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見孔端友應承下來,趙桓的臉上喜笑顏開,十分欣然。
官家更是招呼其他幾位重臣,讓大傢伙都安坐,趙桓又對剛剛慷慨陳詞的小胡學士另眼相看。
“對了,胡卿,朕記得令尊可是儒學鴻儒啊?怪不得伶牙俐齒呢!”
胡寅臉漲得通紅,“官家,家父武夷先生確係當世鴻儒,只是家父講的是橫渠先生的氣學,卻不是讓臣伶牙俐齒,臣,臣嘴笨得很!”
趙桓大笑,“是,都怪朕胡言亂語……要說起學問,朕還真是糊里糊塗,弄不清楚你們在講什麼,不知道當世學問,又該怎麼看呢?”
在這個關口,貌似不是談論學問的時候,可趙桓既然問到了,便不能不說。而且羣臣也試圖勸說趙桓,讓他了解儒家的博大……
首先開口的就是呂頤浩,“回官家的話,當世學問,大約可以分成三派,其一是傳自王荊公的新學,其二是傳自二程的理學,至於其三,便是橫渠先生的氣學。”
“哦。”趙桓笑道:“橫渠四句朕是知道的,可朕不明白,橫渠先生和二程不該統歸理學一派嗎?”
呂頤浩還沒來得及回答,胡寅便搶先道:“回官家的話,橫渠先生以爲虛空即氣,二程則主張天人一理,其中的差別,還是很大的,不能混爲一談。”
胡寅神情莊重,什麼事情都能馬虎,唯獨學問這一塊,這可不行。趙桓還真來了好奇的勁兒,頻頻發問,最初是胡寅和呂頤浩,隨後劉韐、張愨、張浚,甚至是新任的工部尚書呂好問也加入了其中。
趙桓漸漸的,也弄清楚了一些……北宋文壇在經歷過安史之亂以及五代十國的亂局之後,迫切需要一種思想,統一看法,正人心,靖世道。再加上對變法強國的需求,王安石的新學首先殺出重圍,得到了官方認可。
一時間新學風靡天下……只不過這個新學由於爲了變法服務,在論述天人道理的時候,顯得非常草率。
比如王安石就說我知有個道,如此如此,只說道時,已與道離。我不知道,只說道時,便不是道也。
王安石的大意就是道是個很神秘的東西,我心中不知,說出來的不是道,我心中知道,嘴裡說出來的也不是道……道是個玄而又玄的東西,不能琢磨,不可描述。
王安石的用意大約可以猜到,從一個政治家來看,我跟你在道上面浪費口水乾什麼,還不如直接講實實在在的變法呢!
王安石的態度可以理解,但學術問題卻不能這麼草率,有些看似無關痛癢的東西,卻是最需要講清楚的。
譬如二程,他們早期也是傾向於新學的,可漸漸的他們發現新學講的道,跟佛家講的梵十分相似……
這就捅了另一個馬蜂窩,在宋代的文壇上,有人主張三教合一,有人卻堅決反對佛教,甚至認爲主張儒釋合一的,比單純的和尚還要壞!
二程就是這一派,他借用了周敦頤的太極圖說,標榜純儒之學……純不純先不管,反正我們跟老賊禿不一樣。
而且王安石疏於對天理的論述,也讓二程認爲新學是水上浮萍,不足以治國安邦,甚至變法失敗,都是王安石學問不純的原因。
這樣一來,二程創立了理學,張載創立氣學,他們的共同目標,都是反對新學。
但是氣學和理學還是不同的,二程將虛無的理看做一切的根本,由天理導入人心,進而闡發學問。
張載主張氣是一切的根本,氣有實實在在的一面,就是世間萬物,也有不可察覺的一面,就是虛空……用非常非常不嚴謹的觀點來看,理學偏向唯心主義,而氣學更重唯物。
在當今士林,二程的這一套學問漸漸佔據優勢,所以楊時纔是當今天下第一鴻儒,士林泰山北斗。
至於胡寅的父親胡安國,雖然也曾經跟二程學過,但畢竟是氣學爲主,大約相當於屠龍刀和倚天劍的關係。
但是不管怎麼樣,他們都是反對王安石新學的。
趙桓聽着大傢伙討論了許久,爭得面紅耳赤,突然笑道:“諸位想過沒有,新學不能富國強兵,舊黨上來,又返回了從前,天下變得更糟糕……能不能乾脆放肆一點,大膽一點;不管新學還是理學、氣學,都不是治國理政的學問,都應該拋棄掉!”
“官家!”
呂頤浩真的要哭了,這位皇帝陛下怎麼越來越輕佻了,什麼話都敢說,簡直是肆無忌憚!
“臣等幼讀孔孟之書,志在安邦定國,臣等學問不嘉,不能光大聖賢之道,此乃臣等罪過,非是聖人之學的錯,臣,臣懇請官家,萬萬慎言!”
