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1章 自有辦法令歸去

莊園經濟是不是代表着這個時代的先進生產力?在劉琮看來,是,也不是。

世家大族是不是一定會成爲集權制度的障礙和阻力?在劉琮看來,同樣是,也同樣不全是。

在戰亂頻仍的地區,莊園不僅僅是生產物資之地,更是防禦外敵之所,塢堡堅固,部曲過萬的世家大族,可以很好的保護託庇其中的佃客蔭戶。通過他們的合理組織,又能最大化的利用人力優勢,進行各種生產勞動,從而獲得較高的收成。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而言,的確代表了這個時代的先進生產力。

但是荊、揚、交三州相比北方氣候溫暖,水系衆多,適宜耕種的良田更多。後世所言“湖廣熟,天下足”指的正是荊州,而“蘇湖熟,天下足”又正是揚州。劉琮知道之所以目前自耕農的處境看起來不如給大族當佃戶,主因在於這場天災,次要原因纔是耕種水平落後,水利設施不夠完善等等。隨着鐵質農具的推廣和普及,北方流民帶來的先進的農耕技術,用不了多久,自耕農經濟就會成型並且逐步發展,直至完善起來。

劉琮爲何要逆流而動?難道天生和世家大族有仇?非也!他這麼做,也有自己不得已的苦衷。

雖然出身於世紀大族,但劉琮要的卻是集權而非與世家大族分權。他很清楚,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放之當下,莊園經濟便是世家大族的基礎。佔山固澤,良田萬頃,塢堡高聳武備充足,關上門就是個自給自足的小社會小王國,這樣的世家大族劉琮能放心嗎?就算劉琮放心,這種世家大族發展到一定階段,會甘於在集權統治之下?或者就不想起而代之?

就拿曹魏來說,在某種意義上,曹操是當時兩漢魏晉南北朝少有的打破高門大族壟斷的人,然而最終卻被世家豪族的代表司馬氏所篡,就很能說明問題了。強勢如曹操,他活着的時候固然可以“唯纔是舉”,通過這樣的方式打破高門大族對政治的壟斷。但他死後呢?曹丕不也得接受陳羣所提出的九品中正制,以妥協換取了代漢的成功,把選拔官員的權力還給了士族集團。若非如此,曹丕也不會最終被架空,皇權成爲了象徵而已。

不過世家大族也並非一定會是集權制度的障礙和阻力。關鍵是如何將他們的利益,與集權的利益相結合,使得他們心甘情願的給自己挖掘墳墓。

當然這種手段,必須是溫和的,過程肯定是漫長的。好在劉琮認爲自己還有足夠的時間,來完成所設想的藍圖。他所推行的新政,從方方面面組成了一張大網,戶籍制度也好,軍隊制度也罷,甚至農業方面向自耕農的傾斜支持,都是爲了這個最終的目的。敢於反抗的被血腥鎮壓,合作順從的給予相應回報,南陽新政的成功多半來自於此。

分化使其不能凝聚起來與自己對抗,拉攏則在增強了自己的實力同時,更加削弱了可能存在的敵對勢力。對於世家大族的警惕和防範,劉琮幾乎有種本能的敏感。通過攻伐江東,荊州世家大族在短期內成功的與劉琮融爲一體,不僅僅劉琮在攻取江東中獲益,世家大族如文、黃、龐等哪個又未曾從中收益呢?

如今逃戶多投奔到高門大族,以人身自由爲代價,希望免除賦稅和徭役,對於劉琮來說,這是在挖自己的牆腳。

這種情況爲何一直遲遲沒有上報?劉琮對此心知肚明。開玩笑,若不是杜襲、裴潛等流民系的官員發現之後進行調查,難道指望蒯越他們主動承認嗎?

對於脫籍棄田的逃戶,主管司法的司馬芝建議大索追拿,並對容留蔭戶之大族處於重罰。

劉琮沒打算這麼辦,如若按照司馬芝這種處理方式,很容易造成矛盾激化,這是劉琮目前所竭力避免的。現在他要將內部擰成一股繩,就不能用如此明顯的打擊方式來對付世家大族。

不過劉琮也不打算就這麼聽之任之。否則戶籍制度很快就將變成一紙空文,大夥兒最終回到以前的老路上。

連續與蒯越、杜襲、裴潛等人商議之後,沒過多久劉琮便頒發了幾道政令。

表面看起來這幾道政令大多與脫籍棄田風潮無關,但細細思之,卻又息息相關。

政令發佈之後,許多人便坐不住了。

“咳咳,汝等本是吾家蔭戶,因水災過後生計無着,吾不忍見汝等飢餓哀號,故暫時收留。可如今到底與從前不同,法令即下,吾等都須遵從。”江陵城外某處大莊園內,一個身材矮小但氣勢很足的中年漢子對階下衆人說道:“汝等還是各自歸家,操持生計去吧……”

臺階下站立着的數十個人面面相覷,其中一人嘆道:“俺們如今都是逃戶,官府知曉,豈能容俺等?還請望在俺等勤快份上,再收留俺等一次!”

