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八十二章改革與祖宗之法

一場賜宴變成了辯論會,圍繞着尚武的問題不斷的討論,趙禎在上面看的精彩,誰能想到對於這個問題會惹得朝中文武百官各種各樣的辯論。

當然這一場辯論還有意外之喜,趙禎決定秋獮的這段時間裡,每晚賜宴,不光是培養朝臣們的尚武風氣,更是要把一些積壓的問題儘量解決。

既然是秋獮,白天的時間自然被安排的滿滿當當,各種各樣的狩獵活動,以及祭祀無時無刻的不在進行,而朝會自然是會被耽誤的。

於是晚上的時間就變成了類似於朝會的賜宴,雖然討論的不是朝政,但卻是許多棘手的問題,比如大宋衙門的合併與改革,這就是一個大類。

年輕的文官最爲支持合併,許多本就不合理的東西在他們眼中就不該存在,明知有些衙門根本就沒有作用,或是多餘,爲什麼不去砍掉?

典型的事情自然會被拉出來作爲“靶子”,而這次負責秋獮之事的便是鴻臚寺,禮部的官員早已對此不滿,奈何他們多是職銜而非差遣……

於是矛頭便在指向鴻臚寺與禮部的問題時,又指向了差遣官和寄祿官的問題上。

年輕的官員對大宋的官制有着很大的疑議,並且這些疑議在趙禎看來都屬於正確的,年輕人就是該有這樣勇於質疑的精神,同時也該有據理力爭的精神。

曾鞏便是繼蘇軾之後再次挑起事端的人,他的矛頭直指禮部和鴻臚寺。

禮部和鴻臚寺之間就有很多的內容是重疊的,同樣的問題有時劃歸鴻臚寺管轄,有時又劃歸禮部,這就造成許多麻煩與不必要的繁瑣。

禮部掌五禮及科舉,禮部下轄禮部司、祠部、膳部、主客四司,初由侍郎掌管,各司侍郎均改爲郎。四司分掌禮樂、學校、宗教、民族及外交之政。置尚書、侍郎各一人,四司設郎中、員外郎爲正、副長官。

但事實上大宋的五禮卻是由鴻臚寺掌管,在大宋鴻臚遠比禮部來的重要。

掌朝會、賓客、吉凶儀禮之事。凡國家大典禮、郊廟、祭祀、朝會、宴饗、經筵、冊封、進歷、進春、傳制、奏捷、各供其事。

外吏朝覲,諸蕃入貢,與夫百官使臣之覆命、謝思,若見若辭者,並鴻臚引奏。歲正旦、上元、重午、重九......皆贊百官行禮。”鴻臚寺舊置判寺事一人,以朝官以上充。

置卿一人,少卿一人,丞、主簿各一人。卿掌四夷朝貢、宴勞、給賜、送迎之事,及國之兇儀、中都祠廟、道釋籍帳除附之禁令,少卿爲之貳,丞參領之。

曾鞏的觀點很簡單,並且有禮有節,趙禎自然支持,而反對之人也大多是老臣,他們反對的理由也很簡單,大宋當持“祖宗之法”,繼續保留疊牀架屋的制度。

這些人都是朝中的“老油條”,他們當然也知道這種制度的不好,但有一點卻是他們必須要堅持的,原因很簡單,他們就是利益受衆。

這些人不願把問題牽扯到寄祿官與差遣官的身上,一旦這個制度被打破,會出現一系列的問題,官場之中的老人最怕什麼?

當然是改革,因爲一旦實行改革,他們原本所努力的,堅持的東西都將被打破,更有甚者認爲,他們自己就是從那個疊牀架屋的時代走過來的,憑什麼晚生後學不用接受這種“苦難”?

而且這種改變會打破從東京城開始一直延續到神都城中的利益鏈和利益集團,也許他們不是有意爲止,但時間長了,有些事情就成了“規矩”。

對於朝堂之中的改革可謂是牽一髮而動全身,雖然身爲平章事的范仲淹對曾鞏大力支持,並且照拂有嘉,有歐陽修這樣的改革之士附和,但反對的聲音和力度都很大。

如包拯這般的老臣堅決反對,並且他們的觀點也難以讓人有話說,“疊牀架屋本就是大宋的祖宗之法,爲的是限制官員濫用手中的權利,並且起到相互牽制與制衡的作用,一旦撒手,用什麼去限制?”

趙禎心中真是有些無奈了,這說法真的讓人懷疑他們是站在文官一邊的,給你文官放權還不好?非要在疊牀架屋的制度下掙扎才舒服?

這波忠心表的讓趙禎“毛骨悚然”可見有時候爲了保有現在的權利,人會固步自封到什麼程度。甚至放棄了美好的未來,放棄了更爲高效的制度,放棄了進步…………

但很顯然,老臣的觀點非常有賣點,讓一些保守的人無話可說,相對於改革和高效,安穩卻是極爲重要的……

趙禎是皇帝,是大宋的官家,可惜有些時候他做事也要得到整個朝堂的支持,最少是兩府相公的支持,他完全能把包拯外放,把不支持的人都外放出去,可如此一來,便會有更多的官員抗議,更多的官員上疏,矛盾就會愈演愈烈。

“蛋糕”可不是誰都能動的,趙禎爲何能輕易的改樞密院爲參謀院?原因很簡單,大宋的軍權本就是握在帝王手中,只需一句話,武將的任免便能決定,並且得到文臣的大力支持。

可到了文官自己的身上,問題就嚴重了,文官是本就掌握實權的!自從大宋開國以來不斷的對文官的權利進行加強,也不斷的打造一個開明的朝堂,於是文官甚至可以做出拒接聖旨,從而逼迫皇帝的中旨也無人敢接。

大宋兩次轟轟烈烈的改革爲何失敗?

