章 滅遼吞夏,東北百年大計第321章 讓子彈先飛一會兒(祝大家新年快樂294.第290章 試試就試試315.第311章 汴梁的變化有多大?第74章 賜同進士出身?狗都不當!215.第212章 前面騎白馬的是元昊!170.第168章 景祐四年第320章 趙駿只會更狠第336章 一點工業革命的小小震撼315.第311章 汴梁的變化有多大?第38章 自然資源的缺少第36章 驢車漂移的速度與學好數學的重要性第407章 都是因爲宋國第451章 規劃北平城,迴歸根本問題第412章 宋國武器商119.第119章 誰贊成誰反對?第58章 歷史獨一份268.第264章 想想知院會怎麼做356.第351章 出大事了第37章 科學體系的殘缺第316章 當令安南改朝換代第352章 出兵西北,派韓琦張亢第331章 大化學家趙禎第15章 景祐黨爭309.第305章 儂智高歸順169.第167章 新春詩第一第46章 交子務初見成效275.第271章 要裁軍,先建軍,做最壞打算。第42章 大宋不能沒有趙駿第88章 撕裂大宋的傷口180.第178章 配女兒骨第434章 慶曆八年落幕,該提一提稅了286.第282章 王安石的警覺第338章 李元昊的惆悵216.第213章 讓大宋屹立於世界之巔!232.第229章 帳篷裡歡樂的笑聲第372章 政制院黨派劃分第28章 多幾個人捱罵217.第214章 李元昊聯遼抗宋271.第267章 慶曆三年來了294.第290章 試試就試試149.第148章 讓他們看看他們治下的大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