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節

“哎!”石越將樞密院發來的文書丟到公案上,長嘆一聲,半晌無語。

這一天是熙寧十三年的冬至,宋人三大節之一。每年到了這一日,宋人無論貧富,都要更易新衣,祭祀祖先,彼此饋送禮物。所以,儘管從早上起就下起了大雪,但長安街頭,來來往往的車馬行人,卻依然是絡繹不絕。家長也任由小孩子們穿着新衣,在街坊間堆起雪人,呼喊追逐打鬧,決不制止。如若不是街上到處都是身着軍袍便服的禁軍將士,善忘的人們幾乎已經記不起戰爭還沒有結束。

但石越與他的僚佐們,卻無法享受這一切。

就在這一天,石越接到樞密院的通報:歸來州乞弟反!

“呂惠卿!呂惠卿!”石越幾乎是咬牙切齒地念着這個名字,此時廳中只有李丁文與侍劍在,他可以暫時放縱一下自己的情緒。

李丁文端起茶,送到嘴邊,旋即似想起什麼,又放下來,道:“我記得何畏之是歸來州人……”

石越擺擺手,苦笑道:“乞弟不值一提。”

“那?”李丁文不禁怔住了。

石越從厚厚一疊文書中檢出一份來,遞給李丁文。

李丁文接過來打開,原來是一份與樞府文書一道發來的邸報,他只略略掃過,臉色立時變了。

“這……”

“乞弟在京師以眥睚殺人,潛回歸來州,抗拒官兵追逋,進而叛逆,這根本不過是小事一樁。歸來州雖遠,朝廷要誅此小丑,亦不是甚難事。”石越顯然沒有將乞弟放在眼裡,事實上他早已淡忘了自己曾經見過乞弟此人,“但呂惠卿……呂惠卿……哎!這實是要逼人造反!此策若行,自此西南無寧日矣!”

在這邸報之上,有一份呂惠卿的奏摺全文。呂惠卿以歸來州乞弟叛亂之事,大做文章。認爲這件事情證明了石越之前的“懷柔”之策失敗,他要八路中文求朝廷發兵平叛,斬乞弟以正法紀,並且認爲宋廷不應當只滿足於石越建蕃學等懷柔的策略,而應當借乞弟之事立威,然後要將天下所有的羈縻州逐步變成普通的州縣,將不納稅不服役的蠻夷,變成編戶齊民。如此,宋廷可以變相的開疆闢土,增加土地、人民與稅收。

換句話說,這是宋朝版的改土歸流。

石越當然知道“改土歸流”的後果是什麼:一波又一波的叛亂,無止境的用兵,還有無意義的殺戮。

無論哪一樣,都是石越不希望看到的。在平定西夏之後,宋朝應當有至少十年的時間休養生息,鞏固、消化目前的成果。歷史上有多少帝國,都是在無止境的急速擴張中崩潰的,他可不願意宋朝重蹈覆轍。

帝國的疆域,也絕非越大越好。

南方遲早要鞏固,要改變,但是不必通過這種激進的手段。

雙方的代價都太大了。

軍事手段無法避免,但是必須慎重。寧可多用幾十年甚至是幾百年的時間,進行慢慢的影響。畢竟,他們對宋朝既無敵意亦無威脅。畢竟,那些人也是自己的同胞。

“呂惠卿無非是想爭寵固位而已。”李丁文並沒有石越的那些感慨,他一眼就看穿了事件的本質,當宰相的,比功勞不是比誰砍的首級多,而是看誰倡議推行的政策更成功,更能被皇帝賞識。征伐西夏,石越之功肯定大於呂惠卿,呂惠卿藉着機會,在西夏戰事將定之時,拿西南夷開刀,也不失爲固位爭寵之良策。“眼見平定西夏這種不世奇功落到公子手上,不知道有多少人眼紅嫉妒。他們見着公子屢戰屢勝,便以爲西夏尚且如此,西南之蠻夷豈足平哉?朝廷與西南蠻夷不是沒打過仗,章惇收峒蠻、熊本平瀘夷,薛奕在海外,何嘗不是徵收貢物賦稅?呂惠卿亦不是不知道這會招致叛亂,他乃是有恃無恐!若果真能將那些蠻夷變成編戶齊民,這功勞亦不在公子之下。”

“這怎可一概而論?!”石越憤然道,“這根本是個泥潭!”

