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士誠的勢力範圍是全國最富庶的區域,元人不肯輕易放棄這個重要的糧米之鄉,對他是多次招降,而張士誠呢,則是反覆不定,與元朝的關係是錯綜複雜。他既利用與元政府建立關係來對抗吳王朱元璋,又不甘心受元人的節制。在公元1363年,張士誠拘禁江浙丞相達識帖木兒,自立爲吳王,史稱東吳,以別於朱元璋的西吳,後來達識帖木兒自殺身亡。另外張士誠對紅巾軍起義反感極深,所以對朱元璋是強烈的反對,與朱元璋相鄰的十年當中,是征戰連連。從前陳友諒要張士誠一起夾擊朱元璋,老張不出手。現在,老陳已敗亡,張士誠反倒來了精神。1365年春,他派大將李伯升與朱元璋叛將謝再興一起,率馬步舟師二十餘萬,跨逾浦江,包圍諸全之新城,造廬室,建倉庫,預置州縣官屬,大作持久必拔之計。結果,朱元璋外甥李文忠與大將朱亮祖等人以少勝多,把東吳軍殺得丟盔卸甲,李伯升等人僅以身免。朱元璋指揮若定,麾兵又克泰州,數月後又擊下張士誠的發家之地高郵。
1366年,朱元璋曾經發布了討張檄文,在文中第一次公然指斥紅巾軍起義,將自己與義軍劃清界限,開始爲自己建立封建王朝做輿論準備。在檄文當中敘述了朱元璋成功立業的經歷,文中有六層意思,一是元朝失政,氣數已盡,二是起義軍妖惑百姓,實爲叛賊;三是爲地主官吏組織的民兵和義兵正名;國爲自己起兵立名是弔民伐罪,承天治世;五聲討張士誠叛元的行爲;六對征服的臣民,順我者昌,逆我者亡,以嚴法制之。朱元璋建立新的皇朝,已經是指日可待的事情了。
就在這一年,徐達與常遇春會師攻淮安,克興化,淮地皆平。五月份,又攻下於朱元璋來講最有象徵意義的龍興之地濠州老家。朱元璋親自至濠州,省陵墓,宴父老。宴父老是真,省陵墓嗎,純屬瞎掰。他一家皆葬亂墳崗,席爛土淺,龍鳳之屍早已被野狗吞食,哪裡還找得到。大好形式下,朱元璋集團內部仍不少人高估張士誠勢力,文臣之首的李善長就表示:“張士誠其勢雖屢屈,而兵力未衰,土沃民富,多多積蓄,恐難猝拔。”武將徐達深諳主子意圖,進言曰:“主公如今張氏驕橫,暴殄奢侈,此天亡之時也,其所任驕將如李伯升、呂珍之徒,皆齷齪不足數,惟擁兵自重,貪財好色,以富貴而享樂者。居中用事者,迂闊書生,不知大計。臣奉主上威德,率精銳之師,聲罪致討,三吳可計日而定!”老朱大喜,立命徐達出師。1366年9月,朱元璋以徐達爲大將軍,常遇春爲副將軍,率二十萬精兵,集中主力消滅張士誠。朱元璋足智多謀,命二將不要先攻蘇州,反而直擊湖州,使張士誠疲於奔命,軍隊既然已經疲勞,然後移兵姑蘇,必定會將其擊敗!有如此偉大戰略家,不勝也難。二將依計,徐達等率諸將發龍江,別遣李文忠趨杭州,華雲龍赴嘉興,以牽制張士誠兵力。諸將苦戰。在湖州周圍,東吳兵大敗,大將呂珍及外號五太子的張士誠養子等驍勇大將皆兵敗投降,其屬下六萬精兵皆降。湖州城中的張士誠司空李伯升本想自殺殉國,爲左右抱持不死,不得已也投降。
