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七章 蕭關

魯嘉陵領了決議,得到在外的便宜行事權,出得門來,整裝便發。

他出身疏勒大昭寺,疏勒大昭寺有一個非常奇特的傳統——魯家嫡系通常都先娶妻生子然後出家,出家之後便恪守佛門教統,這是在特殊時期延續安西疏勒鎮血脈而形成的習俗,所以魯嘉陵在十四歲時就已經娶妻,十七歲出家時已有兩個兒子一個女兒,之後隨着安西唐軍的進入,張邁覺得這種傳統對魯家的妻子們很不公平,而且新形勢下也已經不需要這種習俗,便與大昭寺的主持高僧商量,逐漸廢除習俗——一部分僧人還俗進入政府,魯嘉陵就是其中之一。

還俗之後的魯嘉陵先後在龜茲、高昌、涼州重建家庭,但他的妻子也已經皈依佛門,雖未出家卻也在家修行,兩人處得甚淡,而魯嘉陵也還保持着出家時簡樸的生活習慣,出門十分簡便,收拾了幾件行裝,帶了人就走。

這次東行薛復派了兩隊汗血騎兵作爲護衛,人數雖只百人,但寶馬輕裘,十分威武,李彝殷的使者出使過幾次涼州,甚知魯嘉陵作爲涼州留守三大臣的地位,不管心中還是臉上都十分敬畏。一路上好生奉承,常不經意間地討好魯嘉陵。出城後就指着人來人往的商流大讚,又說:“能子涼州居住的百姓,那都是前生修來的福分。這裡可真是人間樂土啊。”

魯嘉陵笑道:“涼州重建市井也不過數年時間,怕還當不得你這樣的稱呼。”

“雖是隻有幾年,但如今天底下又有哪裡比得上此間呢。若涼州還不算樂土,又有哪裡算樂土呢?”

魯嘉陵微微點頭,他是掌控情報的天策軍首腦人物,消息靈通,遍知成都、洛陽、江南、契丹的情況,雖知這個使者是在討好自己,去也覺得這讚美太過。

涼州地區自漢及唐數百年的經營,根基十分雄厚,近百年雖然禍亂不止,但根底仍在,天策軍進入之後並非在一片蠻荒中重新建設,在進行水利重建的時常發現許多幹渠基座都還存在——而這些恰恰是工程最大最難的地方,屯田的軍士常常只是加以修復、清理,或者重建斷了的部分然後就可以重新啓用。

至於大唐建起來的官道那就更不用說了,顧炎武在明末的時候考察各地,還發現許多地方仍然在用唐朝的交通幹道,如今離李唐滅亡未遠,官道設施基本未損毀,水利是農業的保證,官道是商業的保證,有了這兩項根基,天策政權的發展就顯得水到渠成。

然而這些根基還只是硬件,真正讓天策政權傲視羣雄的,還是張邁及其部屬所建立起來的軍政體制與風氣。

如今的幾大強國之中,契丹是得了大唐文明的一部分,後唐與後蜀則是對唐朝的各種體制有所繼承與恢復,不過即便以後唐來說,其軍事、政治體制相對於大唐全盛時期那是粗疏得多了,相比於唐朝那是嚴重退化。君主只要稅收莫徵收得讓人活不下去,軍閥只要殺人莫殺得十室九空,老百姓就燒香拜佛了,至於官場風氣更不待言——五代時期官場風氣極壞,最高層面還有像馮道這樣第一流的人物在,但掌控整個庶政執行部分的官僚卻都爛到家了。還有李從珂的軍隊,哪裡有可能奉召去屯田建水利?就是讓他們去打仗也要先將價錢(犒勞)講好呢。

至於天策政權則是在張邁的領導下,一方面引入了後世的一些更先進的理念,一方面參考西域各國的優點,同時結合各地的具體情況,在稅收制度、戶籍制度、治安體系、徵兵體系、保障體系比起唐朝的體制來都有所發明創新,就其政治氣象而論已隱隱有超邁唐朝的趨勢,這一進一退之間,天策政權在政治體制方面可就比後唐強得太多了。

石敬瑭號稱勤政愛民,也不過是少些剝削、在政策上鼓勵農桑而已,哪裡像張邁這樣非常積極地對農業進行投入,設立專門的部門進行選種、造肥、除蟲、除草等方面的研究,並落力地派遣各種老於農牧的農民、牧民將種種成果推廣出去呢!