“皇上未必會這麼想。以我大宋之兵勢,而今又有幾人會將西南蠻夷放在眼裡?”李丁文語帶譏刺,“何況薛奕在海外一帆風順,憑什麼到了國中就會有波折?更何況,呂相公此策一定,未曉得讓多少人看到了建功立業的機會?”

“但如今西夏未破,豈可兩面用兵?”

“公子但謂‘西夏未破’,不曉得他人看來,卻是‘西夏大定’。況且這是乞弟先叛亂,非是他們逼起叛亂。”

石越雖然知道李丁文說的都是此時的人心,但卻依然無法釋懷。他默然良久,方沉聲道:“無論如何,我定會上疏反對。國庫本來就並不寬裕,西南用兵,卻是個無底洞。”

“我料斷不會有用。”李丁文毫不留情地潑着冷水,“當此之時,人人能看到的,不過是西南易定耳。況且公子若上疏,惟有更遭人嫉恨,難道天下之功,只許公子立得,不許旁人立麼?”

“司馬君實……”

李丁文苦笑着,將邸報遞給石越,“公子看看邸報下面那一段……”

石越接過來讀時,便覺腦袋嗡地響了一下。“司馬君實告病?!”

“千頭萬緒,多半是被累倒的。”李丁文搖頭道:“司馬君實告病,文彥博孤掌難鳴。他將這些發給公子,自然有他的用意。但文彥博老矣,且畢竟是樞密使,豈能干預尚書省之事?而其餘的朝中大臣,能看到呂惠卿之策會激致叛亂的不少,能看到西南叛亂不易平定的,如今卻是少之又少。而今雖然連平乞弟之軍都尚未出然,但大宋的一隻腳,卻是已經踩進這泥潭中了!”

“且盡人事,聽天命吧。”石越捏着那張邸報,指甲幾乎將紙背掐透。他自然會上疏,但是他也明白,他遠在陝西,想要改變一個由宰相力主推行的政策,其希望微乎其微。

“朝廷對乞弟用兵,可能亦會等到春季……”李丁文沉吟道。

石越不由得眼睛一亮,彷彿看到了一線希望。若能早定西夏之事,在朝廷明頒詔令之前回汴京……但他隨即便無奈地搖了搖頭,西夏又豈是“早定”兩個字可以輕易解決的?

“且看耶寅回報罷。”

興慶府。某處。

耶寅低着頭,跪在暗紅的地毯上。十步以外,秉常坐在一張鋪着虎皮的大椅子上,打量着這個從宋朝歸來的年輕人,葉悖麻的兒子。

在一個多月前,秉常設法繞開樑太后,向石越派去了密使,希望能夠了解石越的底線,看看是否能夠與宋朝達成和議。戰爭絕無勝利的希望,這一點秉常已經瞭解得清清楚楚,但是,無論如何,他也要盡最後的努力。

一個多月以後,密使回來了,還帶回來一個人。

這個跪在自己面前的人,就是葉悖麻的兒子,也是石越的“幕僚”。據說,這個耶寅是主動求見石越,要求隨密使回來面見自己的。出乎秉常意料的是,耶寅一見到自己,竟然是以臣禮參拜。

“你便是耶寅?”

“臣。”

“令尊是葉悖麻?”

“正是先父。”

簡短的對答之後,秉常沉默了一會。

“葉將軍殉國,是國家失一棟樑。”秉常感慨地說道,所謂“國難思良將”,秉常的確很困擾於人材的凋零。“你是在西平府城破之時被俘,而後入石越幕府的?”

“陛下明鑑,臣苟且偷生,不過負國恨家仇,欲有所爲也。”耶寅咬牙道。

“我聽聞石越爲人精細多智,你又如何入得他幕府?”秉常狐疑地問道。

“行大事者,欲招攬人材,不宜過於挑剔。石越入西平府後,網羅吾國爲梁氏所抑、素不得志之文武計數十人,或薦之爲官,或舉之爲將。無非是收攬人心,網羅豪傑之意。其蓄臣,不過是備非常之用,非引爲腹心者。臣亦算不得入其幕府,不過暫隨其府中,以備諮詢而已。”

秉常再度默然。石越的舉措,他也有所風聞。據說石越在宋軍佔據的西夏各地都張掛了求賢令,無論是文是武,只須有一技之長,或德行可取,無論自薦或是他薦,皆得舉之爲官。許多在過往西夏統治時不得志的人,紛紛投效宋朝,成爲幫助宋朝統治地方的得力助手。對比起自己身邊的人材缺乏,秉常自然是感觸良多。

“既是如此,你回興慶府何事?欲遊說我麼?”秉常的話裡充滿了苦澀。

“臣不敢!”耶寅連連頓首,泣道:“臣生爲夏臣,死爲夏鬼。豈肯爲東朝臣?!”

