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明這趟變革的列車開始加速運行時,在大明的島國日本卻正處於歷史的十字路口。
1853年,美國海軍率領艦隊進入江戶灣,要求與德川幕府談判,在武力的脅迫下,次年,日本被迫與美簽訂了神奈川《日美親善條約》,同意向美國開放除長崎外另外兩個港口,並給予美國最惠國待遇等。
日本從此被迫開國,接踵而來的便是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德川幕府再度成爲日本社會討伐的目標。同時,日本封建陣營出現分化,中下級武士中要求改革的分子形成革新勢力,號召尊王攘夷。在此口號下,他們展開了要求改革幕政、抵禦外侮的鬥爭,進而發展爲武裝倒幕。
在英法列強的幕後支持下,倒幕派與幕府間進行了長達數年的戰爭,在1866年的第二次長州蕃戰爭中,幕府軍遭到慘敗,形勢開始向倒幕派有利的方向發展。
1867年,日本孝明天皇死,明治天皇繼位,旋即下達討幕密,雙方同年1月在京都附近展開激烈的戰鬥,德川慶喜敗走江戶。天皇軍遂大舉東征,兵臨江戶,德川幕府已經走到了滅亡的邊緣。
歷史上,明治政將在這一年完成日本事實與形式上的統一,重奪大權,並於次年頒佈山寨版的《五條誓約》,拉開傳說中的“明治維新”大幕。
這一場政治革命,無論對日本歷史,還是世界歷史,都有着深遠的影響。
當然受到影最大的自然就是中國自己。
明治維新使得日本國力迅速上,僅僅在維新的六年之後,日本即開始蓄謀向亞洲鄰國進行侵略擴張。
1874年出兵侵略臺灣、1875年裝入侵朝鮮、1879年併吞琉球……至80年代末侵略中國和朝鮮爲主要目標的大陸政策基本形成,乃至其後的甲午戰爭,獲得空前的成功。
日本實乃中國近代以來外地根源。
當然。曾紀澤已經改變了歷史。他當然會允許這樣地悲劇發生。
他不會坐看日本維新成功國力劇增。然後雙方來一場決戰。再以勝利者地姿態。逼迫日本割地賠款。這除了能獲得滅紅警電腦人地快感之外實是很愚蠢地作法。
與其放任敵人崛起。倒不如將威脅扼殺在搖籃裡。
所以。早在一年之前。曾紀澤就派使者前往日本。秘密地與幕府首領德川慶喜進行談判。表示大明願出兵幫助幕府掃滅倒幕派爲交換條件。大明將仿照美國日本簽訂一個《明日親善條約》。
當時地幕府實力仍然強大。德川慶喜自以爲有法國人地支持平定倒派幕那幫子泥腿子。
但日本乃彈丸小國,當時的列強也沒怎麼把它當回事國人所謂的支持,無非是走私點軍火,派軍官幫他們訓練下軍隊,僅此而已。
何況,倒幕派後面也有英國人的支持,且受到全國大部分中下層人士的擁護,所以在短短一年的時間內,幕府軍一敗再敗,德川慶喜只能龜縮回江戶,巴巴的等着討幕的大軍前來抄他的老窩。
這個時候,大明本着友好的態度,舊事重提,德川慶喜別無選擇,只好同意與大明合作,於是,雙方經過短暫的談判,以最快的速度在江戶簽訂了《明日親善條約》。
1868年5月中旬,一支由五千人明軍組成的“志願軍”,在打着商船旗號的北海艦隊護送下,由海參崴起航,幾天之後登陸日本江戶。
明軍正規軍的參戰,徹底改變了日本內戰雙方的實力對比,這支武裝着最先進槍炮,經過西式訓練和明俄戰爭錘鍊的軍隊,戰鬥力豈是日本這些還在用舊式火槍作戰的泥腿子們可比的。
更何況,倒幕派總兵力也不過一萬七千人,明軍與幕府軍總合起來也有一萬三千多人,在兵力上也不佔優勢的情況下,倒幕軍的失敗是可想而知的。
果不其然,5月十七日的江戶東郊大戰中,連戰連捷的倒幕軍突然遭遇到明軍,只片刻之間,他們便被明軍強大的火力和詭異的作戰方式給打蒙了。
二十分鐘後,倒幕軍全線潰退,明軍在幕府軍的配合下全線出擊,倒幕軍大敗而歸,死傷達一萬之衆。
江戶大戰之後,幕府重振聲勢,德川慶喜在明軍的協助下,轉守爲攻,相繼奪回了數座重鎮,並在7月初,開始向天皇所在的京都採取戰略包圍。
對日本的干涉只是曾紀澤對外擴張的一個小小試探,只要打斷了日本維新的腳步,使這個國家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仍處在幕府的腐朽統治之下,以爲大明爭取到更多的崛起時
