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之“劫”
張國榮的一生歷經“劫難“,藝術生涯更是如此。
當歌唱事業走向冰點時,張國榮卻意外地在電視熒屏上嶄露頭角,由他飾演的角色產也常常驚豔着觀衆,給人以超越那個少有的超俗感,雖然角色讓人印象深刻,但是本地觀衆對這位新人卻不盡認可,這又是爲何?
張國榮的演員生涯最早開始於麗的電視。歌唱大賽後,除了在綜合性節目一展歌喉,還參與獨立單元劇的演出,如《愛情故事》之《十九歲》,在劇中和認識不久的、同爲電臺主持人毛舜筠開始了“熒屏初戀”。
1978年,因參與時裝長劇《鱷魚淚》的演出,被監製麥當雄所賞識,第二年,首次以主演的身份出演古龍小說改編的古裝電視劇《浣花洗劍錄》,劇中張國榮的主角扮相異常驚豔,演技中也初顯天賦,但演技浮於表面,模仿痕跡較明顯,加之劇情中規中矩,故事敘事平淡,因此,沒有在香港引起過多的反應。
不過,值得稱道的是,其飾演的方寶玉眉目明朗、眼神如天星,可親的笑容中帶着數不出的高貴清華之態,而這風華正茂的少年,惹萬千少女追逐的癡迷偶像,完美、成名、屢遭曲解,侮辱甚至陷害,終泥污盡洗的方寶玉,似乎也寓言了着這位主演的將來。
初顯演技的張國榮,開始嘗試不同類型的電視劇。1979年參演民國長劇《浮生六劫》,劇中扮演身患疾病、外表優雅、性格孤僻的少年,雖然戲份不多,角色處理不夠老道,但演技已經已經可見一斑了,青蔥、懂事到老練的不同階段的角色表演得比較貼切了。該劇在新加坡、馬來西亞播出後,獲得了較高收視,使得張國榮在亞洲和東南亞各國小有名氣。
趁熱打鐵,接演了幾部比以前反應好的青春偶像劇集,如《對對糊》、《甜甜廿四味》等,彼時的張國榮25歲,正青春年少,一張稚氣未脫的臉,卻已經可以看出日後顛倒衆生的印記了。
儘管在多部劇中擔任重要角色,張國榮卻未能在影壇走紅。也恰在這時,結識了日後的好友陳百強。
值得一提的是,隨着《浮生六劫》、《鱷魚淚》、《浣花洗劍錄》 等港劇在東南亞多國的播出,在香港本土不溫不火的張國榮卻在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等國受到熱烈歡迎,一時間外埠邀約不斷。
“在那段時間, 我覺得雖然錢不算多, 但對於一個這麼沒有事做的藝人來說, 也是一件可以打發自己空閒時間, 無論怎講也是一個工作來的。”在彼時的張國榮眼裡,走埠(登臺)成爲了新的挑戰。
如果說,在1983年走紅之前,張國榮的電視生涯是艱難曲折的,那麼,其電影生涯就可謂是好事多磨。
“這是我第一部電影,也是錯誤的開始。記起來都很奇怪。人衰起來真是有頭有路,有某大製片家在當時已經很出名的了,他就告訴我想拍一部紅樓夢式的電影,是一部笑片來的。女主角是黃杏秀(陳百祥夫人),尤其是我的第一部戲就做男主角擔正(主角)。薪酬很少,6500 塊, 但對我來說已經是很大的引誘了。簽了合同以後,拍了幾天,覺得很不對勁,原來這部所謂“笑片”的紅樓夢是加插了很多風月的成分。”
知道真相後,張國榮很後悔,但迫於電影公司老闆的黑道背景,只能忍氣吞聲硬着頭皮拍了下去。意外的是,1978年,電影《紅樓春上春》公映後,反應非常好,最後還遭電檢處禁影了,理由當然是因爲太色情了。這也成爲了他終生不堪回憶的經歷:“我就蒙受不白之冤,之後真是衰了幾年。這部電影我從來都不是很想去講它,之後就發誓有一段時間不再觸碰電影。”
在首部電影“飽受恥辱”後,張國榮和新結識的好友陳百強等人一起出演了青春校園電影《喝彩》(1980年)和《失業生》(1981年)。