秉常看着耶寅,他不知道是該相信他,還是該懷疑他。

也許自己應該效法石越,能夠容忍、接納即使是別有用心的人,才能夠真正的網羅人材。

“任何君主,身邊都不會只有而賢臣而無奸臣,亦不會只有奸臣而無賢臣。君之賢明與否,不過是看他是否能夠分辨臣之奸賢。但比此事更重要的,卻是凡爲君主者,須懂得不要從臣子之動機來判斷是非,而要從事情之本身來判斷是非……”秉常忽然想起這麼一段話。這是他在讀《戰國策》之時,李清曾經對他說過的話。戰國之時,縱橫之士朝秦八路中文暮楚,難道是那些君主們不知道他們的行爲麼?爲何明知縱橫之士絕非忠臣,但是那些君主還會採納他們的意見,被其遊說呢?當他向李清發問時,李清如此回答他。

動機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事情本身。

況且,他也不用在乎耶寅是不是間諜,即使多上耶寅一個間諜,局勢也不可能變得更壞。石越實在沒有必要多此一舉。或者,石越之所以縱耶寅西歸,原因也不過是如此,若他能起點作用固然好,即便起不了作用,跑掉一個耶寅,也無關大局。

“難得你有此忠心。”秉常溫言贊慰着。“可惜的是,你回來得晚了一點。”

“陛下何出此言?!”

秉常低聲嘆道:“而今大夏國不過是苟延殘喘,實是朝不保夕。”

“陛下非亡國之君,則大夏無亡國之理!”耶寅激動地說道,“臣之偷生,正爲此事!”

秉常幾乎騰地從椅子上站起身來,他好容易控制自己的情緒,緩緩坐回椅子,問道:“莫非石越許和?!”

耶寅卻並沒有正面回答秉常,只是緩緩說道:“西平府城破之時,臣之兄耶亥亦爲宋軍所擒。臣能來見陛下,是向石越許諾以臣兄爲質,前來遊說陛下,藉機挑起大夏內亂。若臣一去不返,則包括臣兄在內,凡臣家在東朝者,皆當斬之於西市。”

秉常腮上的肌肉微微抽動了一下,繃了繃嘴脣。

“臣不敢欺君,然臣亦不曾誑石越。”耶寅擡頭凝視着秉常,沉聲道:“臣爲陛下所定之策,不過是‘盡誅梁氏,舉族西遷’八個字!”

室內陷入短暫的沉默當中。

耶寅從懷中小心地掏出一張發黃的紙來,雙手捧着。侍立在秉常身邊一個心腹的侍衛連忙上前來,接過去遞給秉常。

這是一張《汴京新聞》,發黃的紙上,印着一副略顯粗陋的地圖,東自高麗,遠至泰西。

秉常疑惑地望着耶寅。

“陛下,自大夏國以西,還有寬廣無垠的土地。”耶寅的聲音低沉,眼睛發亮,整個人都沉浸在對西方那廣闊大陸的遐想當中,“東朝太強大了,絕非昔日之東朝可比。而今大夏國形勢已失,若繼續抱殘守缺,與東朝針鋒相對,決不會有任何出路可言。臣冒死直言,我大夏之未來,便在那賀蘭山的西方!陛下若欲中興大夏,除此之外,再無他途!”

