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千零六十九章包拯纔是殺手鐗

對歐陽修的攻擊不過是一種側面的打擊而已,其實這件事根本就不重要,有人想讓大宋文道改革徹底結束,最好的辦法無異於對歐陽修動手。

而大宋對文道的改革同樣也不是一件非常要緊的事情,相對於漫長的統治,大宋有的是時間去做這件改革,即便是推遲個三五年,五六年又如何?

既不會傷筋動骨,又不會苦不堪言,只是延緩而已,只不過其中涉及的利益就會出現問題,有人在利用這件事來分散人們的注意力。

趙禎坐鎮蘭州,爲的就是離開神都城這個中心,看的更加清楚,也讓那些有心人更加清楚的看到,皇帝不在神都城,而是在蘭州!

趙禎一直都是主張暫不對吐蕃動手,主要的原因還是在後勤上,巨大的天塹雖然看不見但卻真實存在,要想在高原上和吐蕃一較高低,就需要做好充足的準備。

但眼下,趙禎的決定卻阻擋了有些人的財路,戰爭纔是最賺錢的買賣,一旦大宋要打仗了,那朝廷的國帑就會流水一般的出來。

那些鉅商也就是瞄準了這一點,尋常的商賈在正常的生產交易,從中獲利,這些鉅商不同,他們賺的錢不是從百姓身上賺取的,而是從國家身上賺取的,但說到底,國帑依舊是來自百姓和尋常商賈的賦稅。

也就是說這些鉅商早就看到了問題的所在,百姓身上的好掙,但卻分散,集中起來之後就會在朝廷的國庫中。

唯一能讓朝廷把國庫的國帑大規模“傾斜”出來的辦法就只有利用戰爭這個巨大的“吞金獸”,這些鉅商無不是帶有將門或是宗室,宗族背景的,也就是當初被趙禎拉上“船”的那些人。

這事情終究還是怪趙禎自己,他無數次的推算,最後發現都是當初自己帶着他們走上“發家致富”的道路後,一發不可收拾。

資本算什麼?不過是一個沒有感情,道德的商業衍生品而已,可一旦這些鉅商成爲駕馭資本的人,最終只會讓資本這頭怪獸更加的瘋狂。

操控戰爭已經成爲一種最賺錢的“商業”,這些商號聯合起來,吸收更多的商號,打造成一個看似鬆散但卻極爲堅固的利益集團。

在這集團之內有一切利益共同的人,利益是最好的“粘合劑”讓他們互相之間緊密相連,看似鬆散的組織其實比任何一個組織都要堅固,牢不可破。

原本這些鉅商還是在跟隨大宋的腳步前進,趙禎率領大宋征伐大理國的時候他們就存在,開發荊湖南路的時候他們也存在,再往後攻伐党項,收復燕雲,滅西域,闢新疆,他們都存在。

到了攻伐契丹的時候,他們已經成爲最可靠的補給線,是趙禎成就了他們,讓他們在一次又一次的戰爭中不斷壯大。

甚至可以說大宋這麼多年的南征北戰,有一般的功勞都在這些鉅商的身上。

朝廷是有錢,可這些錢如何以最快的速度買來軍中所需?這些錢如何變成一顆顆火藥彈,一支支弩箭,一柄柄橫刀,一幅幅板甲?

是從全國上上下下數十座軍工廠中生產出來的,可這些軍工廠的原料如何供給?單單靠朝廷的力量採購?

朝廷採購的貨物早已經被這些鉅商所壟斷,也就是說大宋這麼多年來完全是靠這些鉅商供給後勤原料,再進行自己的生產,最後投放到戰場上,投放到大宋將士們的手中。

而最早發現這一點的來了就是包拯,三司掌握天下財貨的往來,即便是軍中乃至禁中的採購都要經過三司的手。

包拯不擅長展業,但他擅長明察秋毫,所以蔡伯俙擔任三司副使加強大宋商貿發展的時候,包拯卻在監察天下財貨的流動。

包拯爲三司培養了大量的人才,這些人才都是精於財貨演算的帳房高手,只要是賬冊就逃不過他們的眼睛。

那些鉅商的所作所爲別人看不見,甚至他們自己都覺得天衣無縫,但在包拯的手中卻是清晰的不能再清晰。

包拯曾經秘密上疏趙禎,提出徹底剷除這些商賈,畢竟這些人從某種意義上已經把持了大宋的經濟。

但趙禎卻沒有準奏,他也發現了這個問題,畢竟對商業和資本的瞭解使得趙禎比任何人都要敏感。

當初王齊雄之事已經讓他發現了端疑,但那時候的趙禎把一切都歸咎於資本的無疑是運作上,而沒有去考慮這是有人在背後更加隱秘的策劃。

即便是包拯把名單大致的拿出來,趙禎依舊不能決斷,不是沒有證據,而是不敢!

當時的大宋剛剛拿下燕雲十六州,正是休養生息的時候,也是需要這些鉅商的時候,一旦戰爭爆發,後勤補給也需要他們的幫助。

軍械還好,糧食,車馬,勞役,這些東西都不是段時間能夠籌集到的。

於是那時候的趙禎妥協了,而逼不得已包拯這個脊樑如同利劍一般的老倌也妥協了,這麼多年來大宋南征北戰,所需用度何止萬巨?