因此天策治下不但商業得益於絲綢之路而有了迅速的發展,就是其農業也欣欣向榮,百姓一方面得到了農業技術的指引,一方面獲得了相對充足的田地草地,又覺得稅制合理,天策境內沒有軍閥的割據,貪官污吏出現的比例也遠較中原爲小,因此家家戶戶都戮力耕種,在幾年後的今天,其農業收成已足令中原豔羨,李從珂在收到這類情報之後常恨上天太也眷顧張邁,卻不曉得這背後這個新興的國家內部,其軍民流了多少的汗水,做了多大的努力與犧牲!

連李從珂都羨慕河西,定難軍的党項人就更不用說,李彝殷的使者其奉承話其實也是出自真心。

使團出了涼州城後不久,便見前面有一大隊人馬走近,前面來報說是曹元忠,魯嘉陵心中一動:“是他回來了!”

曹元忠是國戚,魯嘉陵卻也是安西四鎮疏勒鎮的後裔,各有一派勢力,曹元忠身爲上將軍,魯嘉陵卻也是東方留守大臣,身份不相上下。

雙方便在道上相見,魯嘉陵道:“將軍遠行歸來,一路辛苦了。”

曹元忠受了這次磨難,又走了數千裡的道路,交接了後蜀等外國君臣,氣度又沉穩了幾分,他纔回來,雖已聽說自己名列新的留守團體,卻也不敢怠慢了剛剛從涼州出來的魯嘉陵,還禮之後道:“魯樞密何往?”

當日張邁接受了張毅與魏仁浦的主張,改天策府長史爲中書令,以張毅爲中書侍郎,主掌政府,又設立樞密院,主掌軍事,魯嘉陵也隸屬於軍事系統,爲樞密院副使,在唐朝這個職位也只是負責軍事情報與機密情報,如今卻是軍事系統內部地位極高的文官了。這個職位算來也是個新官。

魯嘉陵一聽就知道曹元忠雖然剛剛回來,卻早有人將這邊的情況告知他了,笑笑道:“將軍從外來,我卻剛剛要外出。”

曹元忠道:“是往洛陽去?”

“不是。”魯嘉陵道:“這裡是道上,不好多說,將軍入城之後詢問便知。”

曹元忠便不多問了,只是祝道:“魯樞密一路順風。”

走出了一段路程,隨行的悟真對魯嘉陵道:“曹氏竟然回來了,可別在我們外出之時,他卻興風作浪。早知他要來,叔叔這一趟就不該出來。說不定我們走後涼州會有什麼變故。”

他也是魯氏子孫,年紀比魯嘉陵大,卻比魯嘉陵矮了一輩,雖未還俗,但天策軍自並疏勒以來多有起用和尚的,因此政府之中有一些光頭的存在,這也算特殊時期的一個奇景了。

魯嘉陵卻道:“不然,我雖不知道曹元忠是今日到,卻也知他是在近日回來的。其實卻也不必擔心,如今涼州大勢已成,就算曹元忠回來,也只能順勢而行。倒是東面可能要出事。我年紀輕,又不像楊易都督他們般有那樣顯赫的戰功,雖有魯家的背景,這個樞密副使做的也有些勉強。這次東行若能立一場功勞,對我族往後穩住腳跟大有幫助。”

悟真點頭稱是,他雖未還俗,兒子也快成人了,魯家雖然比不上郭、楊,卻也是第一流的家族,且在宗教領域根基深厚,目下稍弱於鄭家那也只是其家族代表人物魯嘉陵地位不如鄭渭,這種形勢的改變不用改變兩個家族根基的對比,只要魯氏出一個子弟做到更大的官就夠了。

使團出了涼州後並不前往蘭州,只是沿着長城舊址走到黃河邊上,一路都有天策唐軍的軍防駐點,渡過黃河之後,就是朔方、定難與河西的交界處——這種三不管地區本來治安最亂,但自從党項人暗臣天策以後,天策軍在這裡的勢力便佔據了絕對優勢,雖然薛復並未派兵馬截斷朔方與中原的聯繫,但如果有需要,天策軍完全有能力將朔方變成一個孤島。

