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聰明的老人 (2)

現在的孩子可以告訴你很多事情——孩子覺得你多少有一點無知,有一點沒有文化。在西方,每一個孩子都覺得父母是沒有文化的,尊敬已經消失了。如果有知識的人支配社會的話,就會這樣,因爲知識每天都在增加,每天都在變化,積累得越來越多——孩子當然要比他們的父母更合乎時代潮流,必然如此,他們知道最新的知識。

在東方,有智慧的人都是生命的中心,而不是有知識的人。知識會增加、變化、運動——而智慧是永恆的,它永遠都一樣。不管你什麼時候達到它,它都是一樣的。它就像天空,永遠保持一樣。季節來了又去了,現在是冬天,現在是夏天,現在正在下雨,現在雨已經停了。樹木長出來又死了,一代一代的人來了又去了,生命的戲劇繼續上演,但是天空依然如故,永遠都一樣,永遠都是新的,永遠都是新鮮的,也永遠都是古老的。智慧就像天空一樣。

知識當然可以在大學、學院、學校裡被教,智慧永遠不能被教。它沒有辦法可以被教。智慧必須通過生活來吸收,沒有其它辦法。所以只有老年人可以是一個有智慧的人。在智慧上,年青人永遠無法打敗老年人,但是在知識上,他總是能夠打敗老年人。

你怎麼可能在智慧上打敗一個老年人呢?智慧來自於體驗;知識並不來自於體驗,而是來自於學習。你可以把它塞進去,如果你稍微聰明一點,比一般人聰明一點,你就能夠比老師知道得更多。你能夠比你的父親知道得更多,這毫無問題。在你這裡只需要一點點的努力,但是智慧——沒有辦法。它是通過生活漸漸產生的。如果你生活,如果你全然地生活,如果你以覺知來生活,只有這樣,智慧才能一點一點地產生出來。它是一件那麼微妙的事情!沒有直接的路可以達到它,只有老人才能是有智慧的。所以,每當有人既年輕又有智慧,在東方,我們知道他是老的,他是古老的。

有一個關於老子的故事很美,故事裡說他生下來就是老的。說他生下來就是84歲——他在母親的子宮裡面待了84年。這很荒唐,難以置信,但的確是一個美麗的故事——它說出一些事情,說出一些十分有意義的事情。它說他在童年的時候就像一個老人,非常有智慧,所以他不可能是一個孩子。它說出一些事情。它是象徵性的。它說的是:當他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他就具有通常情況下84歲的老人才會具有的智慧,他肯定極其警覺。

如果你非常非常警覺,那麼只要一次體驗就能給你很多東西。如果你不是警覺的,你就會繼續重複同樣的體驗,而什麼也得不到。

有智慧的人只戀愛一次,然後他就會知道關於它的每一件事情。他將穿透它的整個奧秘,他將經驗它的整個奧秘,他將進入它的世界,如此全然地進入,以至於沒有一個角落不被他經驗到。之後他再從裡面出來。然後他不可能再次墮入情網——而愚蠢的人總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複同樣的事情,而且永遠無法從它學到任何東西。必須有覺知和生活的勇氣,所以孩子和年青人很少會有智慧。通常情況下,當一個人年老了,當他已經活過人生的所有季節,當他成熟了,當他已經知道所有的氣候、所有的心境——當他已經知道夏天的生命之河,只有一個乾枯的河牀,除了乾渴、飢餓、乾枯的河牀、燃燒的之外,什麼也不剩,什麼也沒有;他也已經知道氾濫的生命之河,廣大的一片,危險而廣大的一片,似乎要變成一個海洋,到了這個時候,一個人纔會變得有智慧。

他已經知道所有的心境,他已經走過所有生命允許的道路。他以一個罪人活過,他也以一個聖人活過,他被所有的體驗豐富了。當頭發全部變白的時候,有一種美來到他的臉上,那種美只可能來到老人的臉上,從來不會來到年青人的臉上。就身體而言,年青人可以是美麗的,形狀、比例、力量——年青人可以是非常美麗的,但是就靈魂而言——它只有通過體驗才能進化、成長——只有老人才能是美麗的。

