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九十八章天水趙氏的家風

趙禎做過這樣的假設,眼下大宋流傳下來的官制極大的保障了老趙家的皇權,雖然也極大的降低了辦事效率,增加了朝廷的用度,但也是立國之初最好的選擇。

以趙家這般通過兵變得國無論怎麼掩飾都名不正言不順,黃袍加身不過是美化而已終究是改變不了兵變的事實,天下人都覺得趙家做不得天下,可偏偏給趙家挺了過來。

靠的是什麼?

還不就是制度上的制衡,大宋的這種武將沒兵權,文官遭架空對朝臣的權利進行了最大程度的分散,保障了大宋王朝在建立之初的穩定,也讓所有覬覦皇位的人無法下手。

這個看似怯懦保守的制度卻是大宋的基石所在,爲何太宗如此推崇這一制度?

隨着趙禎親政的時間越來越長,他便愈發的明白其中的道理。

還是那句老話:“非不願爾,實無奈也!”

沒有人比一國之君更清楚眼下大宋的官制帶來的危害,太祖太宗也是皇帝,能作爲開國之君有哪一個是懦弱無能之輩?

答案是沒有,太祖太宗知道弊病,但卻是故意留下的。

對於那個時代的大宋來說,需要的就是穩定,需要的就是沒有內部威脅出現。

以充足的時間和國內環境助力大宋北伐,當時大宋的矛盾又在哪裡?

趙禎看來,不在國朝之內,而是在北方,在契丹人的身上,在失去的燕雲十六州,當時的東京城無險可守啊!

北方是一大片平原之地,真宗時遇到契丹人南下,只能決堤放水,淹沒農田爲沼澤抵禦,這對漢家王朝來說有多慘?!

簡直就是割肉喂鷹一般,可大宋又不是佛陀!

所以太祖太宗兩代帝王心中的執念便是燕雲十六州,太祖開了封莊庫,而太宗傾盡國力北伐,只可惜最終便功虧一簣。

至於趙禎的老爹真宗皇帝,有能力,有機會,但唯獨缺少魄力,缺少扼住命運喉嚨的果斷,於是澶淵之戰再次功虧一簣。

可以說大宋開國之後的一手好牌被打的稀爛…………

於是那本應作爲臨時官制,保障朝局穩定的官制也就被理所當然的變成了祖宗之法,非等閒不能改變,且一直持續到了現在。

這一切都是趙禎的猜測,但他覺得恐怕距離事實已經非常接近了。

任何一個帝王都不能忍受一個冗長如同半廢物般的朝廷,爲了使國內的一切安定下來,不得不讓它變成一個廢物也就罷了,可絕不會永遠讓它成爲一個廢物。

爲了維護大宋的權利永遠集中在皇帝手中就要犧牲掉大宋王朝未來的發展?趙禎絕不會相信太組和太宗會如此愚蠢,歸根結底的說,大宋如今的制度就是當初定下的臨時制度。

太祖和太宗定然是準備好了隨時拋棄他們的可能,只不過到了太宗後期以及真宗朝的時候,因爲在軍事上的逐步“衰退”而迫不得已的完善了。

趙禎認爲在太宗當真的後期他已經不打算改變了,但卻把機會留給了兒子,孫子以及後輩子孫,絕不會是文臣口中所謂的祖宗之法形成定例。

前世之君無法改變的東西,便留給後世君王去完成,這…………好像也是老趙家的家風!

邁步進入寶章殿的內間,從一大堆書卷之中抽出兩卷,趙禎回到了前殿對趙旭道:“這便是朕今日留給你的課業,題目也很簡單,只是靜觀,抄閱,大聲朗讀!”

趙旭有些驚訝,他沒想到父皇今日的課業居然如此簡單,毫不猶豫的便接過,但當他看到卷宗上的名字時,臉色變得震驚。

小心的指了指卷宗:“父皇,這要大聲朗讀?”

趙禎點了點頭:“沒錯,大聲朗讀,並且要站在宣德門的御道內,乾宇殿之側,不要覺得害臊,這是事實!”

趙旭的臉色頗爲扭捏,最後只能躬身道了聲:“兒臣遵旨!”便緩緩離開,走的時候步伐頗爲掙扎,大有回身反駁的意思,但最終他還是拿着卷宗走了。

卷宗者何也?這是一場戰爭的產物,是真宗皇帝留下的,也被趙禎視作最有教育意義的東西。

景德元年十二月初七,宋真宗委派左衛大將軍李繼昌爲國使,持誓書與姚柬之往遼營報聘。援助遼國的歲幣之數,亦如曹利用所許諾。

隨後遼國也遣使送來答大宋皇帝的誓書。這兩份誓書,是確立宋遼關係的重要卷宗文獻,也是律法形勢存在的憑證。

《大宋誓書》《大遼誓書》

但這東西卻不一定是屈辱,其中有深意的地方非常多,讓趙旭大聲朗讀爲的就是讓他自己琢磨其中的意思,當然還有一點,考驗他的臉皮,說的好聽點便是讓他鍛鍊君王的從容有度。

否則趙禎也不會讓他在每日早朝前與乾宇殿之側大聲朗讀了,當然還有一點,這是在提醒趙旭,提醒大宋的朝臣,宋遼之間沒有和平,只有徹底的消滅另一番纔有太平盛世,纔有短暫的安寧。

