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十七章 騎兵的作用

盧植的騎兵部隊被他派去了廣平,廣平城身後就是鉅鹿,那裡是張角老巢,易守難攻,爲了防止張角撤退到鉅鹿城裡,盧植不得不在戰略上進行截斷打擊,把騎兵派了出去。

這使得目前盧植大軍的騎兵部隊奇缺。

馬匹倒不缺,因爲大軍開拔,輜重部隊連綿數裡,解放幾千匹馬還是沒有任何問題。

缺的是騎術精湛的騎士。

洛陽屬於中原地帶,並不算北地,而且四周多山嶺,整個京畿區域光山區和丘陵地形就佔了九成,有鬱山、邙山、青要山、荊紫山、周山、櫻山、龍門山、香山、萬安山、首陽山、嵩山等十數條山脈,平原只有一成。

這種情況使得洛陽除了專門訓練出來的三河騎士以外(三河騎士是指司州河內、河東、河南三郡的騎兵部隊),其他大部分士兵都不擅長騎射。

盧植的部隊多爲司州人,讓他們上戰場打仗還行,上馬馳騁就有些難爲他們,因此找來找去,居然只找到了千餘可以騎馬的將士,使得聽到這個結果的盧植非常尷尬,奇襲計劃差點夭折。

好在關鍵時刻,陳暮獻計,易陽到曲樑不過四十里,他們的目的只是比黃巾潰軍快一步先趕到曲樑。所以並不需要策馬奔馳,只要保持速度比人奔跑速度更快就可以。

黃巾軍潰兵在易陽鏖戰了近一個時辰,又瘋狂奔跑,體力必然早已透支,跑不了多遠。盧植軍完全可以把輜重原地卸下,將車馬空出來,讓馬伕駕車行進。

如此,即便無法發揮馬匹最快速度,既每小時40公里以上,但也可以保持每小時20公里左右,就算黃巾潰兵能每小時能跑10公里,也可綽綽有餘。

當然,陳暮肯定不會以每小時多少公里這種計算方式告訴他們原理,只是以春秋戰國時的戰車做舉例。漢朝離戰國時期也就四五百年的時間,很多文化都得到了諸子百家的傳承,以這樣的方式解釋,讓人更容易理解。

這個計策很快被盧植採納,開始下令後軍原地卸載糧草輜重,騰出車馬,以此用馬車當作運輸士兵的交通工具。

劉備的人馬全是幽州人,大部分士卒都騎術尚可,在他的懇求下,希望被允許參與這次計劃。

他的託詞是自己手裡有幾百幽州騎兵,對於奇襲計劃,有很大幫助。

盧植聽了十分猶豫。

他考慮的是劉備部曲剛剛經歷了一場惡戰,需要時間好好休整,如果再讓他們上戰場,對士兵來說是巨大的負擔,畢竟人不是鐵打的,短時間內連續作戰,士兵們就算沒戰死,恐怕也得累死。

劉備見此情形,對陳暮使了個眼色,示意讓陳暮說句話。

現在陳暮也算是能在盧植面前提意見的人,有曲逆候之後這塊招牌,再加上陳暮的確有真才實學,讓盧植非常欣賞,甚至打算將他推薦入太學。

陳暮的話,盧植應該能聽得進去。

陳暮無奈,只能說道:“先生,黃巾軍的部隊大多爲貧寒農家子,俱患有夜盲症。所以逃散的黃巾軍可以不必理會,因爲他們夜晚看不清楚道路,甚至連方向都不知道,不可能獨自跑到曲樑城去報信。不過我問過被俘虜的黃巾軍,除了被大哥射死的渠帥於羝根外,還有另外一名賊首郭大賢,此人見戰事不利,領着數千賊人從北城逃走。如果我沒猜錯的話,他在無法看分辨道路的情況下,必然會利用洺水的流向來確定方向,從而往東走去曲樑,而且沿途爲照顧看不清道路的士卒,

他肯定也會打起火把,照亮道路,到時候在黑夜當中,十分顯眼。如果我們手上有一支騎兵部隊,就可以隨時對他們進行偵查,確定他們的位置,從而進行有利判斷。”

劉備雖然有些地方聽不太懂,但忙不迭點頭道:“正是正是。”

陳暮又補充道:“目前大軍中既然缺少騎士,便正是我部人馬大展身手之時,我部人員傷亡雖大,但依舊有三百多名可用士兵。這些士兵都是幽州人,幽州多牧場,很多士兵都是在馬背上長大,騎術精湛,如果只是用來打探情報,完全可以勝任。”

“正是正是。”