這種情況很少發生,因爲有覺知的人很少。人們很少以靜心生活。除非這樣,否則沒有年青人能夠和老年人的美競爭。老年人的美有一種優雅,有一種深度;年青人的美是膚淺的、表面的,只有表皮的深度。老年人的美有一種深度——你進入,進入再進入,而你永遠達不到它的底。

老年人就像白雪覆蓋的喜馬拉雅山峰,他是寧靜的。風暴已經過去了。所有需要知道的他都已經知道了,沒有留下更多的東西需要知道。自我已經在路上的某個地方被放下了,因爲自我是一個負擔,有了自我這個負擔,你就無法達到頂峰。在一個人走向頂峰的時候,他必須逐步地放下每一樣東西,最後的頂峰是在你也不得不放下自己的時候達到的。你作爲一個‘無’達到頂峰,因爲在生命最後的階段裡,甚至‘有’也變成了一種負擔。

東方尊敬老年人。如果你尊敬老年人,你就尊敬過去。東方對過去有一種懷舊。

現在我們來看這段經文:

古代的智者有微妙的智慧和理解的深度。

古代的智者……

在東方,有智慧的人總是老人、古人。對自己和現在有一種謙卑。你怎麼可能比你的父親更有智慧呢?你怎麼可能比你的祖父、曾祖父更有智慧呢?不,你可以知道得更多。你可以比佛陀知道得更多——你或許已經比佛陀知道得更多了——但是你無法更有智慧。事實上,在智慧裡‘更多’是不存在的。一個人要麼有智慧,要麼沒有智慧——對智慧來說,沒有更多,也沒有更少。在知識裡,更多和更少是存在的。知識是相對的,智慧是絕對的。你無法更有智慧,實際上,如果你有智慧,你就會覺得非常非常謙卑。

老子對他自己和他的時代很謙卑,所以他總是談論古代的智者。如果你去找古代的智者,你就會發現他們又在談論更古代的智者。

如果你想要理解東方的經典,他們總是說:不管他們說什麼都不是新的,那是別人告訴他們的,是他們聽來的。所以印度人的經典有兩個名字;shruti和smritioShru,他的意思是:我們聽說過它,我們從知道的人那裡聽說過它。Srnriti的意思是:我們從知道的人那裡把它儲存起來,沒有任何個人宣稱他們是知道的,因爲“我知道”的宣稱就是無知的宣稱,那個“我”就是濃縮的無知。他們往後推、往後推再往後推。在《奧義書》裡,如果你往後推,他們就會說:我是從我的老師那裡學來的,我的老師是從他的老師那裡學來的,他是從他的老師那裡學來的……他們繼續再繼續,直到最開始:梵天——世界的創造者——是從宇宙存在的本身、從婆羅門那裡學來的。

他是從婆羅門那裡學來的,婆羅門是看不見的神性,梵天是看得見的神性。看得見的神性從看不見的神性那裡學到它,恆河從梵天開始。然後老師接着老師接着老師,一個長長的行列而“我只是聽說過它。”

這是一個美麗的現象。它只是說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只有相互依存。整個過去都卷在你的裡面——這就是它的意義。你並不是一個人在這裡,你並不是突然冒出來的。整個過去都被你攜帶着——你的意識在一條鎖鏈裡,聯繫着整個過去。從一開始直到現在,每一件發生過的事情都曾經發生在你的身上,你是整個過去的攜帶者。以這種方式,在時間裡,一種關係,一種關係的感覺,就會出現。

可以有兩種類型的相互依存。一種類型是特殊的——你和這棵樹有關係,這棵樹和今天的太陽有關係,今天的太陽和更大的星星有關係,在空間裡,每一樣東西都是有關係的——這是一種類型的相互依存。還有另一種類型的相互依存,它在時間裡運動:整個過去都卷在你的裡面。你作爲過去的一個結果出現,而整個未來又將從你產生。你是整個過去的果實,你又將變成整個未來的種子。那麼時間和空間兩者都是相互依存的,你在兩個向度上都是相互關聯的。