不過這一切僅僅處於“可能”而未發生,涼州留守的軍政大臣明白張邁的心意,對於張希崇採取的是拉攏措施,並未主動挑釁,相反還向這邊伸出了橄欖枝,因此有一條商路從涼州通往朔方靈州城,將之納入成爲絲綢之路的一個旁支,來自河西的商人甚至走得更遠,有的冒險進入套上地區與草原部落做交易。

張希崇他治理邊疆是一把好手,權力**不強,本人卻比較渴盼那種有着較濃郁文化氛圍的生活,在未能回中原的情況下,對來自涼州的各種書籍、古玩無法拒絕,再說河西商業力量的輸入對改善朔方的經濟與民生也有幫助,因此在這件事情上便順勢而行。

張希崇是一個軍政兩能的大才,朔方本是一個爛攤子,這些年在他的治理下農牧業都變得十分興旺,因此在朔方、定難、涼州之間的三角地區,一個爲三地政府所默認的交易場便存在了下來,這裡是黃河的支流——蔚如水的中游,商人們叫這個沒有城郭的市集做蕭關——唐朝時候的蕭關就在這不遠,不過早已廢棄。

蕭關雖然不能和蘭州金城相比,卻也是一個熱鬧繁華的去處。

魯嘉陵才渡河,李彝殷就已經收到了消息,魯嘉陵是留守大臣之一,李彝殷沒想到天策軍對這件事情會如此重視,竟然帶了二十幾個隨從,直接趕到蕭關來迎接。

蕭關地區的治安由本地三大民間幫會和五個家族共同維持,這三幫五族背後自然都有天策、党項、後唐的勢力撐腰,魯嘉陵和李彝殷進入後自各有地頭蛇來接引,兩人在蕭關的一座客棧中相見,李彝殷便行天策式的軍禮,魯嘉陵看了內心高興,口中卻道:“李將軍何必如此客氣?晉北災民的事情,可有勞了。”

李彝殷道:“說起來糧草都是涼州出,我們只是出點搬運的力氣。夫人與諸位大人如此仁義,令人敬佩,我黨項雖然是後起末族,但諸位做這樣的義舉,李彝殷又怎麼能不附驥尾?”

魯嘉陵道:“定難軍上下入華已久,族中老小多通唐言,其實也不用時時以外族自居,只要將軍對我們元帥不見外,我們元帥對將軍自然也不會見外。至於晉北百姓與我們份屬同族,有同胞之親,他們遇到了災難,只要我們力所能及,豈有不盡力的道理?”

跟着說明了自己要借道前往府州的來意,道:“今年涼州蘭州收成不錯,預計庫存餘糧養百萬之衆也不在話下,但這樣多的糧草,我們終究不能不聞不問地就送出去,因此要往秦北一行,問問府州、麟州的看法。”

李彝殷盛讚魯嘉陵仁義,連稱將盡力配合,當下接了他入境,一路上的態度就像邊將迎接欽差大臣。雖然使團喬裝成了商隊,但仍然瞞不過張希崇的耳目,靈州刺史楊澤中來與張希崇商議,張希崇道:“天策對朔方、河套非無野心,只是如今張龍驤在西面未回,據最新的情報,似乎張龍驤還要繼續西進,按理說,天策軍便不會在這種時候向東用兵。此事尚無須過度反應,且看看如何再說。”

楊澤中道:“今年天策又迎來了豐年,他們開疆拓土後的虛弱期已過,聲勢又高了三分。怕就怕天策軍又有什麼詭計,党項人又暗中搞鬼,截斷了朔方與中原的道路,那我們便會被他們所困。”

張希崇道:“我料薛復還不敢僅憑一己之力就向我動手——他雖然也是西域名將,手中有兵有糧,但他佈防的地方也比我大得多,未必抽得出足夠的力量來攻我朔方。而且當今的意思,還是要先收石駙馬。石駙馬這心腹大患未解決之前,當今是不會支持我們在西北大動干戈的,因此我們無論做什麼都只能從緩。”

