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

“你即刻傳下去,告訴盱眙縣下各鹽行、鹽鋪,自即日起,盱眙鹽價定每鬥百八十文,任何鹽鋪不得高過一文,否則我絕不輕饒。”孫琮剛出了盱眙縣衙,便對在衙外等候的鹽行賬房夥計吩咐道。

鹽行賬房夥計聽了孫琮的話,先是一愣,還以爲自己聽得岔了,於是問道:“東家說的可是要降鹽價?”

孫琮點了點頭道:“不錯,正是要降鹽價,一百八十文,一文都不得過。”

夥計看着孫琮一臉決斷的樣子,不解地問道:“近來連日大雨,盱眙城中的精鹽一斗難求,哪怕是八百文、一千文也不愁賣,正是擡價的時候,東家爲何突然要降至這般低。”

盱眙城中的鹽幾度擡價,也都是孫琮接的周鼎方的消息,告知的下面人,當初要擡鹽價的是他,如今要降鹽價的也是他,夥計一下子都有些迷糊了。

孫琮道:“楚王殿下何等人物,你當他初來盱眙便召見我等是爲了什麼?還不是爲鹽價。盱眙城中鹽價太高,已叫楚王不悅,這一百八十文的鹽價便是楚王的意思。”

夥計擔憂對孫琮問道:“此事幹系不小,可要先遣人去揚州問過行主。”

孫琮雖是盱眙鹽行的主事,但鹽價所定,俱是由尚在揚州的周鼎方定奪,孫琮這麼做,確實是壞了規矩。

不過方纔這夥計人不在衙內,哪裡知道衙內發生了什麼,如今的情勢,哪裡還有孫琮選擇的餘地。

孫琮對夥計道:“楚王殿下已經下令,保價不保命,殺價不殺頭,今日之後,盱眙城中的鹽價若再過了一百八十文,楚王要拿的便是我的腦袋,難道你想害死我嗎?”

自盱眙往返揚州,再快也要兩日餘,鹽價倒是能等得這兩日,但孫琮的人頭如何等得。

“東家息怒,小人不敢。”夥計聽得孫琮這麼說,頓時便驚住了,連聲賠罪道。

孫琮道:“鹽行那邊的事情,你先依我的意思去做,至於行主那邊,我自會去信告知。今日之事乃楚王親口所命,想來行主那邊縱是知道了,也不會爲難我們。”

——————————————

“殿下要對城中鹽、糧定價,直接命有司下令便是,何必要那些主事來衙中。”

當身份的差距足夠大時,所謂的商討便徹底失去的意義。李恪與那些鹽行、糧號的管事說話,根本沒有半分問詢的意思,甚至連形式都走的如此簡單,與命令無異,這些主事們剛走,李恪身旁伺候的丹兒便對李恪問道。

李恪也不直接回她,而是反問道:“你以爲若無本王親自傳見,光是一封文書下去,他們能聽得幾分?”

丹兒聽了李恪的話,臉上也露出了思索之色。

這些鹽行、糧號的主事都是地方豪紳,與盱眙上下甚至是整個淮南權貴人脈都很有幾分關聯,利益交錯之下,相互包庇隱瞞也是常見,光憑一封尋常的文書,想要叫他們乖乖聽話,切實依李恪之言而爲,確是難事。

丹兒道:“鹽糧之事幹系重大,殿下是擔心他們對官府之令陽奉陰違,故而親自提點他們一番?”