“是啊,俺們就這麼回去,那官府能給俺們好果子吃嗎?”這些人聽了,都出言附和,苦苦哀求。

那中年漢子乃是這家家主,見衆人不肯離去,皺眉道:“汝等不知,官府並未追究汝等,快快歸家,各自去罷!”說完,轉身便回了堂上。階下衆人無可奈何,只得收拾一番,忐忑不安的回去。

待衆人走後,這家主人才在榻上長嘆道:“不走?不走汝等的賦稅徭役全都落在吾家,憑空多出這些誰人吃得消?哎,不是吾無情不願收留汝等,實在是養活不起啊!”

“這官府也太不講道理了!”主人的兄弟在一旁憤憤不平:“他們的田畝又不曾歸入咱們家,憑什麼要把他們的賦稅徭役應在咱們頭上?”

主人冷哼一聲:“講道理?大將軍若是跟咱們講道理,那纔可怕呢。”

他那兄弟愣怔片刻,想起傳聞中劉琮在南陽做過的某些事情,不由打了個寒戰,低聲道:“罷了,不過是些佃戶,反正咱們家的人手也足用了,多了他們若是沒多田畝,反倒不好。”

“正因如此,如今讓他們自行歸家,咱們也免得惹上麻煩。”主人嘆道,沉吟片刻後,又道:“三弟如今也是軍中都尉了,咱們家裡以後少不了還要依仗他,所以今後惹麻煩的事,還是少些爲好,免得耽誤了三弟在軍中的前程……”

第301章 自有辦法令歸去第22章 增竈設疑出奇計第302章 欲借雄兵討逆賊第291章 任事多勞宣政郎第153章 內亂漸生如危卵第379章 先行防備緩攻城第197章 潛龍騰淵破敵圍第153章 內亂漸生如危卵第209章 兵發虎林肘腋患第221章 緩兵之計穩軍心第371章 紛亂之局唯借勢第421章 木匣傳首定漢中第387章 險中敵計暫退避第173章 雨歇天明烽煙散第199章 兵入益州方立足第7章 白雲深處拜名師第194章 目透煙塵捕戰機第401章 攻其必救守殘城第128章 何去何從應速決第365章 堅城已破縱身躍第363章 巷戰破敵飛熊軍第381章 今夜已敗更來否第378章 不覺衝殺陷重圍第437章 元龍豪氣今何在第2章 請迎天子令諸侯第61章 驅虎吞狼笑談中第1章 一夢千年至荊州第209章 多出斥候窺敵營第296章 早有準備防突襲第120章 自辭密受衣帶詔第174章 兩不相幫豈可成第59章 暗夜無光反劫營第499章 任其遊走又如何第254章 安撫人心舉賢才第52章 編練水軍督三郡第500章 出營廝殺試敵鋒第20章 遭逢亂兵守殘牆第294章 攪動各方巧設計第355章 一意孤行向敵陣第153章 別無人馬可守城第40章 愁雲慘淡罩殘城第432章 天下全勢決中原第236章 遂有南渡吞吳意第501章 明日復來怎打發第478章 偷襲不成改強攻第9章 霹靂摧城天地動第2章 天下何處不可去第228章 步騎相爭斷歸途第192章 求戰心切待軍令第212章 勢如破竹佔敵營第425章 金盃白刃暗思忖第463章 驟降暴雨防突襲第624章 漏夜候敵久不至第244章 禍從口出劍光寒第210章 雪夜白衣奮短兵第422章 張魯雖死道未消第504章 臨機應變布疑兵第123章 街頭邂逅解君惑第148章 忽聞水軍疫氣發第147章 敵軍已至大營外第175章 列陣鋒矢待敵騎第113章 九州鼎沸欲奮起第244章 禍從口出劍光寒第35章 三軍所持腹心謀第249章 移之江東稍改動第298章 浴火重生非易事第308章 何不爭取爲使者第46章 草廬陋室惟德馨第388章 橫衝直撞破敵陣第197章 奉命討賊敢不從第385章 積薪焚城迫敵退第212章 勢如破竹佔敵營第551章 呈送統帥決戎機第24章 夜漏無聲枕戈眠第479章 誤被嚮導引歧途第336章 獻城之功當足夠第284章 今日天下誰可當第478章 偷襲不成改強攻第498章 忽聞敵軍潛己後第159章 廝殺至今爲何故第375章 穩固農本開工商第404章 全力保關毀石橋第360章 夜半忽聞敵軍至第207章 稍加變化棄虎林第196章 欲使上下一心乎第438章 視江東用兵淮上第188章 外敵未去內亂生第178章 山中密林寒光現第174章 目光何能透雨幕第61章 驅虎吞狼笑談中第18章 今日請君顯身手第32章 大氅受仗肅軍紀第141章 兩害相權取其輕第184章 願爲主公鼓舌搖第254章 安撫人心舉賢才第6章 夜宿深山逢異人第35章 三軍所持腹心謀第216章 大勢已去精銳盡第37章 忠義何以能兩全第180章 誓報此仇誅賊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