古代的智者有微妙的智慧和理解的深度。

什麼是微妙的智慧呢?他們直接地知道,他們立刻地知道。他們面對面地知道真理,那不是借來的知識。只有當智慧是直接的時候,它纔是智慧。否則它就只是無知的一個面具,你繼續用你的知識來隱藏你的無知。爲什麼把智慧叫做微妙的呢?爲什麼不僅僅把它叫做智慧呢?把它叫做微妙的有什麼意義呢?

這是有意義的。智慧是直接的,更是微妙的。說它是直接的意思是,一個人立刻面對生命,而說它是微妙的意思是:在生命裡,你永遠不能直接地達到任何東西。你必須以間接的方式來運動。

試着理解這一點。首先,智慧是直接的意思是:它不是借來的。並非你只是借用別人的技能,然後把它積累在頭腦裡。不,是你自己碰到它的。在這個意義上,它是直接的,比知識更直接。但它仍然是微妙的,因爲它有它自己的間接的方式。那個間接的方式是什麼呢?

如果你想要快樂,你不能像箭一樣直接衝向快樂的目標。如果你這麼做,你就射不中。舉個例子來說,有人告訴你,“當我到河裡去游泳的時候,那真是太美了,我覺得非常快樂、非常放鬆,在陽光下,只是漂浮在水面上。我忘記所有的擔心,我忘記所有的緊張,我是這麼放鬆,就好像世界已經不存在了一樣。我覺得非常快樂,通過它,有一種深深的喜樂來到我的身上。”然後你的貪婪就升起來了,你說:“那麼我也要試一試。”然後你就去了,但是你去得非常直接。你的頭腦並沒有在游泳,你的頭腦並沒有跟河流在一起,你的頭腦並沒有跟太陽在一起,你的頭腦並沒有跟風在一起。你的頭腦像箭一樣直接衝向快樂的目標——你不會射中它。

因爲生命是非常害羞的,它躲避那些有侵略性的人。它只對那些以非常微妙和間接的方式勸說它的人展現它自己。生命必須被勸說和引誘,生命是一個女人,不要對它有侵略性。你不能強姦它。如果你試着去強姦它,你將一無所獲,你不會從它那裡得到任何東西。你可以強姦它,幾乎所有的人都在做這件事情——試着去強姦生命。因爲墮入情網看起來似乎太冒險了,強姦看起來似乎不太冒險——它裡面沒有託付,但是沒有託付,你也無法學到任何東西。除非你捲進去,否則你不會被轉變。

你到河裡去,但是你的頭腦一直在惦念和渴望快樂。你不看那條河。你不敏感,你只是貪婪。你跳進河裡,但是你只覺得疲倦,而不是放鬆。你游泳,但是你在不停地問:“你說的快樂在哪兒呢?我看見太陽,我看見河流,我看見風吹過,但是你所說的快樂在哪兒呢?”

這是一次直接的進攻。沒有人能夠用那種方式達到快樂。你必須在游泳當中忘掉你自己,忘掉你在這裡打算達到快樂。忘掉你自己,忘掉你的貪婪,忘掉那個目標——當目標被忘掉的時候,目標便達到了。我可能顯得自相矛盾,但是我不能是任何其它東西,我無能爲力,因爲生命就是這樣的。忘掉目標,箭就射中它;看着目標,過分看着目標——箭就射不中。你就達不到。你就會回到家裡說:“這沒有用,我試過了。”

有人靜心而感到非常快樂,你覺得被感染了。每當他來到你的周圍,你都覺得他有某些東西而你沒有。然後你問:“這是怎麼回事呢?”他說他在靜心,那是一件非常喜樂的事情——你也來嘗試。你去嘗試,但是你失敗了,因爲你總是直接的。你不理解生命是女性的,它真的是一個女人。你必須勸說它,你必須跟它玩很多遊戲,間接的,微妙的。