李恪點了點頭道:“不錯,但也並非盡是如此,本王命他們來見本王,亦有立威之意。”

淮南不比關中,大唐得淮南之地不過十載,至於地方豪強的人心所向,更是難測,如今事態漸趨緊急,李恪沒有時間去跟這些地方豪強打太極,李恪只能以權勢強壓。

李恪此來盱眙,自是爲了治水而來,治水之事也是如今淮南諸政之首要,李恪剛到盱眙,便傳見鹽行與糧號的主事,一來是爲壓價之事,二來便是要借鹽行與糧號的人轉告給盱眙城中的那些豪強士紳,如今盱眙水難當頭,李恪來此督水政,誰若敢與他有半分阻礙,便需仔細項上人頭。

李恪正在同丹兒講話,此時王玄策已入內道:“殿下,這些鹽行、糧號的主事各自回府後已經放出了消息,明日起,鹽價作一百八十文,糧價作十八文。”

這些鹽行、糧號主事倒是仔細自己的項上人頭,他們離開縣衙後不過片刻,便傳出了消息,生怕做的慢了,惹得李恪不悅。

李恪聞言,點了點頭道:“如此便好,只要鹽、糧之價穩住,哪怕百姓過得辛苦些,也撐得過今夏了。”

王玄策道:“殿下壓鹽、糧之價雖好,能緩一時之急,但此法終究不治根本,若是大雨再這樣下下去,不出半個月,盱眙城中便該無糧可售了。”

半個月,李恪自王玄策口中聽到這個數字,眉頭已經輕輕皺了起來。

這降雨乃是天數,大雨究竟下到何時李恪也不知,十五天的時間說長不長,說短卻也不短,李恪心裡也沒了底。

李恪想了想,對王玄策問道:“若是本王下令,可能調山陽倉倉糧出來?”

山陽倉位楚州山陽,建於前隋大業年間,乃天下八大糧倉之一,儲糧近八十萬石,若是能將山陽倉的倉糧調出,淮南糧荒之危自然可解,

不過王玄策卻搖了搖頭對李恪道:“恐怕不妥,山陽倉隸屬戶部所轄,其令所下在朝堂,不在地方,倉糧所用干係重大,若是殿下下令,恐怕山陽倉監不會買賬。”

大唐糧倉大多承自前隋,糧倉所存之糧亦非民用,山陽倉監雖不過正七品官職,但卻直屬中樞,漫淮南上下,也無人能管制於他,通過他,輕易調動山陽倉的倉糧。

而且山陽倉的倉糧用途大多用以週轉入關中,地方所用極少,通常不予調用,李恪想要調山陽倉的儲糧出來,自然不易。

李恪對王玄策道:“如此說來,本王與調用山陽倉倉糧尚需預前知會省臺,甚至去書父皇了?”

“不錯。”王玄策回道。

李恪道:“如此也罷,盱眙糧市倒是暫且還能穩住,本王即刻手書一封,命人送去長安,請父皇自山陽倉中調糧三十萬石,以作備用。”

三十萬石這個數字是李恪思量過的,不算太多,尚不至於佔用了本該送進京的份額,也不算少,若是用的緊湊些撐過今夏應該沒什麼問題。

盱眙城中的鹽、糧之事解決了,便緩了眼下盱眙城中的當務之急,不過在盱眙城外,還有一處更大的危機在等着李恪,那就盱眙城外,不知何時便會決堤而出的淮水。

第六章 加註第六十八章 皇孫侍讀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十八章 逼反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五十九章 賬簿第三十八章 三英聚涼州第五十三章 親事府令第四十四章 擷玉樓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二十六章 請帖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四十章 定儲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五十九章 起兵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六十八章 應對第十六章 殺機第一章 定帥第五十三章 加賦第十二章 夜襲第十六章 質子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四十章 盧山都督府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十六章 揚州之論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四章 陰山下第六十二章 輕騎出城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縱第六十章 上皇病危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十七章 反常第四十章 盧山都督府第六十八章 應對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五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一章 北伐在即第十八章 聘禮第四十三章 仙娘入府第八十三章 將向荊州第二十章 西池院第五十七章 李世民試子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十章 拉攏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十八章 逼反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三十六章 宣威府定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三十五章 軍田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十九章 尋機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第十一章 蕭瑀上疏第十一章 大軍凱旋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十二章 敲打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三十九章 誅殺第四十章 換帥之議第六十二章 輕騎出城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七章 武家女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二十六章 請帖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四十一章 木秀於林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九章 蕭家姊弟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獵第二十九章 平亂第五十章 政事堂第七十七章 誤會第十九章 風暴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