說完,呂頤浩趴在地上,其他重臣,就連孔端友都跟下跪了。
這事情太恐怖了,新學不行,理學不行,氣學也不行……這些都不行,豈不是說儒學不行!
你可以講我們這些人誤國,但是不能開地圖炮,說我們讀的書有問題啊,這太傷人了!
趙桓沉吟片刻,突然嘆道:“朕又不是說聖人之學錯了……便是當世顯學,也是人創造出來的。不管是王舒王還是二程,並不是天上的神仙,而是實實在在的大活人……朝野上下,見過他們的人不少,門人弟子,更是遍及天下。他們能開宗立派,你們又何嘗不行?”
“大宋走到了今天,朕想求個富國強兵的學問,想要以此統合人心……爲了對內變法,對外用兵,提供個方便,卿等當真沒有辦法嗎?”
羣臣恍然,官家還真不是在胡言亂語,而是想求個治國之道,這個要求簡直太有道理了,可問題是也太艱難了!
張叔夜苦兮兮看着趙桓,以無比耿直的語氣道:“官家,大宋立國以來,便有不斷議論……後來歐陽醉翁,王舒王,蘇大學士,無數人窮盡才學,挖空心思,終究未能成功。反而引來了後來的變法爭議,直到今日,新舊黨爭方纔平息不久,老臣斗膽建議,還是不要奢望了。”
趙桓深深吸口氣,微微搖頭道:“張相公,你說的是實話,可朕依舊不甘心。你我君臣相逢華夏傾頹之際,兵戈戰亂之時。志在中興,嘔心瀝血。卿等熬幹了心血,熬白了頭髮,我們到底是在幹什麼呢?我們做得是對是錯?後人能不能借鑑我們的做法,我們接下來還要怎麼辦……這些事情不能說清楚,講明白,結果就是朕天天嚷嚷着要打仗,要備戰……朝中不少人主張於民休息,給老百姓休養生息。到底誰是對的,誰是錯的?能不能從學理上,給個結論?”
“諸位愛卿,這是咱們躲不開的事情!”
呂頤浩臉色凝重,他漸漸明白了趙桓的意思,官家沒有說錯,的確迴避不得,只是要從學理上論述這些,着實太難了。
“官家,欲自立門派,便要闡發天理,講求人心,通天人之變,成就一家之言……臣,臣着實無能爲力!”
劉韐也頻頻頷首,“呂相公之言甚是,若能說清楚天理人心,便能立地成聖,又是儒家一聖人矣!”
這倒不是他們誇張,着實有些爲難。
寫在後世中學課本,理所當然的東西,卻不知道要多少代人,挖空心思,皓首窮經,才能總結出來。
而且任何學術都要建立在現實的基礎上,讓宋代的士人明白分子原子,着實難爲他們了。大家只能在天理人心這個層面打轉轉。
哪怕讓趙桓來講,他一時也沒有更好的答案。
“卿等既然無法替朕解惑……那不妨退而求其次,朕想問你們,個人和國朝呢?家族和江山,又該如何?”
趙桓笑呵呵道:“這個問題,大傢伙不至於回答不上來吧?
衆人沉吟,胡寅再一次搶了個頭籌,“官家說過,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還有比這話更確切的嗎?”
呂頤浩等人也反應過來,紛紛點頭。
“小胡學士所言極是!”
趙桓微微一笑,“誠然如此,千年世家,也該爲了江山社稷,做出一些事情吧?總不能把家置於國之前,諸位以爲可對?”
對!
簡直太對了!
趙桓繞了一圈,還是把孔家給裝進去了。
孔端友負寶進京,本該大力讚賞的壯舉,卻成了理所當然的事情……這也不打緊,只是國在家前,又讓人們嗅到了另一種味道。
趙桓看着衆人,臉上含笑,“對了,朕記得太學的考評之日臨近了吧?就以家國爲題,出於篇策論,讓他們去寫,誰能把二者說清楚了,就立刻授予官職,朕決不食言。”
趙桓又走過來,拉起孔端友,“衍聖公,朕並非針對你們孔家……朕只是想求個結論。如今你進京了,就留在朕的身邊,潛心學問,最好能成就一家之言。在新學理學之外,囊括宇宙,總攬天人,創造出一套讓人信服的新學說出來。”
“如此纔是繼承夫子家風,不負聖人之名啊!你說是不是?”
孔端友不知悲喜,只能茫然點頭。
“好,加衍聖公孔端友少師銜,留在朕的身邊講經……再有,設立國學館,廣攬天下賢才,共同創立新的學問,朕就不信,偌大的大宋,人才千千萬,就沒有一個足夠有本事的!”趙桓氣勢洶洶道,官家的野心,昭然若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