“祖宗陵寢,一朝棄之……”秉常早已沒了與宋朝爭雄的心思,但是卻依然忍不住猶疑。

“陛下,只要大夏不亡國,東朝就不會侵犯祖宗之陵寢。若大夏亡國,則祖宗不得血食矣!”耶寅說的是鐵一般的真理。

秉常的確有點動心。西遷之議,在西夏小朝廷內,也是沸沸揚揚爭論過一段時間。但是故土難離,果真要推行起來,卻是阻力重重。連樑太后對此也無能爲力。

“臣在陝西時,曾數度試探石越,臣以爲宋朝之意,亦並非是欲亡我而甘心。東朝之野心,其實是在賀蘭山、西涼府以東。陛下請看地圖——石越將西涼府至沙州,稱爲‘河西走廊’。河西走廊以北是大漠,以南則是黃頭回紇與吐蕃。今吐蕃依附東朝而攻我,其所欲得者,便是河西走廊之地。若其得償所願,則黃頭回紇遲早爲其兼併。如此,則吐蕃可復唐時之強盛。此亦非宋朝所願見也。然宋蕃有盟,吐蕃有功無罪,東朝不願背盟,招致邊患,便不敢自取河西走廊,引發吐蕃怨恨。對於東朝而言,倒莫若由我大夏佔據河西走廊,如此我大夏、青唐吐蕃、黃頭回紇、西州回鶻,相互牽制,皆不足爲東朝之患。而東朝據賀蘭山之險以守,扼西涼府控河西走廊之入口,佔盡形勝,正是進則可攻,退則可守。此乃是石越老謀深算之策。”

“故大夏若西遷,宋軍一則困於補給,二則限於地勢,三則不欲青唐強大,必不至於窮追不捨。陛下西遷之後,當效勾踐之行,卑辭厚詞,臣於宋朝;薄賦儉,致生育,訓戰士,以培元氣;鼓勵通商,以富國庫。十年之後,東顧無憂,而國力初復,則可南向兼併黃頭回紇,西向謀取高昌。自景宗皇帝大破甘州回鶻以來,黃頭回紇與西州回鶻皆弱,以陛下之明,臥薪嚐膽,不一二十年之內,兩國皆爲吾有。爾後揮兵而西,擊于闐、東西黑汗,則大夏中興,當更盛祖宗之時。”

耶寅慷慨而談,指點江山,秉常聽到他勾勒的美景,亦不禁怦然心動。

無論是黃頭回紇也好,還是西州回鶻也好,原本都不過是西夏人的手下敗將。若不是西夏將經營的重點放在東邊,這兩個國家早就被兼併。

“當年秦國欲東向爭霸,受阻於晉,而西並羌胡,遂稱強大。待三家分晉,中原可乘,再揮兵東向,則所向無敵。秦人能做成的事,我大夏亦能做成!”耶寅趁熱打鐵,繼續說以利害,“若是猶豫不決,困守興慶,待雪化冰消,宋軍再至,陛下何以當之?陛下甘當做東朝的違命侯麼?!”

“然……然則國中之事,實操於太后、樑乙逋、嵬名榮之手……且貴人多不欲西遷……”秉常終於說出了大實話。他心中又何曾反對過西遷,不待耶寅遊說,秉常早就明白,只要西遷,他就有希望重新掌握權力!但是他卻一直被另一個死結困擾着——他若不能掌握權力,便不可能西遷!

“貴人不欲西遷,是欲爲守財奴耳。彼輩目中但有家財,何曾有朝廷君王?此不必慮。”耶寅斷然道,“至於權奸之臣,臣當爲陛下謀之。不除梁氏,西遷之議,終不過是鏡花水月!”

秉常聽到這話,心中頓時激盪起來。西遷也好,固守也好,怎麼樣也好,對於秉常而言,還都在其次。畢竟他若不重新掌握大權,說什麼也是白搭。重新掌握權力,纔是秉常夢寐以求的,也是一切的基礎,爲了這個,他不惜付出任何代價。

“爾若能助朕剷除權奸,朕當以爾爲國相。”毫不猶豫的,秉常便鄭重地許下了諾言。

“祿位非臣所求。但梁氏專權,忠臣義士無不切齒,君父之仇,不得不報。”

“君家真是滿門忠義。”

耶寅頓首道:“主憂臣辱,主辱臣死。這不過是爲人臣子的本份。然陛下欲除權奸,非得內外相濟不可。”

“內外相濟?何謂‘內’?何謂‘外’?”

“內是禹藏花麻,外則是石越!”

“石越?”秉常不禁愕然,禹藏花麻倒也罷了,石越如何會助自己?

“陛下若能割賀蘭、西涼以東予宋朝,臣便能說得石越相助。”

秉常苦笑道:“我縱是不捨得割讓,難道便守得住麼?若果真能除權奸,我無所惜者。然恐石越未易說也。”

“石越實無亡我之心,不過不欲授人以柄。彼既欲我牽制青唐,又可輕易得數千裡之地,順水人情,豈有拒絕之理?”

