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隨筆)
感覺是人的基本能力之一,人在生活中,就是不斷在感覺,繼而感知。深入探討一下感覺,很有趣,也很有益處。
一
人都有眼、鼻、耳、口、舌,稱爲五官,五官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用來感覺。耳朵用來感覺聲音,鼻子用來感覺氣味,眼睛用來感覺形狀和色彩,口、舌用來感覺滋味。五官之外還有皮膚,用來感覺溫度、溼度、軟硬和疼痛。
五官和皮膚的感覺是天生的、本能的,基礎的,是初級的感覺,帶給人最初的印象和反映:“這花真好看。”“這歌真好聽。”“這菜味道好極了!”等等。
由最初的感覺和印象,人又進入感覺的中級階段:感知。比如由“這歌真好聽”感知到這類旋律的歌曲會好聽,這個歌手唱的歌會好聽。再經過思索,感覺的素材被加工成高級品,進入高級階段,即理性和智慧的階段,比如爲什麼這類歌曲會好聽,怎樣才能使歌曲更好聽,這個歌手爲什麼唱歌會好聽,怎樣向他學習等。
人的感覺大體經歷這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又相互作用,智慧高感覺會更聰敏,感覺聰敏又會利於發現,繼而提高理性和智慧。伯樂才識千里馬呀。李白看到崔灝的題黃鶴樓詩便不敢再題了,他的這種感覺就來源自他的高超詩才。
二
最初的感覺是天生的,但程度卻有差異。莫扎特和傅聰的樂感就高出常人許多,所以被稱爲“音樂神童。”曹植、王勃幼時的文學感覺也比常人高許多,往往語出驚人。天才確實有,得承認這一點。
但天才也需要發現,需要培養。傅雷發現了兒子傅聰的音樂天賦後,就着力培養,請名師指點,又天天督促練琴,如不到點停止,就在樓上用手杖敲地板促其繼續。傅聰也很刻苦,離開父親後每天都堅持練琴十小時以上,終成世界級鋼琴大師。
現在的父母都望子成龍,那你就注意發現孩子的天賦吧,再順着孩子的天賦去着力培養,希望或許就在招手了呢。
沒有天賦,也可成才,但困難些,成功率低些。文學史上有“苦吟派”,天賦不高,但寫作刻苦,也有成爲較有名詩人的,但多數成就不高,文學藝術是需要靈感的。
有了天賦,恃才自傲,不刻苦進取,也可能水流荒沙終無聲。這樣的例子也不少,王安石所寫《傷仲永》就是一例。先天和後天得兩結合呀。
三
感覺與時間有關。不同時間感覺也會不同。
印象派畫家發現不同時間光的強度不同,景物給人的印象也不同,特別關注自然光照下景物的瞬間變化,創立了美術史上影響極大的印象派繪畫。
攝影更是瞬間感覺的藝術。抓住最能感動你、震撼你的瞬間情景,是一幅攝影作品成功的關鍵。
談戀愛也要選擇時間。在悠閒的時刻,在溫馨的夜晚,浪漫因子會比較多,談起戀愛更有滋有味。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感慨時事艱難時覺得花也在流淚;離恨別愁梗在心頭時,感覺鳥也在傷心。
有句俗語:“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意思是少年血氣方剛,看水滸更易衝動;老人閱歷豐富,看三國更易奸滑。這種觀點對錯且不論,但表明了不同年齡段對事物的感覺也會不同。隨着時間的流逝,人們的感覺也會發生變化。
四
感覺與環境關係也很密切。內心淒涼的人會悲秋,望落葉而傷心。失戀的人會傷春,見成雙蝴蝶而流淚。
花前月下會分泌出更多甜情蜜意。內向孤僻之人在激烈的足球賽場也會熱血沸騰,雀躍歡呼。
文學、藝術家喜歡到風景秀麗地採風,因爲這些地方容易出靈感,地靈人傑呀。“二泉映月”,“江河水”,聽聽這兩首中國最著名二胡曲的名字,就知道藝術同環境的關係多麼密切了。
商人選擇高雅場所談生意,情感容易融洽,交易也易成功。
家鄉總給人倚靠、溫暖的感覺。所以“出門千日好,不如早還家”;所以狐死首丘,落葉歸根;所以家鄉的主場是球賽獲勝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
戀愛時的感覺奇妙。你可能帥呆了,也可能酷斃了,但她或他就是對你沒感覺,不來電。電路不通,再好的硬件也發揮不出功能。
通電、雷擊的感覺讓人攝魂奪魄,刻骨銘心、生死相依。有了這種感覺,纔會是真正愛一場。
爲了錢財而愛,爲了地位而愛,可能會獲得高檔物質生活,但不會有哪種通電的感覺,得不到真正的愛。不少貴婦找人偷情,就是這個緣故。
那麼怎麼才能使對象來電,讓自己雷人呢?還真不好說。所以民間說要靠月下佬牽線搭橋。
不過有一點是肯定的,要使對方來電,你就要有足夠的電量。
世界上有兩種事物最需要良好的感覺,一是文體,一是戀愛。沒有感覺肯定不會成爲一流運動員、藝術家;沒有感覺,拴到一起也永遠不會有愛情。
五
地位的變化也會使一些人感覺發生變化。
宋代張浚同趙普談論人才,並極力推崇秦檜。此時趙普爲一般官吏,頭腦比較清醒,說:“此人得志,吾輩無所措足矣!”但當趙普當上宰相之後,阿諛奉承之聲不絕於耳,尤以秦檜爲最。趙普薰薰然感覺發生變化,對秦檜由反感而好感,提拔他升上高位。秦檜得勢後陷害忠良,最後連趙普也被他迫害致死。