麼,這個小小的島國便不會對大明構成實質性威脅。
而在出兵日本的同時,曾紀澤的關注的重點首先還是國內的發展。
68年7月,經皇帝批准,國務院正式成立一個新的部屬,名爲“鐵路規劃部”,宣告曾紀澤大建鐵路的決心。
伴隨着鐵路規劃部的成立,一系列促進鐵路發展的法案也相繼出臺,國家徹底放開修建鐵路的限制,允許私人投資鐵路,採用“私人投資、政府援助”的方式構建國家鐵路體系。
在國家政策的鼓勵下,全國各地許多的富豪商人們都從中看到了商機,他們或獨自出資,或聯合集資,大大小小的鐵路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全國各地,尤以沿海沿江等省的商人們最爲積極。
不久之後,鐵路劃局公佈了國家鼓勵建造的幾條主幹線。
正在建設中的京滬線,即北京,南及上海,途經天津、濟南、徐州、南京等地。
京武線,起於京,終於武昌,途經安慶、九江等長江中下游城市。
同武線、起於大同,終於武昌,途經原、鄭州等地。
滬廣線,起於上海,終廣州,途經杭州、金華、溫州、福州、廈門、頭等東南沿海城市。
京廣線,起於南京,終於廣州,經蕪湖、安慶、九江等長江下游城市,再經南昌、株洲等市。
京海線、起於北京,終於海參崴、途經錦、瀋陽,哈爾爾濱等地。
全國的鐵路規劃,大體上在南方是以廣州、上海等經濟發達城市爲中心,建立起南北、東西、沿海相貫穿的三角形主幹鐵路線。
而在北方,則以北京作爲鐵路樞紐,重點着眼於加強對東北的控制。中部則以武昌爲樞紐,以加強北方與南方,以及中東部的連接。
至於西部等省,由於地理位置的複雜,對鐵路修建的難度要求很高,故暫時未能納入第一期的鐵路網構建中。
這幾條大的主幹鐵路建設工程,政府將對中標的公司給予各方面的支持,對於沿途所經過的土地,屬於國家所有的土地,政府將無償的轉讓。需要徵用的土地,政府將補貼所支出的徵地補償金。
同時,國家將發行鐵路債,以國家的名義做擔保,籌集公共資金,對於資金不足的公司,適情況給予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的政府投資,但在鐵路建成之後,鐵路公司仍將擁有鐵路的所有權,政府的投資將以股份的形式,返還給債擁有者,使之可以從鐵路公司的盈利中得到分紅。
在公佈建設主幹線路的同時,鐵道規劃部也表明,凡私人的鐵路公司,無論想在任何一地修建鐵路,國家都將在給予寬鬆的審批,這使得更多的小規模公司參與到二三線城市的支線鐵路建設中來。
而那些願意在規劃部倡導的線路上投資的公司,政府還將給予更多資金以及政策上的幫助。
經過多年開化教育,尤其是以報紙的宣傳之下,大明的子民們眼界已比幾年之前有了飛躍,稍有點見識的人便知道,修鐵路將會帶來巨大的利潤,所以鐵路計劃一出,民間投資的熱情是空前的高漲。
但各家鐵路公司不缺修鐵路的資金,缺的卻是修鐵路的技術與人才,儘管在修建京滬線的這兩年間培養了不少本人才,但要進行如此規模宏大的鐵路網建設,光憑這些人才是遠遠不夠的。
在這個時候,大明只有將目光投向國外。在政府的牽線搭橋下,各鐵路公司都開始向全世界招標,邀請外國的工程隊參與進來。
大明要修鐵路的消息傳出,歐美國家都想從中獲利,他們曾數度請求與明方組成合資公司,共同修建鐵路,並參與到建成後的運營管理中來,但卻被曾紀澤堅決的拒絕了。
作爲國家的將來的生命大動脈,曾紀澤是絕不會允許外國人掌握控制權的,所以他寧肯大明自己勒緊腰帶湊錢修,也不稀罕國外的資本。
不過,外國人投資不允許,參與修建卻是大大的歡迎,其中巨大的利益,誘使許多國家的鐵路工程公司前來競標。
英國人對大明政府施加了不少壓力,而爲了感謝當初明俄戰爭時英國人的支持,曾紀澤只好將三分之一以上的項目招標份額給了英商。剩下的則爲美、德瓜分,而爲了報復法國人對臺灣的支持,法商連一點殘渣都沒有分到。
1869年初,繼京滬鐵路之後,滬廣線動工,2月,京海線動工,大明鐵路建設的大幕正式拉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