一個月後。

陝西安撫司,燕歌亭。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後。少婦城南欲斷腸,徵人薊北空回首。邊庭飄飄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殺氣三時作陣雲,寒聲一夜傳刁斗。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勳。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一個白袍男子站在亭中,低聲吟哦着唐人的這首《燕歌行》。他面容削瘦,臉色蒼白,彷彿是大病初癒,而眉宇之間,又似有無盡的滄桑。

“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高適這首《燕歌行》,真是寫盡了征戍之事!”一個爽朗的聲音從亭外傳來,白袍男子連忙轉身望去,卻是石越領着李丁文、司馬夢求,向這邊走來。說話之人,正是陝西路安撫使、端明殿學士石越。他連忙趨前數步,拜道:“下官宣節副尉文煥,拜見石帥、司馬大人。”

“翊麾不必多禮。”石越快走兩步,親手扶起文煥。

“翊麾?”文煥愕然望着石越。

司馬夢求在旁含笑道:“正要恭喜文君,兵部已除君翊麾校尉。”

文煥聞言,撲通一聲,重又拜倒在地,雙眼噙淚,“石帥再造之恩,下官沒齒難忘。”他九死一生,撿回一條性命,好不容易纔康復,其間翻檢報紙,過往之事,早已知道得清楚。對於生死祿位,他早已看淡,由宣節副尉升至翊麾校尉,他也並不如何看重——須知這和他在西夏的地位比起來,簡直是不值一道。但是這次晉升,卻代表着宋朝對他的承認。此時此刻,縱是死了,文煥也覺可以瞑目。

石越再次扶起文煥,溫聲道:“不負國家者,國家必不負之。翊麾於國有功,這是理所應得的。不過,而今西夏未定,此事暫時不宜聲張,翊麾還要忍耐一段時間。”

“朝廷知道下官非叛臣,於願已足,豈敢復希翼其他?”文煥並不天真,他自然知道自己的身份一旦公開,實等於送梁氏一道大禮,陷秉常於困境,並且影響到宋朝伐夏的正當性。宋朝無論如何,是不會在此時公佈他的身份的。

“遲早有一日,會給翊麾公正的評價的。”石越淡淡地說道,卻是許下鄭重的諾言。

司馬夢求又道:“文相公親自署君爲職方館主事兼廣州房知事,此間事畢,文君即可赴廣州,日後與薛奕共事。過得三四年,便可重返汴京。”

文煥默然一會,又謝過司馬夢求。職方館絕非他所願意供職的機構,但是文煥也知道,這種處置,已經是煞費苦心。他並非沒有怨言,但他的經歷,已經讓他懂得不應當要求太多的東西。

“與薛奕一道,翊麾定能看到另一個天地。”石越說了一句文煥此時無法理解的話。對文煥的這個安排,其實是石越主動與文彥博商議的結果,廣州房實際是宋朝的海外情報機關,他相信文煥在那裡,可以找到新的生命。

李丁文冷眼看着這一切。他注意到文煥從始自終,所感激的人,只有石越,卻一次也沒有提到過皇帝。他嘴角不禁露出一絲似笑非笑的神色。

石越說完之後,便喚衆人在亭中坐了。侍劍遠遠看見,連忙親自端着茶點送上來,然後便退了下去,守在園門口。

“此次請翊麾來,還有一件事情,想要請教翊麾。”石越坐下之後,便開門見山。以他的身份,自然也沒什麼必要與文煥委婉。

“有關西夏之事,下官但有所知,自當知無不言。”文煥連忙起身,恭身回道。他心裡當然清楚,若僅僅是宣佈自己的晉升與任命,根本不可能勞動堂堂的三品重臣。而看這個架勢,石越所問的,必是極爲機密之事,而他能知道的,毫無疑問只能是西夏的事情。

石越點點頭,道:“翊麾可知耶寅其人?”

“可是葉悖麻之次子?”文煥對耶寅並不算陌生。

“正是。”

文煥笑道:“此君志大才疏,然素懷忠義,頗忠於夏主。”

“哦?”石越與李丁文、司馬夢求相顧一笑,又問道:“翊麾以爲他會降宋麼?”

“耶寅之不能除宋,正若下官之不能降夏。”

“原來如此。”石越微微一笑,道:“那倘若以其輔佐夏主,西夏足以爲大宋之患麼?”

文煥不覺愕然,不知道石越爲何會問這樣的問題,但他還是認真的思忖了一會,鄭重的回答道:“若是耶寅相夏,縱不親宋,亦不至爲患中國。下官在西夏時,曾聽說他仰慕華夏,看不起蕃人,連西夏文字都很厭惡,幾乎恨不能生於華夏。況且他才具有限,縱有心,只怕亦無力。”

石越沉吟了一會,忽然便不再問耶寅之事,轉而問道:“夏主待禹藏花麻如何?”