當然這也是在告訴朝臣,皇帝連父子兩人的臉面都不要了,就是要和遼朝死磕到底,北伐是必須的,誰要阻擋北伐,就是阻擋皇帝前進,阻擋大宋前進。

而改革官制就是準備的開始,沒有人能改變趙禎已經拿定主意的事情。

趙禎信步走出寶章殿,看着不遠處的太子東宮微微一笑,當年的自己可是在東京城的東宮中留下了許多快樂回憶。

至於北京城,早已是成爲了大定府的稱號,至於腳下這片土地,兩千多年前便是燕國的國都,現在傳承下來,成爲大宋的國都,神都這兩個字已經成爲這片土地的永久稱謂,相信後人都不會去改變了。

神都城的皇宮也變成了超越歷代王朝的最大宮殿羣。

與東京城狹小的宮苑相比,這裡的龐大絕對會超出太祖太宗以及老爹真宗皇帝的想象,而東京城的玉清昭應宮也不能與之相比。

說來可笑,趙禎若不是在三才的帶領下,自己都會迷路,不是他路癡,而是大宋的皇宮幾乎每年都在變動,變得更大,更宏偉。

這還要歸功於蔡伯俙當年留的一手,在建造神都城皇宮的時候,他便早已圈下了比宮殿大得多的土地,宮牆要遠比皇宮大的多,這樣一來,即便是擴建也不需要佔用百姓之家了不是?

第一千六百五十三章契丹有子第一千七百六十六章草原即將換新天第兩千五百八十五章成約!第二百七十五章皇帝夫婦的配合第一千四百九十二章老趙家的“本事”第一千七百五十二章大宋的“報復”第三百八十一章遼人的噩耗第兩千三百九十五章角廝羅的“存人”戰術第兩千三百六十七章角廝羅的計劃第兩千六百四十四章趙禎的邪惡計劃第一千三百九十章高原的吐蕃第一百三十四章天命所歸第一千三百七十三章蕭撻裡的大遼第二百三十五章東方巨響第四百六十八章囚母收權第一千九百四十七章還未起的萬仭宮牆第五百一十五章御駕親征第四百零二章皇宋通寶第七十八章楊家的百戰雄兵第五百章帝王一怒第五百二十三章趙禎多出的“兒子”第一百零二章官家三問第一百零七章楊賢妃的誘惑第兩千三百五十一章“誘餌”第二百七十二章蒙了!都蒙了!第二百一十六章當衆打臉第四百八十七章皇宮中的五角星第一千四百二十三章魏王威武!第一千六百七十八章西域得手第三百五十八章回程第兩千一百九十九章孫良的籌碼第兩千二百四十八章帝國資本的大鱷第十九章太子的反擊!第一千八百一十三章皇帝的家廟第二百九十九章城牆上的格物第兩千三百五十三章何爲“有道”?何爲“無道”?第三百二十章雪災中的柳三變第兩千五百七十一章雄關如鐵第六百七十五章眼紅的張儉第兩千三百二十三章枕戈待旦第七章劉娥的眼神第八百九十九章興慶府的動盪(上)第五百二十章不可盡信第七百一十章獻俘卸甲第四百二十六章帝王之道第一千六百六十四章來自趙禎的靈感第二百五十章皇帝的朋友第一千四百六十九章蔡伯俙與韓琦第五百五十九章打破時代寧靜的鳴笛(下)第一千五百零八章真正的強大第一百五十五章牽機藥的秘密第一千七百二十八章屠滅敵烈部第一千七百九十二章上京城的“昨天”與“今天”第一千四百八十二章改革與祖宗之法第一千五百七十五章分科而學即是科學第一千六百八十一章萬象更新第一千九百五十八章角廝羅之叛第一千五百四十五章于闐獻土第一千八百六十二章深入第六百三十七章初探第五百九十三章夏竦與包拯第一千四百七十章我還記得第八百二十二章沒藏家族的密謀第一千六百七十五章趙禎的恐懼第一千六百九十七章契丹的“識時務者”第兩千三百九十五章角廝羅的“存人”戰術第一千五百四十七章皇帝與檄文第五百六十三章皇帝的野望第兩千一百五十六章各族入華夏第一千四百二十二章困與可笑之處第九百八十七章捅了天!第一千三百九十五章挖坑到底要埋誰?第一千六百九十五章人心思動第五百五十九章打破時代寧靜的鳴笛(下)第兩千四百二十一章華夏西土第三百六十章皇家票號第一千二百四十一章大宋又一年第兩千四百七十二章進入帝國時代第四百七十五章推倒重建第二百六十四章皇帝的表演技巧第兩千六百零八章不安分的趙昀與不安分的方丈洲第一千四百七十二章帝后的手段第一千七百四十六章北戍司第五百二十六章賀蘭山下的大火第一千六百七十一章軍中對第一千四百八十三章海外的封地第九百三十六章勤政殿第一千六百四十二章漢家至上第四百八十三章南海大捷第兩千三百四十二章“非人”的王韶第一千二百八十九章何爲無道第兩千二百六十九章賭徒的最後一搏第一千七百八十四章契丹人入宋第九百八十八章內聖外王,豈可受辱?第三百一十六章柳三變的故事第一千五百四十一章千年于闐之危第四百九十三章駙馬府中的猛士第兩千零六十一章一場影子的追逐第一千零六十二章夜觀範希文之疏第一千三百九十五章挖坑到底要埋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