劉備眼睛一亮,連連附和。

大漢十三州,善騎術者唯涼州、幷州、幽州這三地。

原因有三。

一是這三州都產馬,比如幷州就是後來的山西以及小片內蒙,大名鼎鼎的幷州九原呂布,再過兩千年就得被稱爲內蒙包頭呂布。還有幽州是後來的東北,涼州是後來的甘肅,三地共同的特點就是都離蒙古草原很近,都有遼闊的養馬草場。

二是這三州常年與鮮卑、西羌、胡羌、匈奴、烏桓等草原民族戰鬥,有豐富的騎兵作戰經驗。不過三國時代的外族堪稱經驗寶寶,隨便拿出一國來,都吊打四方蠻夷。

三是這三州地形都極爲遼闊,比如幽州全境除了後世小片河北以及首都外,包括整個東北,小片俄羅斯領土,以及半個朝鮮半島。還有涼州就更加誇張,有後來的新疆,漢朝時的西域長史府,小片巴基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版圖甚至能抵達後世的阿富汗。

如此龐大的地域,又沒有複雜的水系發展航運,如果不會騎馬,光靠兩隻腳走路的話,可能要好一兩年才能走遍整個幽州或者涼州。因此騎術於這三州之人,幾乎成了一種必備生活技能。

如果在盧植軍中還能找出騎術嫺熟的將士,大抵也就劉備的幽州軍了。

盧植思來想去,覺得陳暮說的似乎有點道理,於是詢問道:“若要這三百騎士,該如何運作?”

陳暮毫不猶豫道:“現在郭大賢已如驚弓之鳥,必然摸着洺水全速往曲樑方向前進。騎兵的作用有三,一是要知道敵人的位置。二是拖延敵人速度。三若戰場有變,可做奇兵。”

“要知道敵人位置有何用?”

“方便確定我們會在他們之前趕到曲樑,比如此時敵人已經跑了二刻鐘,已在易陽十里外,那麼我們就可以計算出,他們要跑到曲樑的時間至少還要六刻鐘的時間,雖然他們不可能有這樣的體力,但我們就得保證六刻鐘之內抵達曲樑,提前佈置,以此來做精準計算。”

漢朝計時用的漏刻制度,所謂漏刻,就是用一個可以漏水的器皿,一天漏多少水來記時,每漏出多少水,就刻一道痕跡,所以稱爲漏刻。

當時普遍制度爲100刻,也就是把一天分爲100刻鐘,平均每刻鐘14.4分鐘。

至於人們熟知的96刻鐘制度,要到南北朝梁武帝時期纔會確立,因此現在的計時制度,還不算完全規範。

盧植又問道:“如何拖延敵人速度?”

陳暮回答:“如果我們在短時間內無法超越郭大賢,便可以命令騎兵出現在郭大賢部視野範圍裡,卻不用進攻,只是讓他們知道自己身邊有一隻騎兵就可,遠遠盯着他們,讓他們不敢快速前進,如此就能做到拖延目的。”

“既然可以用戰車追上郭大賢部,爲何不將其徹底殲滅?”

盧植似乎又在對陳暮進行考校。

不過有些地方盧植的確不是太懂,因爲這裡面涉及到了一些數學問題,漢朝時雖然已經有了九章算術,證明此時的數學家能力不弱,但盧植搞的是儒學經典,對數學幾乎一竅不通,需要陳暮爲他解惑。

“先生,您既然已經猜到,又何必如此考校我呢?”

陳暮無奈,這麼簡單的問題都還要他說的話,那盧植也太笨了點吧。

盧植哈哈大笑道:“陳子歸啊陳子歸,幸好你是我麾下一員,若是黃巾賊,恐怕吾得頭疼死。”

陳暮和劉備陪着笑,周圍宗員王子服吳蘭等高級將領雖然不太明白他們之間在打什麼哈哈,不過主將都在那樂了,他們自然也得跟着一起笑,不然就顯得太不合羣了一點。

等衆人笑罷,盧植點點頭:“玄德,陳子歸的確說服了我,那你聽令,調集你麾下能上馬者,按陳子歸的方法行事。切記,在需要你們拖延速度之前, 絕不可以出現在他們的視野範圍內,只遠遠盯梢即可,等大軍攻克了曲樑,爾等亦是頭功一件。”

不上戰場就能拿頭功?