“雖是恩寵有加,但心中亦不免嫌其是蕃人,終不能倚爲腹心。”

石越又接連問了文煥數十個問題,無不是有關於秉常與他的臣子的關係的,而且常常追根究底,連秉常與臣子之間的一些瑣事細節,都不放過。直到見着文煥已明顯疲憊不堪,才點湯送客。

待到送走文煥之後,石越望着李丁文與司馬夢求,笑着問道:“如何?”

“耶寅雖然如約歸來,其回報卻是不盡不實,頗多隱諱。誠如文煥所言,他終是在替秉常謀劃。”司馬夢求微笑道:“不過他膽子倒是不小。”

李丁文撇撇嘴,不以爲然,“不過是狗急跳牆而已。”

石越笑道:“他如今分明已是秉常的使者,竟欲遊說於我。”

“學士果真決定放秉常過賀蘭山麼?學生總擔心會遺虎成患。”司馬夢求望着石越,神情間有一絲猶豫。他所擔心的,還不止於此。身爲職方館知事,他自然明白,果真要故意縱秉常過賀蘭的話,宋廷是絕不可能允許的。雖然他相信此事石越一定會做得漂亮,不至留下把柄,但是若有萬一,卻是了不得的大事。且世間無不透風的牆,稍有不慎,就會流言四起。

石越緘口不言,李丁文幽幽地望了司馬夢求一眼,道:“世上的事,總不能只享其利而不受其弊的。亡夏非難事,只須將計就將便可。但此事於我又有何益處?西夏若亡,青唐獨大。而今董氈雖然臣服,但蠻夷素不可信,今朝服,明日反,殊不可恃。且青唐佔據地利,朝廷亦無力伐滅之。縱能亡其國,耗費國帑,犧牲戰士,擾動天下,所得者,不過是一無用之地,守亦不能,棄之可惜。一旦撤兵,不十年間,又有一青唐佔據其間,襲擾邊境,國家真永無寧日。馭青唐之策,不可使之大,大則難制;不可恃武力而欺凌之,欺凌則易反……”

李丁文鞭辟入裡地分析着,他所說的,亦是石越所考慮的。青唐吐蕃的根據地,在拉薩、青海,以宋軍目前的實力,休說根本無法在那種地區作戰。縱然宋廷不惜血本,發動戰爭,又有什麼用?受制於當時的條件,那裡根本不是宋朝能駐兵久守的地區。若不能有效控制,不過是滅一青唐,又生一青唐。還不如儘可能的維持一個安定的局面。畢竟,現在的青唐,是一個親宋的青唐。石越與李丁文屢次商議,都認爲宋朝的上策,是一方面保持一種蓄而不發的態勢,以強大的軍力國力,讓青唐知道與宋軍武力對抗,絕不是一個好主意;另一方面,則小心的安撫拉攏青唐,維持宋蕃同盟,在其內部培植、扶持親宋的力量,通過雙邊的貿易與交流來影響他們。

但是要使策略成爲可行,宋朝首先就必須防止青唐過度擴張。如果青唐吐蕃的實力不受抑制的增長,那麼他們的野心也會越來越大,對於宋朝來說,那會是一個比西夏更可怕的敵人。在青藏高原上打仗還是在陝甘寧打仗,若二者必選其一,任何有理智的人都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後者。

而且,還有一個永恆的真理:想要較長久的維持雙方同盟,最有效的方法莫過於讓雙方有着共同的或明或暗的敵人存在。

一個被宋朝打怕了的西夏,一個實力受到削弱的西夏,一個被限制在河西走廊的西夏,既不會對宋朝構成太大的威脅,又必然會與青唐吐蕃有着激烈的利益衝突,這顯然是一個理想的選擇。

“……河西走廊在宋,則青唐爲宋之敵仇;在夏,則青唐爲宋之藩盟。盡取河西走廊易,而守之則難。兵少不可守,兵多則困於轉運……”

宋朝的國力還沒有達到一個爲所欲爲的程度。

一口氣吃個胖子,有時候也會噎死自己。

當然,最重要的是,被趕到河西走廊的西夏,必須是一個不會盲目地仇視宋朝的西夏。一定程度的仇視是不可避免的,當年大月氏也曾經仇恨匈奴。但是隻要這種仇恨不發展到盲目的程度,那麼歷史的仇恨,絕對比不上現實的利益。