到了年底,在朱亮祖大軍逼迫下,杭州守將謝五也被迫開城門投降。如此,東吳左右膀臂皆失,平江成爲孤城,面臨南西北三面被圍之勢。平江城堅兵足,一直打了十個月,才最終攻克。在派軍出發打張士誠的同時,朱元璋派大將廖永忠迎接小明王,行於瓜州時,廖永忠入艙把韓林兒一刀砍死。然後把船鑿沉,施施然回來覆命。從此以後,朱元璋再也用不着打龍鳳年號。殺韓林兒之事,當時後世不少人皆認定是朱元璋指使,但也有歷
史研究者認爲此舉實是廖永忠多事,醜表功媚主。朱元璋大可封韓林兒一個王號什麼的軟禁般養起來,用不着幹這麼此地無銀三百兩的小人事體。1367年,元至正二十七年,太祖吳元年,見圍城三月不下,朱元璋也不着急,從建康發來對徐達的指示:“將在外,君不御,古之道也。自後軍中緩急,將軍便宜行之。”徐達接書感奮,更加細心和賣命。朱元璋見張士誠龜縮平江,志在必得,但也怕攻城死人太多。他原本之意就是圍之困之,讓老張最終不支出城投降。同時,老朱不斷派人送書城內,以錢繆、竇融相比擬,勸老張自動歸服。張士誠倔強,根本就不考慮。
延至七月,張士誠見城中糧餘漸盡,他又是厚道好人,幹不出殺人爲食的惡事,便率綽號十條龍的上萬親軍冒險突圍。出城後,望見城左西吳兵隊陣嚴整,心虛不敢輕易去攻擊,便轉至舟門,向常遇春營壘殺來。這下可是遇到了煞星,常遇春有勇有謀,百戰良將,揮兵直前,與東吳兵激烈廝殺。同時,他又指揮善舞雙刀的猛將王弼從另路繞出,夾擊東吳兵,把張士誠萬餘扈衛精兵皆擠逼於沙盆潭中,殺掉十分之三,溺死十分之七,激戰之中張士誠本人的馬也不知是怎麼給受驚了,急速前竄,張士誠猝不及防之下跌落水中,幾乎被淹死。親兵一見張士誠落水,趕忙冒死把他救起,以肩輿扛上,又逃回城中。一直過了十來天,才緩過勁來,張士誠咬咬牙,又親自率兵從胥門突出。出於玩命心理,張士誠軍勇銳不可當,打得正面攔擊的常遇春部招架不住。如此天致良機,本來能突圍,但這時站在城頭上的張士誠弟弟張士信不知是壞了哪根神經,大呼:“軍士打累了,可以歇兵”,馬上鳴金收兵。張士誠等人愣怔之餘,常遇春復振,掉頭進擊,把東吳兵打得大敗,這一仗是把張士誠的軍隊殺得是不敢再想突圍之事了。
形勢危急如此,張士信這個此人竟然絲毫不知愁,總是沒事人一樣大城樓子上張盛宴,遍擺銀椅,與親信左右飲美酒,食佳餚。風度是大將的,計策是無腦的。僕從向他進獻一個大水蜜桃,張士信欣賞久之,剛張嘴要吃,忽然城下發巨炮,恰恰打中張士信,這位爺腦袋被擊爛,與桃汁一起四濺飛迸。
兵敗弟死,張士誠仍舊很頑強,指揮城中兵民抵抗,殺傷不少西吳兵馬。十月間,徐達展開總攻,百道攻城,東吳軍終於是支持不住了,城池終於是被攻陷了。張士誠在府邸中聞城池已經失去了,不由得大驚失色,便對其妻劉氏說:“如果我兵敗且死,你怎麼辦?”
