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兩儀之理
“水火匡廓圖”或“三五至‘精’圖”,也是值得分析的。後兩圖傳爲五代彭曉爲詮釋《周易參同契》而畫的圖,而經查《正統道藏》,彭曉《周易參同契分章通真義》中並沒有這兩幅圖,而只有一幅“明鏡圖”。
退一步說即使彭曉作過這兩幅圖甚至哪怕《參同契》中就有這兩幅圖,也不能斷定它就是太極圖的源頭,其道理同上述一樣,從這兩幅圖的圖形上看不出可以推衍出太極圖的痕跡,但卻有思想淵源關係。《參同契》首章說:“坎離匡廓,運轂正軸。”特別強調坎離,坎離爲日月、日月爲“易”。坎爲‘陰’中有陽,離爲陽中有‘陰’。“水火匡廓圖”正是對坎(水)離(火)二卦的形象表示。
這種‘陰’陽相合,‘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消長流變的思想不正是太極圖的基本思想嗎?從袁桷等人所敘流傳譜系看,太極圖道教是很有關係的。武夷君白‘玉’蟾是道教內丹派南宗第五祖,“蜀之隱者”可能就是蜀中道士。
思想上的淵源關係並不等同於圖形上的淵源關係。看來要考察太極圖源自於什麼圖是很困難的事。
真正的太極圖應當是內爲‘陰’陽魚互糾圖案、外爲八卦或六十四卦環形圖案。至於陳摶所傳的“龍圖”、“先天圖”是不是這種圖形,已無法考證。
因而難以判斷陳摶就是作此圖的第一人。薛翁、蜀之隱者是否作此圖,同樣無考。檢索現存文獻資料,發現最早的一張太極圖在南宋張行成的《翼玄》中。
張行成,生卒年不詳,約生活於公元十二世紀,紹興(113l~1137)進士,乾道二年(1166)向皇上進呈易學七書,其中《翼玄》即載有此圖。
今人郭或先生在《周易研究》1995年第4期發表《易先天圖--渾天象非張行成之圖》,其理由有四點:(1)張行成的“太極觀是具體的六爻卦,是形而下的。”“與後來朱熹、蔡元定以《先天圖》環中之‘中間虛者`爲太極的宇宙論是不同的”。(2)洪邁沒有提及,朱熹也沒有評論。(3)邵雍並不以渾天術言天。(4)《翼玄》是註釋《太玄》的,“用以明三元符號系統《太玄》的書中,又怎能有此二元符號系統的圖呢?”
第一,無論是“形而上”太極觀還是“形而下”太極觀,與‘陰’陽魚太極圖都沒有直接關係,郭氏說:張行成“既不以先天圖中間虛處爲太極,就不會有此《易先天圖渾天象》之圖”。真不知這兩者之間有何關係?‘陰’陽魚太極圖中間並不是虛處,而恰恰是實處(由黑白兩‘色’‘交’互構成),如按郭氏的說法,恰是“形而下”,由“形而下”的太極觀演變出“形而下”的圖形不是更自然、合理嗎?倒是“中間爲虛處”的所謂“形而上”太極觀只能派生出空心圓太極圖,而難以派生出“‘陰’陽魚‘交’互”這種“形而下”太極圖。
第二,說掌管國史圖書的洪邁如果見到‘陰’陽魚太極圖就不會以黑白半圓表示兩儀(“六十四卦生自兩儀圖”)。這種推測是沒有說服力的。無論洪邁是否看見‘陰’陽魚圖,都沒有理由強迫他不許採用黑白半圓太極圖,他可以不喜歡‘陰’陽魚圖而更偏愛黑白半圓圖。事實上,當時大多數人都是偏愛黑白半圓太極圖的,因爲它簡單明快地表示了太極生兩儀之理。
如朱熹評論:“龜山取一張紙,畫個圈子,用墨塗其半,雲:這便是《易》。此說極好!《易》只是一‘陰’一陽,做出許多般樣。”(《朱子語類》卷六十五)“圖左一邊屬陽,右一邊屬‘陰’”。(同上)再說朱夫子無論怎樣“博學多識”,也可能有未見到的東西。以此作爲論據是站不住腳的。
而事實上紹熙四年(1193年)朱熹託蔡元定入蜀尋找易圖,蔡從蜀之隱者手中求得三圖後,可能給朱熹看過,因爲慶元二年(1196年)朱熹在給蔡季通的信中說:“前日所說磨崖刻河、洛、先天諸圖,適見甘君說閣皁山中新營‘精’舍處,有石如削,似可鐫刻,亦告以一本付之。‘先天`須刻卦印印之,乃佳。......三圖須作篆,乃有古意,便當遣人送伯謨處也。”(《朱文公文集續集》卷二《答蔡季通書》六十、六十一)這裡說的“先天”圖很可能就是這張“先天太極圖”(外套六十四卦的‘陰’陽魚圖)。可是到了次年(慶元三年,1197年)刻在閣皁山的圖都只有“河圖”、“洛書”兩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