大宋的成功也是這些鉅商不斷膨脹的基礎,直到現在,大宋四周已經沒有強敵的時候,這些鉅商也成爲尾大不掉的存在。

包拯日日悔恨,夜夜不眠,他已經感覺到了深深的恐懼,也感覺到了官家的忍耐極限。

這一次趙禎秘密前往蘭州,雖說帶走的是蘇洵,但卻依舊給包拯留下了密旨,這位一輩子在三司打拼的老倌第一次密旨居然得到了調用神都城內所有禁軍的衛戍虎符。

誰都不會想到,在大宋,在神都城中,掌握最高兵權的不是太子趙旭,也不是宰執范仲淹,更不是身爲兵部尚書的狄青,而是身爲三司使主管天下財賦的包拯!

趙禎對包拯的忠誠是無條件的信任,所有的種種表明他是最爲忠心的臣子,沒有之一,在機上對於這位老倌的天然親切感,趙禎更加願意相信他。

趙禎最常說的一句話是:白麪的老包一點也不比黑臉的包拯要來的差!這話誰也聽不懂,但趙禎自己卻明白。

把神都城的所有衛戍部隊交給包拯,這是一件最爲穩妥的事情,其中還包括了皇宮中的親衛司,這面衛戍虎符整個大宋只有一塊,就在趙禎的手中。

其他的虎符也能調動軍隊,但在這塊虎符面前全部要上繳軍權,聽憑調遣,可見趙禎對包拯的信任,已經到了託妻獻子的程度,畢竟皇宮中住着太子和皇后…………

第一百九十五章遊俠兒第兩千三百三十三章吐蕃的鐵鷂子第八百二十二章自斷手足第兩千四百一十五章角廝羅的到來第一千三百二十八章送瘟神第四百六十四章大宋好時機第一百一十五章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第七十五章開山鑿石,其威初現第一千九百零六章聖城之災第六百零八章二皇相遇第九百八十一章蔡伯希的決死之心第一千九百五十二章聖人由誰祭?第一千九百七十章貪婪本無錯第一百六十三章整裝待發第一千二百二十九章不偷腥的貓第兩千零九十章被嚇哭的吐蕃人第一千九百八十一章詭異的神都城第一千八百八十三章參謀兵事院第一千八百七十章那爛陀寺第一千四百一十四章于闐的歸附與自治第一千五百七十六章恆邏斯城外第六百章對策第兩千二百九十九章漢家變了第一千二百五十七章奇恥大辱第一千三百五十六章帝王頭顱飲濁酒第三百二十七章茶棚中的趙禎第七章劉娥的眼神第一千六百五十二章趙禎的“自私”第兩千零九章高原之上第兩千一百九十八章姐弟之情第一千四百二十五章要麼降,要麼死第兩千五百三十五章宋人的世界觀第一千八百一十章改變就在今朝第六百九十二章牆倒衆人推第一千八百八十八章慫了的蘇軾第一千四百五十五章正氣歌第一百四十一章穆修第二百九十章戰爭機器第一千六百三十七章三代蓄銳,一朝而行第七十章東宮巨響,黃金火藥的威力第七百三十章偉大的蹴鞠第一千四百零八章花樣百出第兩千五百一十章趙禎的“相對論”第兩千零一十七章西軍的種帥第一千九百五十章倆個選擇第兩千一百七十七章祭祀之謀第兩千三百九十七章怪圈中的吐蕃人第四百一十五章一觸即發第三百一十章樹碑立傳召忠魂第兩千六百四十二章西方的紛亂第三百五十九章西水門記事第一千二百一十三章海運與遷徙第四百七十三章枕邊大事第一千三百五十一章四個都護府第一千九百五十五章秘閣來“客”第一百八十一章天階夜色涼如水第兩千三百二十八章在泉州第兩千零六十二章轄騎滿街纔是禍第一千六百六十二章迎接未來第兩千零八十八章果斷的茹脫臘第八百七十七章英魂一縷東風去第一千八百八十九章天竺人的反撲第兩千一百五十一章國法之辯第一千零三章無巧不成書第兩千四百八十六章大宋的要求第一千二百六十七章老丈人與話事人第踉蹌一百零三章登聞鼓聲第兩千四百九十五章華庭飲宴第一千二百四十八章宮中行第兩千三百七十三章沒有天塹能夠阻擋第一千七百八十四章契丹人入宋第兩千二百九十八章趙禎眼中的“固有領土”第一千七百九十章以法限權第一千五百七十二章槍第兩千四百九十四章大宋的“盟友”第八百二十六章堅守待援第一千七百九十二章上京城的“昨天”與“今天”第一千七百五十四章趙禎的一盤大棋第兩千一百六十五章聖君的“門道”第一千四百七十五章重鑄“脊樑”第一千三百二十五章張儉使宋第一千八百八十章戰爭是最賺錢的買賣第兩千三百八十七章逃脫的噶日噠措第兩千四百五十九章歷史的車輪第四百一十七章天下最難的事第一千三百一十七章耶律賈第一千七百二十四章是可忍孰不可忍第三百二十五章大宋反腐第一戰第一千四百二十八章攻守轉換第三百九十七章意外發生第兩千三百八十章角廝羅的警覺第八百八十七章趙禎的密謀第一千七百二十四章使臣受辱第一千九百零九章秋獮依舊第兩千四百五十章史書中的兩面性第三百零五章戰爭帶來的財富第兩千一百三十章在劫難逃第兩千一百二十二章賈昌朝的作用第九百七十六章撥雲見日,如夢初醒第一千五百一十五章血肉之下的本來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