劉氏乃是一個品性良德婦人,聽了張士誠的話之後冷靜答道:“大王請不要過度憂慮,妾必不負君。”言畢,她懷抱兩個幼子,在齊雲樓下積柴薪,命人喚來了張士誠的諸位妾室,與他們一起登上樓去,劉氏對諸妾說明了情況,並且表達了自己想以死來保持清白之心,諸妾無不應允,一個個都隨着劉氏自縊身亡。劉氏在自縊前令人縱火焚樓,時值日暮。大英雄張士誠真是日暮途窮,獨自呆坐室中良久,望着齊雲樓的大火若有所思。然後,他投帶上樑,準備上吊自殺。張士誠舊將李伯升受徐達諭指,到處尋找張士誠,剛好發現前主人在半空蹬腿,忙上前解救下來,號哭勸道:“大王啊,想您英雄一世,還怕不保一命嗎!”說完把張士誠送到徐達處,徐達立即押張士誠上船,由水路送往建康。其間,張士誠一直堅臥舟中絕食。被押送建康中書省後,朱元璋派李善長“勸降”,張士誠大罵,兩個人幾乎動手。當夜,趁人不備,張士誠終於上吊自殺。昔日擁強兵佔勝利時,張士誠內懷懦弱,坐失良機;當其被俘爲虜時,辭無撓屈,絕粒
自經,也不失爲一大丈夫。
滅陳平張以後,朱元璋的勢力擴大到兩湖、江浙、贛皖和河南東南部,控制了全國經濟條件最好、人口最綢密、文化最興盛的地區。第二年朱元璋制定了南征北伐的大計,南北兩路同時進軍。當時,南方獨立的軍事勢力還有;浙江的方國珍,福建的陳友定,四川的明玉珍,以及被元政府控制的兩廣和雲南。依據葉兌當年的建議,朱元璋南征的策略是先降方玉珍,再以福建,然後下兩廣;雲南路途遙遠,四川閉國自守,可從容徐圖。浙東臺州人方國珍,元至正八年起兵抗元,佔有沿海慶元、溫、臺各州縣,元兵屢討不克。劉基與他打交道,可說由來已久。元至正十三年,劉基爲浙東行省都事,出於其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本性,他向朝廷建議:“方氏首亂,數降數叛,乖戾多變,不可赦免,應該捕獲歸案,依法斬之。”但是由於方國珍賄賂一了大批的元朝的官員,朝廷根本就不聽劉基的建議,接受方國珍的投降,而劉基則被扣上越權言事,擅權的罪名,棄置不重用。方國珍被授予元官之後,仍然是擁兵自握,根本就不接受朝廷的調遣,卻利用官府的名義,大肆搜刮民財,掠奪國庫,壯大自己的力量,擴大自己的地盤。
方國珍與劉基雖然有這一層姻緣,但他本是一位見風使舵,傾慕賢能的人,他對劉基仍然很敬重,不記前仇。劉基的母親死後舉行葬禮,方國珍還派人送來了弔唁信。這時,劉基認爲朱元璋面對的敵人主要是陳友諒和張士誠,而對方國珍這股不小的勢力,要暫利用,不宜採取以前的捕而斬之的老方法。因此,劉基寫了一封長信,向方國珍說明朱元璋的威德和當前的軍事形勢,希望他察識時務,以圖大業。又致信朱元璋,講明暫時利用方國珍的意義,請他派人去招諭方國珍。方國珍收到劉基的信後,和他的弟弟說道:“現在元朝的運氣將要消亡,羣雄並起。唯獨朱元璋的軍隊號令嚴明,所向無敵,現在又東下婺州,恐怕難於他爭鋒,何況與我爲敵的,東有張士誠,南有陳友諒。我們不如按照劉基所勸告的,姑且依附於朱元璋,借爲聲援,靜觀其變。”這時,又恰好遇上朱元璋派來使者劉辰招諭方國珍。方在他們的共同勸說下,方國珍決定投降朱元璋,願意合力攻伐張士誠,並獻上黃金五十斤,白金一百斤,金織文綺進端。
在進取浙東的同時,同年的十二月,朱元璋實行南征的第二步,平定福建。陳友定原來是義兵的首領,因爲與紅巾軍作戰有功,升到福建省平章。後來不斷擴大地盤,控制了閩中八郡。陳友定對元朝廷忠心耿耿,歷年與西吳爲敵。進軍福建的路線分爲三路:胡廷瑞和何文輝從江西進兵,廖永忠從明州水路進逼福州,李文忠從浦城取建寧。福州、建寧秀快就被攻克,東友定據守老巢延平。吳軍幾路圍攻延平,在1368年元月,攻陷延平,陳友定被俘之後寧死不屈,殉身於應天。在這一年的九月,福建全省廓清。第三步是平定兩廣。在1367年十月,楊景和周德興已經先期領兵由湖南進取廣西。在1368年的二月,第二路由陸仲享由韶州取德慶,第三路廖永忠水師由福州下取廣州。二路軍進展順利,很快佔據了北江、西江,切斷了兩廣間的聯繫。三路軍主將廖永忠在廣州說降了何真,和平獲取了廣州。然後率師沿西江進入廣西。一路軍進展最爲艱難,每前進一步,都負出了重大的代價。永州和全州都是經過浴血奮戰攻克的。兩廣戰役最後的一戰,是靖江圍殲戰,一路軍和三路軍會合後全力攻擊,至1368年六月攻下了靖江。七月,兩廣全境被平定。中國南部除了雲南和四川之外,盡入了朱元璋的手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