另一件同樣重要的事情,是被趕到河西走廊的西夏,其領導者不能夠是不世出的英才。

沒有人敢保證西遷後的西夏不會鹹魚翻身,實際上石越隱隱感覺到這種可能性非常大。歷史上亞歐大陸東部民族競爭中的失敗者,西遷之後翻身的比比皆是。石越對此印象太深刻的。在另一個時空的歷史上,被金滅掉的遼西遷後,便曾在中亞地區稱王稱霸,橫行一時。以時間而言,與此時相差不到一個世紀。

對此種可能,石越並不介意,相反倒有點期待。西域的重新洗牌,會多麼深刻地改變世界運行的軌道?被歷史學家們稱爲“中亞交通島”的地區,向來是亞歐大陸最敏感的地區啊!

石越甚至不敢肯定決定背後,有多大程度是受到自己心中的這種期待的影響!

誰想要直接而深刻地改變世界,就請在中亞交通島推倒一張多米諾骨牌。

西夏就是第一張牌!

這種感覺非常好。

當然,石越並非是一個會把自己的理智全部交給這種浪漫情緒支配的人。通過與文煥的問答,以及之前職方館收集到的情報,他認爲養虎成患的可能性並不大。

西夏有很大可能重新變成一隻老虎。

但這隻老虎成爲大宋之患的可能性卻並不高。

更何況,今日之大宋,已經不會害怕任何老虎。

只要保證西夏人西遷後不變成瘋狗就行。

除此以外,石越也還有現實方面的考慮:他需要儘早結束西夏的戰爭,早日回到汴京。在那裡,還有呂相公的“改土歸流”……

這也是一個機會。

那邊廂,李丁文已漸漸將司馬夢求說服。

“天下知道此事的人,惟公子、純父與我三人。”李丁文笑道,“不會有任何密約!公子亦不會同意放任秉常西遷。耶寅欲我軍在靈州佈疑陣,擺出強渡黃河的陣勢,分散梁氏兵力;欲我軍佯攻青銅峽,而後禹藏花麻以兵敗爲名,退入興慶府,趁亂兵變。我軍也會渡黃河,也會攻青銅峽,但都不是佯攻,而是大舉進兵!”

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就算石越答應配合耶寅,這種事情,種諤又豈是石越節制得住的?至於密約,難道宋朝真的稀罕秉常的承諾?

“我們所做的,只是縱歸耶寅兄弟與三百俘虜,讓他們去興慶府火併,將來耶寅也有點資本與禹藏花麻唱對臺戲。此外,興慶府之殘敵,不過跳樑小醜,大舉進兵的日期,似乎亦無必要保密了。”

的確很乾淨。司馬夢求不由得在心裡點點頭,將來就算有人得到風聲想追究此事,最多也就是石越識人不明,被耶寅所欺。而只要興慶府果然發動了兵變,那麼石越更是有功無過。讓秉常跑掉,那是前線將領無能。至於耶寅又投效了夏主,那不過是蠻夷“反覆無常”罷了。

“秉常與耶寅能做到哪種程度,全看他們的造化。”石越淡淡地說道:“我不會掣肘前線將領,若這些西夏人沒有本事,皇上在汴京,已經替秉常造好府第了。”

“那麼學生要做些什麼?”司馬夢求此時才發現,其實所有的事情,石越與李丁文早已謀劃妥當了。但石越花這麼多心思與他解釋此時,讓他參預機密,除了絕對的信任之外,肯定也還有需要他做事的地方。

“與耶寅一起回去的俘虜當中,事先要安插一些人。如若秉常真能活着走出賀蘭山,純父須早做準備,到時候免不得要安排一些‘忠臣義士八路中文去投奔他;那些素來敵視大宋不可救藥者,該剷除的也要剷除。”石越端起茶來,輕輕抿了一口,輕描淡寫地說道:“總之,賀蘭山那邊發生的事情,大宋該知道的都要知道;那些文臣武將當中,要有些仰慕喜愛大宋的人物;要盡力讓秉常把目光投西方,而不是回過頭來看賀蘭山。”

大宋對西域真的沒有野心麼?司馬夢求認真地聽着石越的話,冷不丁的忽然冒出來這麼一個念頭。“這不是驅虎吞狼之計麼?”

李丁文眯着眼睛,懶洋洋地調侃道:“純父不曾作文章麼?不知早先多留些伏筆,後面方有文章可做麼?”