疊牀架屋雖然限制了文官的權利,雖然讓文官沒了作亂的可能,但並沒有限制文官的權利總量,該有的他們依舊保有,只不過分散了而已,當他們的集體利益受到威脅時,這股看不見的權利便會發揮作用……

趙禎清楚這一點,所謂的相權其實就是整個文官體系的權利,即便是范仲淹站在了自己這一邊也依然如此,他並不能直接代表所有的文官。

當然,范仲淹,歐陽修等人的心思趙禎是知道的,他們支持改革就是在支持自己,大宋的官制改革後便會與一個相對完整的相權體系。

明知對自己有利,爲何要去避免?趙禎這是在拉着兩府一起進行改革…………雖然樞密院早已成爲趙禎的掌中之物。

第三百二十四章真定曹家第一千四百一十四章于闐的歸附與自治第一千四百零八章花樣百出第兩千一百一十三章“釣魚”第一千五百一十二章李代桃僵第一千二百五十章華夏王朝的侵略史第七十六章太子的秋收第九百九十四章牽羊認罪第兩千零六十二章轄騎滿街纔是禍第一千六百三十七章三代蓄銳,一朝而行第七百四十二章巧妙的計策第三百六十一章崩潰前夕第一千七百一十五章契丹的反擊第四百二十六章帝王之道第三百五十五章交易第兩千一百九十二章宗室們的“公平”第四十八章思念通達第一千九百二十一章大宋的壁壘第八百九十八章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第七百五十五章海晏河清第二百一十六章當衆打臉第六百二十一章宋軍突襲第九百章興慶府的動盪(下)第一千七百一十七章利益所繫第兩千零一百章巧舌如簧,死不悔改第兩千五百三十五章宋人的世界觀第一百四十三章打的就是你第九百七十五章皇帝與皇帝第四百三十八章負山之鬼第二百八十六章和尚算不得四民!第一千零七十二章蘇軾的缺陷第一千九百四十五章一石激起千層浪第五百零三章小人物的影響第一千零五十四章奇葩父子第一千三百七十九章石元孫的作用第一千八百零九章今之神都第一千零五十四章奇葩父子第一千九百一十六章兩大帝國之間的利益第一千九百八十二章離開神都第九百零九章牙璋辭鳳闕第兩千二百二十五章強盜歌第一千二百五十四章資本的力量(上)第兩千三百四十四章吐蕃的宗教第兩千一百九十九章孫良的籌碼第一千五百七十九章“睦鄰友好”第一千八百九十四章塞爾柱使者的恐懼第一千八百九十章兒子不如老子第兩千一百一十九章趙禎的優勢第兩千零二章青塘就是另一個西夏第兩千五百零三章後宮的穩定第兩千零八十四章罪人的底線第一千四百八十五章天下無知己第一千九百五十七章被雁啄了眼睛第二百一十二章軒轅黃帝的後裔第四百九十七章皇帝的陰謀第二百七十二章蒙了!都蒙了!第一千八百一十五章告御狀的結果第五百零九章露出的馬腳第一百一十一章將門的手段第兩千三百九十四章吐蕃人的圍攻第一千五百五十六章趙禎的注意力第八百二十六章堅守待援第一千零一十三章華夏的“狗皮膏藥”第四百七十三章枕邊大事第三百七十四章大宋,大不同!第一百二十九章蔡伯俙的商業帝國第一千四百零二章什麼是天威?第兩千五百九十一章宋軍的遠征第一戰第一千九百零九章秋獮依舊第一千九百二十一章大宋的壁壘第兩千五百零一章蔡伯俙的擔心第九百三十七章死的早不如死的巧第一千二百五十六章資本的力量(下)第一千七百一十八章宋的禮與威第四百二十九章人與法第兩千零八十八章果斷的茹脫臘第九百零八章出乎遼人意料的戰爭第九百三十一章皇位需要大多數的支持第三百九十五章何爲正義?第一千六百二十九章王蒙正的後手第兩千零五十八章論“天時地利人和”第一千四百三十二章摩擦摩擦第一千零八十六章長城!長城!長城!第一百六十七章奠第一千五百九十七章高麗的困局第五百四十五章逼急了的耶律宗政第一千四百四十章被人偷了第五百章帝王一怒第四百九十章衍聖公第兩千零七十六章人到死路必果決第三百八十五章劍指菲律賓第九百二十九章煌煌京城災民現第兩千零一十三章宗哥城內第兩千一百三十九章神都城中的“臭水溝”第兩千四百五十章史書中的兩面性第二百三十八章綠車旄節第三百七十五章遼朝的擔憂第兩千四百三十五章內有乾坤第八百八十八章不簡單的女人第五十六章宦官周懷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