彼時的陳百強在1979年通過一曲《眼淚爲你流》走紅歌壇,在劇中擔任男一號,而鬱郁不得志的張國榮只得擔任“歹角”(反面人物)。電影上映後,頗受歡迎,陳百強與鍾保羅、張國榮三位主演也因此被譽爲“三劍俠”。
可是由於劇中反面角色的影響,歌迷和影迷們對張國榮也有一些不好的刻板印象:“不知是不是當時的女仔歌迷比較單純一點,覺得你是做一些歹角、壞角,那麼你個人就永遠都是壞的。”這也直接導致了其戲紅人不紅的命運。
不過,在演技上,反面角色的張國榮已經明顯超過兩位正面角色的表演,正因如此,也遭到了好友陳百強的不滿。
憑藉幾部電視劇和電影積累的人氣和經驗,張國榮的演技的天賦逐漸顯露,也同時被電影公司多關注,一時間片約源源不斷,張國榮也開始擺脫了“歹角”的宿命。
隨後的兩年,張國榮陸續推出《烈火青春》、《檸檬可樂》、《鼓手》等青春勵志電影。
25歲的張國榮憑藉《烈火青春》提名金像獎影帝。不過,這些電影中最讓其印象深刻的當屬《檸檬可樂》,這是第一部票房超過500萬的青春電影,對於張國榮來說有極大的振奮和鼓勵作用。
電影的成功並沒有給張國榮帶來應有的名聲和待遇。作爲主演,張國榮從沒有受到電影公司的恭喜和鼓勵,非但如此,還常常以很惡劣的態度對待他:住宿上,被安排和燈光師住在一間房間;服裝上,去贊助品牌商家挑戲服時,只能撿過季的殘次品;在電影主題曲創作上,公司敷衍了事,拒絕支付作曲費用,讓宣傳部的人幫忙寫歌詞……
種種不順、件件不公的待遇無不充斥着彼時的演藝生活。
而另一部1983年上映的電影《鼓手》,被公認爲是其成名前、心酸之路寫照的作品。張國榮扮演的陳子洋(TOMMY)是一個熱愛打鼓的少年,不顧老爸反對,不顧鄰居抗議,不顧專業鼓手的冷嘲熱諷,狂熱地堅持自己的志向,最後終於夙願得償。
這不正是映射着張國榮走紅前那數年“默默向上遊”的奮鬥歷程嗎?《鼓手》這部電影在張國榮的歌唱生涯中也有着重大轉折的意義,這背後還有一個爲人傳頌的故事:
1981 年,初出茅廬的後生仔張國榮找到當時大名鼎鼎的填詞前輩鄭國江爲他的電影《鼓手》填詞。按規矩,鄭老師一首歌的填詞費是3000元,可張國榮只出得起一半的錢,鄭老師也照單全收了。
在鄭老師的記憶裡,張國榮給他以自信、有抱負的陽光少年之印象,從《默默向上遊》、《我要逆風去》和《人生的鼓手》三首歌中也能感受到到對張國榮的彼時的印象,《默默向上遊》也被廣泛認爲是張國榮演藝生涯前期奮鬥歷程的心聲之曲。
多年後,令張國榮一炮而紅的成名作《風繼續吹》同樣出自鄭國江之手,鄭老師吹起的這股風,爲巨星崛起留下了無限的空間與強烈的火熱。
多年後的張國榮回憶彼時的那一段經歷時,口中還不禁哼起了電影的片尾曲:“我要逆風去,不管艱辛,唯願憑鼓聲將心振奮;我要逆風去,必須堅忍,明白人一生必經晦暗……年輕的歡笑,如熱愛澎湃,只盼望人生曲中妙韻……”
風華正茂,青春意氣,年少情懷,讓人忍不住微笑着泛淚。
從1977步入歌壇到1983年揚名樂壇,近8年時間,張國榮在歌唱事業上歷經風霜,在影視道路上飽受磨難。
幾年間,張國榮出演了多部電視劇和電影,但大都只在東南亞走紅,本土卻反響平淡,數年的努力打拼並沒有給張國榮帶來走紅的滋味,而是成爲他磨鍊演技的沉澱期。同一時間,張國榮也繼續在歌唱生涯中奮力掙扎,不斷錘鍊自己的歌唱技巧。
“連張國榮都要熬8年!”這份堅持也逐漸化爲勵志言語,激勵着年輕人常懷永不言棄的決心,默默爭上游,爲港人所津津樂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