石敬瑭人已經出了雷公口,這段時間號稱不斷與契丹攻佔互有勝敗,正處於拉鋸戰中,塞外菸塵滾滾,李從珂派出人去都被契丹遊騎所殺,而且契丹的遊騎兵有幾次三番逼近晉北,跟着又被石敬瑭的人馬逼退。李從珂心裡雖然認定石敬瑭是在搞鬼,卻也沒法得到確切的證據,因此石敬瑭雖不歸朝,卻又繼續向朝廷要糧。而河東民間則有不少人相信石駙馬是出塞捍敵,若不是石駙馬在,只怕契丹人早就兵入河東了。

對於這個大環境,楊澤中自然心中明白,眼下從晉北到漠南,李從珂與石敬瑭之間還處於政治鬥爭當中,尚未撕破臉動手!張希崇的地位不如他們兩人,在這件事情根本無從插口,只能在這個大前提下設法周旋。

當下張希崇一邊廣派間諜,以監視天策軍使團的行動,一邊準備好兵馬,以待隨時可能發生的變故!

(未完待續)

第一六二章 套南失陷第六十六章 威震河西第十三章 藩鎮的外援第三零八章 一路向西第一八零章 戰爭的理由第十五章 兵家無秘籍第十章 血污之城第十三章 真命雄主第六十八章 折狼牙第十六章 鐵門關之會第一七七章 亢龍有悔第一六一章 開疆拓土八百里第二十一章 寄人籬下第一六七章 契丹輪臺之恥第一二八章 四大佛國第一三九章 鍊金術之一第二三六章 大國之滅第一九九章 留給我一個完整的長安第一零四章 火燎天原之一第十二章 城外伏擊之二第二五三章 人心馬力第五十二章 畏唐威德之二第三十五章 車陣第二四六章 養民如羊,不如養民如狼! 之四第二零四章 戰後外交之二第一一五章 大同第一一六章 秋收前夕第二一零章 鐵獸猙獰之一第二十二章 割地第一二九章 瑞雪兆豐年第一章 海市蜃樓第一五二章 寒冬僵持第二七零章 上京會戰之五第一四零章 鍊金術之二第八十五章 瞞天過海第一八三章 將戰第一二六章 火燒浮屠城之一第四十一章 水的問題第一七五章 污水第二零八章 局外之局第十三章 藩鎮的外援第一一一章 重新崛起的東方第一零二章 八千里路不留行!第六十九章 換將第一六五章 火攻夜襲第三一零章 大輪臺第五十一章 重建折衝府第十六章 上下同欲第三十章 疲敵奔命之二第一五九章 這邊的家第七十二章 信心第二三九章 外交爭衡第五十三章 敦煌張氏第五十章 狼牙營之二第五十三章 銀梨花開第三十六章 後顧第四十四章 馬血毛氈之二第十九章 鄭渭第五十七章 龍驤鐵鎧營第一六零章 貨殖府後人第八十八章 舊族的黃昏第一六七章 契丹輪臺之恥第二十二章 緩衝之國第二一六章 草原鬼面軍之一第五十一章 重建折衝府第十章 契丹國舅第二一三章 先鋒政略之一第四十四章 國民糾評第二十八章 何恃無恐第九十五章 被遺忘的人種替代第二十一章 寄人籬下第一五四章 破春冰第一零五章 火燎天原之二第一九五章 最後的陌刀?火龍舞第一六八章 党項去向第一零九章 河西威權第一五六章 水攻大捷第一一五章 大同第一零六章 雅爾第十章 血污之城第七章 變文造勢第三二九章 最後的皮室第二四零章 璧與罪第二九二章 秋收不戰令第二五九章 範質入洛第一三六章 北庭分裂之二第一二九章 血塗門之一第三十章 疲敵奔命之二第六十三章 張邁的道理第四十章 大唐真的沒了第三十六章 蘇格蘭式菊花第一六二章 套南失陷第一章 割地?免談!第七章 戰在即第一 一 零章 西北攻略第一四八章 我們唐軍又贏了!第四十章 大唐真的沒了第六十七章 河西漢民第一二二章 李從珂第七十八章 新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