不要直接去問女人:“你願意跟我上牀嗎?”她會叫警察來。

要更有詩意一點,給生命寫美麗的情書,那就是靜心的一切。給生命寫情書,寄上含蓄的信息,但是要非常間接。當生命越來越靠向你的時候,你越來越鼓起勇氣——但是要非常小心地行動,你可能會錯過它。只要有一點點的侵略,你就會錯過它。愛、快樂、靜心、真理——不管你怎麼叫它——任何美麗的東西都只能以微妙的方式達到。所以老子說:

古代的智者有微妙的智慧和理解的深度。

第6章 甘於平凡 (1)第9章 甘於平凡 (4)第23章 沒有意義 (2)第7章 甘於平凡 (2)第11章 道的特性 (2)第14章 空的境界 (1)第28章 達到絕對的漠不關心 (1)第19章 自負的危險 (2)第17章 空的境界 (4)第34章 聰明的老人 (4)第36章 智慧和了解 (2)第16章 空的境界 (3)第25章 “不存在”的效用 (1)第7章 甘於平凡 (2)第28章 達到絕對的漠不關心 (1)第33章 聰明的老人 (3)第14章 空的境界 (1)第2章 絕對的道 (1)第31章 聰明的老人 (1)第8章 甘於平凡 (3)第32章 聰明的老人 (2)第2章 絕對的道 (1)第19章 自負的危險 (2)第37章 智慧和了解 (3)第23章 沒有意義 (2)第31章 聰明的老人 (1)第13章 道的特性 (4)第1章 代序:大道之源:老子《道德經》第14章 空的境界 (1)第35章 智慧和了解 (1)第1章 代序:大道之源:老子《道德經》第24章 沒有意義 (3)第3章 絕對的道 (2)第18章 自負的危險 (1)第32章 聰明的老人 (2)第7章 甘於平凡 (2)第17章 空的境界 (4)第12章 道的特性 (3)第25章 “不存在”的效用 (1)第12章 道的特性 (3)第11章 道的特性 (2)第35章 智慧和了解 (1)第15章 空的境界 (2)第3章 絕對的道 (2)第12章 道的特性 (3)第38章 智慧和了解 (4)第12章 道的特性 (3)第12章 道的特性 (3)第28章 達到絕對的漠不關心 (1)第28章 達到絕對的漠不關心 (1)第24章 沒有意義 (3)第29章 達到絕對的漠不關心 (2)第26章 “不存在”的效用 (2)第10章 道的特性 (1)第31章 聰明的老人 (1)第18章 自負的危險 (1)第4章 絕對的道 (3)第1章 代序:大道之源:老子《道德經》第3章 絕對的道 (2)第12章 道的特性 (3)第36章 智慧和了解 (2)第1章 代序:大道之源:老子《道德經》第13章 道的特性 (4)第28章 達到絕對的漠不關心 (1)第19章 自負的危險 (2)第3章 絕對的道 (2)第22章 沒有意義 (1)第5章 絕對的道 (4)第2章 絕對的道 (1)第18章 自負的危險 (1)第14章 空的境界 (1)第33章 聰明的老人 (3)第23章 沒有意義 (2)第21章 自負的危險 (4)第13章 道的特性 (4)第25章 “不存在”的效用 (1)第35章 智慧和了解 (1)第38章 智慧和了解 (4)第22章 沒有意義 (1)第32章 聰明的老人 (2)第19章 自負的危險 (2)第1章 代序:大道之源:老子《道德經》第16章 空的境界 (3)第27章 “不存在”的效用 (3)第34章 聰明的老人 (4)第16章 空的境界 (3)第28章 達到絕對的漠不關心 (1)第33章 聰明的老人 (3)第18章 自負的危險 (1)第7章 甘於平凡 (2)第29章 達到絕對的漠不關心 (2)第11章 道的特性 (2)第19章 自負的危險 (2)第9章 甘於平凡 (4)第32章 聰明的老人 (2)第11章 道的特性 (2)第18章 自負的危險 (1)第10章 道的特性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