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四十八章王安石的智慧

任何人的生活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對於趙禎和大宋來說原本的改變是生活的一部分,現在卻成爲了全部,每一天大宋都在改變,每一天趙禎都在改變。

他堅信那句充滿華夏智慧的古老諺語:“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這句話幾乎貫徹了華夏千百年來的生活智慧,也存在於最樸實的百姓心中的一個詞語,變通。

既然個人的生活智慧都可以依靠變通來進行,國家更是可以,所以趙禎纔會對眼下的一切進行改變,進行變通,任何不適用與現在的制度和陳規陋俗都要進行改變。

但他不會大刀闊斧,不會雷霆一擊,更不會惟我獨尊,這是一個需要春風化雨,需要緩緩而行的變革,讓百姓去變,讓社會去變,讓人們自己去變。

所以他向包拯提出稅法的改革,但卻不自己制定章程,所以他纔派遣蔡伯俙去治理中京道而不是早早定下目標讓他去執行,趙禎要讓自己的改變附和這個時代。

中京道的奏疏不斷的向勤政殿傳報而來,因爲戰事剛剛結束,中京道依舊掛着遼朝中京道的名義,還沒有改變,甚至連地方上的州府城池,縣治都沒有改變。

趙禎知曉,這是蔡伯俙安定民生的一個步驟,對待這片土地,暫時不做出太大的改變,民心也就不會有太大的動盪,方便也有利於他的治理。

蔡伯俙這段時間做的很好,身爲一道之安撫使,他的權責很大,但也基本上達到了趙禎的要求,挑選了能員幹吏入主一方州府,數百個大小不一的官員被他以實際情況安置在了中京道的各個衙門之中。

蔡伯俙和中京道各州府官員在上疏中都提到了一個時間的問題,他們認爲把中京道完全改變成大宋的州府需要時間,需要朝廷耐心的引導和官員們的配合。

趙禎看了奏疏,也看到了彭七以及各軍傳報回來的文書,這些官員做的很好,沒有一個州府和縣治出現叛逆,也沒有出現打砸搶之類的亂象。

而其中最爲出色的便是王安石所在的松山州,沒錯,這貨又發揮了他倔強的性格,頑固的推辭了蔡伯俙給他安排在大定府的差遣,執意前往松山州,只不過很快他便用事實狠狠的打了蔡伯俙以及所有前往中京道官員的臉。

王安石不單單把松山州治理的井井有條,甚至連當地的百姓都被他融入大宋,他以最快的速度平息了戰爭帶來的後遺症,流民被安置在各種各樣的勞役上,有飯吃,有地方住,甚至還有錢拿!

趙禎基本上是笑着看完蔡伯俙對王安石所作所爲總結的奏疏的。

這“妖人”做的很絕,帶兵直接抄了當地私通遼朝的契丹貴族們的家,從他們家中抄出的錢財全部堆積在衙門的院子裡,院門大開!

所有路過的人不光能看到院中的錢財,還能拿!

這是真的拿,只不過在拿的時候一個書吏會拉着筆墨紙硯上前,記下你的姓名家庭住址以及親眷等等,並把你編做臨時的勞役,參與松山州州城的建設。

當松山城的百姓知道後,前往衙門拿錢的人立刻就多了起來,開始的時候還只是三五人試探,之後便越來越多,幾乎全城老少都前往州府衙門拿錢。

王安石也不傻,這些錢當然要花的有價值,並不是你想拿多少就拿多少的,越早來的人拿的越多,越晚來的人拿的越少,直到所有錢財分割完畢。

當然拿得多的人要負擔更重的勞役,至於如何負擔,對不起州府衙門不管,只要你完成便可,於是這些拿的多的人看着眼前一段數百步之長的城牆兩眼發直,只能再把錢財拿出來僱傭別人。

而那些沒拿到錢的人便爭搶着來“幫忙”最後算下來,州府衙門反倒是省下一大筆錢財來。

不知是蔡伯俙在告狀,還是在投其所好,亦或是向趙禎舉薦王安石,關於松山州的奏疏是最長的,也是最詳細的,王安石施政的一舉一動都被詳細記錄下來。

趙禎拿着這厚厚的奏疏從勤政殿看到了避風亭,這避風亭已經成爲趙禎的用膳之所,他最喜歡一家人齊聚一堂的吃飯,王語嫣張羅着飯食,偶爾還會親自下廚做一道趙禎愛吃的紅燜肉,貴爲一國之母殊爲不易。

當然趙禎知曉,自己的其他幾個女人也想下廚,卻被王語嫣以各種理由拒絕…………趙禎知曉卻從不點破,女人無論何時都會吃點醋的。

趙禎不是一個吝嗇的君王,也不那位仁宗皇帝似得大晚上喝一碗羊湯都要考慮再三的皇帝,對於美食他向來是要求頗高,只不過這高不是價格高,而是質量高。

趙禎始終相信,人活着能真正感受幸福的東西只有倆個,一個是愛,一個是吃…………

“官家,難道勤政殿中您看的奏疏還不夠多嗎?用膳的時候不當如此,免得旭兒昀兒學去了,以後也跟着傷身子!”

趙禎笑了笑,隨手把奏疏遞給三才小心的掖好道:“皇后有所不知,這奏疏說的是松山州的王安石,旭兒昀兒,可知他王安石如何統計州城中的百姓?”