司馬夢求不覺莞爾,他忽又想起一事,忍不住向石越問道:“學士既早有決斷,爲何竟不用文煥?文煥之才智,十倍於耶寅,既得夏主信任,又忠於大宋……”

李丁文不待他說完,便擊掌道:“我亦是如此說。”

石越搖了搖頭,道:“耶寅回報之前,我便與文相公商議過了,我亦不能未卜先知,豈能先行料到?若西夏人抵死不肯西遷,我還在爲如何制衡青唐而發愁呢。”司馬夢求與李丁文都忍不住笑起來,石越笑道:“世事確是變化難料。若是西夏西遷之後,反而不斷擾邊爲患,倒不如先行斬草除根的好。非止領軍諸將,我亦曾想要將西夏人一網打盡,不欲其西度賀蘭。便是現在,我肯容得他們西遷,但誰又敢肯定,西夏人不會因懷戀故土而重燃烽火呢?不過耶寅的出現,讓我看到了至少西夏人還不全是榆木腦袋,還懂得將眼睛向西看,並且他還教會了秉常向西看,我也因此看到了另一條路,總算可以兩害相權取其輕。若全是嵬名榮之輩,我料他們縱是退過賀蘭山,亦不過是欲待機重來。此輩的雙眼,這一世是註定只會向東看了。我又豈能容得他們從容西遷?不過,縱是現在,我雖然肯容他們西遷,李憲、種諤、折克行輩卻未必容得。秉常能不能跑掉,還要看他的造化。”

這些話,全是真話,但卻又都不是真話。耶寅的確是個引子,或者說機緣,但絕不是決定性的因素。而文煥,石越不讓他再赴西夏,也絕不是因爲他事先已經與文彥博商議妥當了。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

不過石越既不想炫耀自己的深謀遠慮,也不想表露自己軟弱的一面。

第32章 雪壓飛狐城第16節第27節 續完第十六章第十三節第四章第1節 上第15章 天機雲錦用在我第六節第3節 終南捷徑上(03)15 汴京杭州2第2節 上第十七節第六章第三章第27章 臣憂顧不在邊陲第14章 兩河百郡宋山川(三)第8節 上第9章 國須柱石扶丕構第23章 熊羆百萬臨危堞第8節 離間計(下)第10章 下第13節 婚姻大事(上)第3章 誰持白羽靜風塵(三)第4節 上第32章 雪壓飛狐城第9節 下第三章第1章 下第13節 婚姻大事(中)第25章 河潼形勝寧終棄第17章 安漢當年一觸龍(七)第34章 誰其當罪誰其賢第十章第27章 臣憂顧不在邊陲第32章 雪壓飛狐城第31章 與昔一何殊勇怯第9章 國須柱石扶丕構(二)第34章 誰其當罪誰其賢第14節 匪斧不克(上)第16節 十字(一)第一章第9章 國須柱石扶丕構(二)第28章 聖主如天萬物春第10節第3節 終南捷徑中(03)十字修改版緣起代序第17章 安漢當年一觸龍第11節 天下才俊(中)第五章第三章第14章 兩河百郡宋山川(一)第七章第6節 白水潭之獄上(02)第七章第22章 君王有意誅驕虜第29章 誰知快意舉世無第6章 面如田字非吾相(三)第六章第7章 江上潮來浪薄天(三)第14章 兩河百郡宋山川(三)第10章 當年師友盡豪英(一)第12章 三朝元老心方壯第七章第34章 誰其當罪誰其賢第5章 下第33章 山河百戰變陵谷·十字後記第二十四節第25章 河潼形勝寧終棄第9章 國須柱石扶丕構(三)第16節 十字(三)第13章 一夜大雪風喧豗(二)第9章 國須柱石扶丕構第30章 自古和親誚儒者第10節 呂氏復出上(01)第9章 國須柱石扶丕構(三)第4節 集英殿風波下(2)第4節 上第9章 國須柱石扶丕構第14章 兩河百郡宋山川(一)第二節第17章 安漢當年一觸龍第三章第34章 誰其當罪誰其賢第6節 下第九章第15章 天機雲錦用在我第六章第6節 白水潭之獄下(01)第27章 臣憂顧不在邊陲第1章 一聞戰鼓意氣生第二十九節第30章 自古和親誚儒者第13章 一夜大雪風喧豗(二)第11章 錯料一帆超十程第二 卷尾聲第12節 再度交鋒(下)第六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