贏政統一中國前很能禮賢下士,重用客卿,吸納良言。六國亡滅,天下一統,贏政成爲千古一帝,於是剛愎自用起來,只願聽恭維之語,聽不進勸諷之詞。原來的朝會是羣言堂,現在成了一言堂。一意孤行,違逆民意,秦朝的短命也就是必然了。杜牧在《阿房宮賦》中沉痛地說:“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可惜秦亡後兩千年,這種復哀不斷被重複。
六
初感是認識的初級階段,有時並不可靠,會被假象所矇蔽、欺騙。水中花,鏡中月,海市蜃樓都會混淆視聽,使人陷入類似猴子撈月的笑話中。
初感往往是片面的,只感覺到事物的一個點或一個側面,並不全面,因而也會發生類似盲人摸象的現象。
有人會利用感覺的這種現象解決困難,比如曹操讓口乾舌燥的士兵望梅止渴,諸葛亮無兵卻大開城門唱空城計,粗心的張飛都會讓士兵騎馬拖着樹枝奔跑,揚起灰塵造成人馬衆多的假象。還有減竈、增竈、插旗、點燈火、放鞭炮等等利用假象迷惑敵人的方法。
感覺的這種現象也會被居心叵測的人利用。小夥子腿瘸鼻塌卻想找漂亮姑娘做妻子,怎麼辦?騎上高頭大馬,手持鮮花擋上鼻子,做走馬觀花狀。姑娘若只害羞地看上一眼,就難免上當。小人會使出渾身解數阿諛逢迎,取得當權者好感,可得志後便猖狂,比如秦檜、比如趙高。
要解決感覺的片面性得從時間、空間兩方面入手。時間考察一是要長久些,如白居易所說:“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需待七年期。”再就是在關鍵時刻考查,如歌中所唱:“艱難時刻顯身手,風霜雪雨搏激流。”空間考查一是要全面,二是要在特殊環境中考驗,所謂“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
七
感覺可以對客觀,也可以對主觀。有的人自我感覺良好。有權、有錢、有天賦都可以使人自我感覺良好。不可以麼?當然可以。但自我感覺過於好就可能出現問題。比如項羽,年輕時看到秦始皇的豪華車隊,就說“彼可取而代之!”當上楚霸王后更是常有“力拔山、氣蓋世”的感覺。就是在四面楚歌,陷入絕境時,他仍撫摸自己的腦袋笑說:這顆好頭顱,誰能割取?還是很自我崇拜。正因爲過於自我感覺良好,他就自以爲是,剛愎自用,聽不進不同意見。 最後導致衆叛親離,自刎烏江。
自我感覺太差也不好。會頹廢、懦弱。人生而平等,誰也不比誰差多少,只要努力,都會有所成就。爲什麼要把自己看得太低呢?沒道理。
還是恰如其分、不偏不倚比較好,如老子所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八
追求幸福、快樂是人生的主要目標。幸福快樂有客觀因素,環境好,條件好會增加幸福感,快樂感,但主要因素在主觀,在自我感覺。
中國的哲人早就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孔子稱讚弟子顏回:“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范仲淹說:“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即不以物多而喜,不以己苦而悲。
以物喜往往爲物所累,居一百平米還想二百平米,達到又想三百,永遠不能滿足,就永遠煩惱。
人生坎坷頗多,不如意事常八九。若以已悲,就會慼慼不已,何來快樂?
那麼怎樣才能做到顏回、范仲淹那樣呢?主要在自我心理、自我感覺的調整。俗語云:“知足常樂。”“莫道昆明池水淺,觀魚勝過富春江。”有了這種心態,你就會常在幸福、快樂之中了。
九
感覺也會自私。對自己喜歡的人感覺會有偏差,如俗語云:“孩子是自己的好。”《戰國策了》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鄒忌問妻子,我與美男子徐公誰美?妻子說,當然你美!鄒忌有點疑問,於是又問妾,妾說徐公哪比得了你!家中來了客人,鄒又問於客,客雲:還是你美。鄒見徐公後,仔細對比,確認徐公比自己美,那麼妻等爲什麼那樣說呢?鄒忌細想明白了,他們是從自私心理出發,故溢美於我。鄒忌又把這個故事講給齊王聽,諷勸他不要只喜歡聽自己喜愛人的好話,要能聽取不同人的不同意見。
這個故事在現今不是也很有意義麼?現今流行着一句話:“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似乎與鄒忌的故事有某種相通之處。
十
思想、經歷不同,對人和事的感覺也會不同。比如對《紅樓夢》,看法便有不同,“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魯迅語)。西方對莎士比亞的名著也有這樣一句名言:“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所以不要對一件事勉求意見完全一致,不要強求完全統一。也不要因有不同意見就輕易否定一個人、一件事或一本書。要允許不同意見存在,尊重個性差異。
百分之百的統一有時是不可信的。比如薩達姆在位時的選舉總是滿票通過,實際如何呢?他倒臺後民衆歡呼着自發拉倒他的銅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