趙昀最先開口:“自然是派遣官吏一家一家的統計,否則有所遺漏怎辦?”

趙旭反駁道:“不妥,如有人隱匿人口又該如何?當以利誘,在城中開設粥鋪,施粥放糧,自然會有人來。”

“若是有人謊報姓名重複領取又該如何?”

“嚴查重法之下,自然不敢!”

“如此我大宋於父皇的仁明豈不是被敗壞?”

“戰時有戰法,無奈爲之!”

瞧着倆個孩子爭執起來,王語嫣笑罵道:“你們倆兄弟爭什麼,答案就在你們父皇手中啊!”

趙禎看着倆個孩子爭執的正起勁,眼下這討論的分爲很好,並不算什麼爭執,可在王語嫣眼中總是把有些東西放大了,一點點爭執都能當成是兄弟之間的間隙,越是如此兄弟之間的感情越脆弱,經不起考驗。

“王安石的法子既簡單又粗暴,全城所有百姓集中與府衙門口領取口糧,從後門而出不得返家,而是要跟隨衙役出城門稍候。而每家所領糧食按人口來算,來的人越多,領的越多…………”

倆個孩子恍然大悟,如此便不會有人在家中隱匿,也不會有人有機會重複領取糧食。

第一千零一十六章遠隔重洋的會師第八百八十一章歐陽修面聖第兩千五百五十一章官船接舷第一百六十五章皇城流血夜第兩千三百五十七章“怪物”第一千七百七十五章封鎖契丹第一千七百八十二章楚王封號第兩千一百九十五章皇帝的侄子第兩千三百四十章槍桿子裡的“寶物”第九百八十八章內聖外王,豈可受辱?第兩千五百二十一章祭天傳位第二百六十二章大風!大風!大風!第一千四百九十二章老趙家的“本事”第五十一章糜爛的太子三衛第三百九十五章何爲正義?第兩千零九十章被嚇哭的吐蕃人第七百八十三章勝邪?敗邪!第一千八百五十七章殺雞儆猴第兩千兩百一十六章利益最大化第兩千五百三十七章尼西亞之戰第一千九百七十八章化被動爲主動第一千七百零七章戰鬥不止第一千八百七十四章山窮水盡第兩千二百九十六章術與道第一千六百三十九章民間百萬兵第兩千零一章人尖子的堅持第一千五百一十八章君子坦蕩蕩第一千三百二十三章炎宋興第三百二十八章蠶食倭國第兩千五百章趙武靈王舊事第兩千三百二十七章康巴人的貢品第一千四百零三章塞上的江南第兩千一百五十九章任重道遠第三十五章王旦之死第一千二百五十七章奇恥大辱第五百四十五章逼急了的耶律宗政第兩千五百五十九章西北之地的信仰第一千六百四十八章御駕親征的意義第四百三十一章大宋的未來第兩千五百五十七章宋之高昌第四百零六章不要命的耶律宗政第兩千六百一十九章來自羅馬的使者第一千三百五十九章瘋子第七章劉娥的眼神第一千四百六十六章神都往事第一千六百四十章經濟戰爭第兩千六百一十二章造神運動的開始第兩千六百零九章趙昀的西方之旅(上)第兩千四百二十章節東方一直在改變着西方第一千三百二十章宋之格物第一千零八十五章內朝會第一千七百四十二章烏古部的薩滿第兩千六百一十四章瘋狂的信仰第兩千零六十章看不見的敵人第八百五十七章無題(上)第三百一十章樹碑立傳召忠魂第一千四百零九章神兵利器如何用?第一百五十八章三棱軍刺與破甲錐第兩千一百一十章帝與後第兩千四百八十七章大宋的飛地第一千零四十八章女真使者第一千三百五十二章天皇的無奈第九百七十一章求助於宋第兩千三百四十九章吐蕃高原的重要性第兩千五百一十章趙禎的“相對論”第兩千三百九十四章吐蕃人的圍攻第一千七百九十九章宋之兵甲第一千四百五十一章這個問題沒有答案第一百一十八章大宋的國力第六百六十九章上了賊船的夏竦第兩千五百二十一章祭天傳位第四百五十七章一池春水皺第兩千六百四十二章西方的紛亂第六百三十一章計換太子第一百七十三章皇后之死第兩千一百八十二章該來的還是來了第兩千三百三十一章思想的改變第兩千一百三十四章旌旗十萬斬閻羅第四百一十二章死訊驟至第二白九十七章困獸第一百八十章老爹的寶藏第六百六十章突如其來的決戰第二百章真相第兩千三百一十九章帝王之怒第一百零四章一葉知秋第一千二百章活地獄第一千五百四十三章東進的惡魔第八百九十八章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第兩千五百八十七章最好的絲綢之路第兩千五百二十八章從未高貴過的皇權第三百一十一章君看偃革後,便是太平秋。第一千二百六十五章遼朝的矛盾第一千五百七十三章集格物之大成者第十八章丁謂的陰謀第兩千四百三十四章前往“女王谷”第一千八百九十九章一賜樂業人的末日第一千六百三十六章貿易與戰爭第兩千六百四十二章西方的紛亂第九百章興慶府的動盪(下)第一千六百二十一章各有心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