劉備愣了一下,四下張望,發現王子服、吳蘭、鮑鴻、伍孚、種輯手下將領臉色微變,看向他的目光隱隱透露着不善,頓時就知道不妙,誠摯請求道:“請師君收回成命,備若只是銜尾追擊郭大賢,一無敗敵之功,二無斬將之績,怎麼比得上攻城戰中捨生忘死的將士,實難當得起頭功。”

若說易陽攻城戰劉備拿頭功沒問題,因爲攻城的是孟震部隊,跟另外四校人馬半毛錢關係都沒有,硬扯關係也就屯騎校尉鮑鴻是孟震的上司,還能有個領導有方的表揚。但北軍五位校尉都是兩千石的高級軍官,這點小功勞根本不看在眼裡。

而五位校尉手下的司馬、都官、功曹、別駕、兵曹、門牙官等中低層基礎軍官則不同,他們要想升官,就需要積累大量的功勳,劉備領着幾百騎兵啥都不幹就給個頭功,他們能服纔怪。

盧植是海內大儒,漢末三名將之一,本身就是聰明人,注意到劉備的目光後,很快明白自己的命令讓劉備損害了中低層軍官的利益。

不過劉備的幾百騎兵在經過陳暮的講解之後,有了很大的戰略意義,在這次戰鬥中十分關鍵,甚至可以說影響到盧植大軍今夜能否一舉攻克曲樑和斥章二縣,不給功勞也實在說不過去,猶豫片刻,說道:“那便允許你部在抵達曲樑後,參與最後的戰鬥。”

劉備大喜,叩謝道:“諾,備敬遵師命!”

第四十五章 一聲長嘆第一百五十二章 安陽陷落請假條第三十七章 自古槍兵多.....第四十六章 風起雲涌第八十章 劉表東進第四十一章 陳暮是我弟第九十二章 滹沱河驚變第一百九十六章 破城只需要一架雲梯第一百四十六章 澤國第一百五十六章 上鉤了第七十七章 好大的嗓門第二百五十九章 構築防線第五十九章 內部壓力第二百四十三章 試探第七十八章 舊時代的消散,新時代的開啓第五十九章 軍情司初建功第一十一章 董太后重病第四十一章 田豐之計第九十五章 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第八十四章 假酒害人第一十四章 此去洛陽第二百五十一章 投降?第三十二章 呂布東逃第一百七十七章 養兵日,用兵一時第二百五十五章 高興得太早了第二百七十二章 圍魏救趙第八十九章 臨時變陣第一百一十三章 鞠義練兵第一十三章 初平二年第九章 既當......又立......第五章 漢末羣雄之紅馬董仲穎第六十一章 洛陽亂第九章 既當......又立......第六十章 陳暮發動技能——萬箭齊發第十章 主動示愛第一十九章 徐晃第一百八十章 姓的智慧第五十五章 比四弟強多了第三十四章 大戰閻行第五十八章 勢如破竹第四章 漢末羣雄之黑馬劉玄德第一十四章 關中諸事第二十七章 南軍第六十一章 人命如草芥第四十八章 與礦山打仗第一百五十一章 鬥智鬥勇第二百六十九章 抵達倭奴國第二章 反間計第四十四章 老大哥慷慨解囊第六十六章 科學,從數學開始第三十九章 晉升資本第四十五章 大方向第二十五章 一聖一龍一虎一狐第二百一十九章 突襲魏橋第三十三章 斬二將第八十四章 大漢光明的未來第二百三十二章 袁紹不能死第三章 天下大勢第五十五章 令人智熄第六十三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八十九章 鄙人不善坐船第七十五章 吾才滿腹,袁本初竟不從之第五十一章 青州諸子家第五十章 弔唁第五十四章 知識的力量第二百六十七章 攻打鄴城第五十章 天下五君,離心離德第四章 運籌帷幄,決勝裡之外第五章 定策第三十九章 晉升資本第三十四章 洞悉人心第一百二十六章 東征高句麗第六十九章 西涼鐵騎第一百九十六章 破城只需要一架雲梯第一十三章 與空氣鬥智鬥勇第一百二十八章 章武二十五年第二十四章 夷滅三族第五十五 招攬荀彧第七十一章 狗急跳牆第四十八章 諡議第一百二十九章 偷師曹操第四十九章 洛陽大火第二十二章 董卓之死,王允掌權第二十四章 夷滅三族第五十七章 圍魏救趙第四十章 夢開始的地方第三章 漢末羣雄之白馬公孫瓚第一百一十八章 修史,建元第三十章 出城死戰第七十八章 官軍下來戰書,約我等明日決戰第二百四十三章 試探第一百七十九章 斬文丑第十章 西討關中,北伐幽州,南取南陽。第三十七章 離別第四十二章 讓大漢武德,再次充沛!第九十一章 攻心爲上第七十九章 局勢明朗第一百一十八章 修史,建元第一百六十章 谷陽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