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章 惟有一戰

衆大臣落座,不再糾纏責任歸屬,反正這次黑鍋樞密院已經是背定了。

經過商議,移知環州趙振知慶州,兼環慶路都部署。趙振是宿將,又在西北多年,熟悉邊情,有他在環慶路,當保那裡平安無事。

延州在前線,而且党項歷年從這裡入貢,對那裡的地理人情極其熟悉,必須有重臣坐鎮。商量了好久,才決定調廣南西路都轉運使範雍北上到延州,接替郭勸。又移原環慶路副都部署劉平到鄜延路,出任鄜延路副都部署,主管那裡的軍事。移原永興軍路兵馬鈐轄盧守勤到鄜延路,以代替失職的李渭。

戶部副使張存昇天章閣待制,出任陝西路都轉運使,代替任滿的李昭述。西北戰事一起,陝西路必設帥司,轉運使司的職權將大多被奪。此時的陝西路轉運使,實際上相當於戰時的隨軍轉運使,主要負責錢糧籌措和運輸,不再是平時的漕憲之職。張存作爲三司副使,主管戶部司,業務熟悉,可以有效地向前線調運物資。戶部副使一職則由原戶部判官明鎬接任,此時正是新政的緊要關頭,三司的官員不好出現大規模地變動。

又進保順軍節度留後唃廝羅爲保順軍節度使,並賜其彩絹一千匹,角茶一千斤,散茶一千五百斤,命其邀擊党項後背,以牽制元昊的兵力。

宋和党項的經濟聯繫暫時全部中斷,沿邊所有互市的地方悉數關閉。宋和党項的經濟往來,貿易貨物對宋無關緊要,對党項來說卻是重要的經濟來源。關閉雙方貿易,算是對党項的經濟制裁,見效雖然慢,影響卻非常深遠。

此時天已經完全黑了下來,白天又發生了地震,趙禎疲憊地道:“今天議事便就先到這裡吧,把党項反叛的消息曉諭羣臣,讓他們上書各抒己見。明天你們都好好考慮一番,到了後日再在崇政殿裡集議。除了剛纔說的,爲防党項進犯,該如何調遣軍隊,邊地軍州如何部署,都要想到了。特別是禁軍如何向陝西路調動,如何管轄,要拿出主意。”

李迪帶衆臣謝恩告退,一起出了崇政殿。

事情太過突然,特別是被延州耽誤了兩個月,邊境軍情未知,大家也不能針對性地提出什麼意見。不過經過了樞密院的講述,衆臣知道党項雖反,但軍事上並沒有異動,用邊將的話說,就是元昊還並沒有做好軍事準備,一時並不會發生大的戰事。

此時樞密院的信用已經破產,他們姑妄說之,大家也就姑妄聽之,都不敢當真。此時元昊的使節還在路上,預計要到年後纔到京城,剛好賀正旦。由此判斷,陝西路短時期應該還打不起來。雖然說兵不厭詐,但党項實際上是部族聯盟,元昊再是奸詐,也不敢拿着有實力的部族首領高官的生命開玩笑。而且元昊稱帝自立,心中還是存了幻想,萬一大宋就同意了他的請求呢,藉着這個政治資本,他可以進行內部力量的整合。

出了大內,徐平回到三司衙門看了看並沒有特別事情,便心事重重地回到了家裡。

幾年前就說元昊要反,現在元昊真地反了,自己該如何應對,徐平一時有些茫然。

西北是一定要去的,但什麼時候去,徐平拿不定主意。現在去,可以在戰爭一開始的時候就參與進去,從容佈局,培養自己的班底。但戰爭初起,大宋文的武的都還沒有做好準備,只怕會打得比較難看。特別是禁軍,不經歷血的教訓,想改革也無從改起。而等到戰爭打一段時間,前方戰事不利的時候去,自然可以獲得衆望所歸的效果,一舉扭轉戰局能夠獲得更大的聲望。但那時收拾殘局,沒有自己班底,對禁軍邊打邊改,存在着很多不確定的因素。迫不得已,那時就要更多借助人的因素,一個不小心出了意外,想再找挽回的機會只怕不容易。總之各有利弊,徐平躊躇不定。

第二天一早,党項反叛的消息傳遍朝堂,羣臣譁然,早朝紛紛上奏,吵吵嚷嚷直過了午時才罷。與樞密院的謹小慎微不同,羣臣的信心十足,異口同聲認爲元昊不過是跳樑小醜,朝廷大軍一到,即可成擒。他們不接觸軍事,這兩年政通人和,國用充足,對於國力充滿了信心。至於禁軍戰力堪憂,在他們眼裡也不是問題,中國地大物博,只要有錢,總能挑出能打的來。用錢糧堆,也把党項小邦堆死了。

大朝會只是聽一聽羣臣的意見,一般並不能決定什麼,只是輿論動員。真正決定國事的,還是大臣們的集會,那時候才能擬出具體意見。

在朝堂一片喊打聲中,只有新入諫院接王堯臣職務的吳育發言另類。說元昊雖名爲藩臣,實際上一文錢的稅賦都不交,又遠隔大漠,不需要嚴格對待。他已經僭越稱帝,向國裡蕃邦豪酋誇耀過了,要他自己削掉是不可能的。不如順其自然,仿立國之初太祖對南唐的態度,順勢而爲,党項鬧不下去了自然就歸順了。

徐平聽得連連搖頭,自己這位同年真是讀書讀傻了。太祖對南唐緩和,是因爲下了決心要吞併它完成統一大業,在對付其他勢力的時候,而施的緩兵之計。現在對党項緩和圖的是什麼?豈不是正中元昊下懷?

退了朝,李迪招徐平等人在政事堂集議,對吳育的發言路上連連搖頭:“人人都說吳諫院有失心風,今天看來果然如此。現在講這一些,真是不可理喻!”

衆人紛紛贊成。吳育在營田務輔助李參這兩年,就被說是爲人迂腐,沒想到進了諫院之後更加嚴重了。往輕了說,是不通俗務,往重了說,就是不稱職,只是活在那些故紙堆裡,而對現實的政務沒有認識。當然,不贊成對党項開戰的吳育是如此,那些極力主張出兵平了党項的也有不少人同樣如此。說起來引經據典,就是對現實狀況不熟悉。

到了政事堂,衆人落座,李迪開門見山地道:“徐平,從幾年前你就一直說党項元昊必反,今日果然反了。依你看,朝廷是和不戰?該不該出兵?”

徐平起身,拱手道:“相公發問,下官不敢不言。党項原是朝廷之地,自趙繼遷起,每隔十年二十年就有不臣的舉動。朝廷因爲清剿不易,一直姑息,直至今日釀成大禍。依下官之見,此次元昊之反,如果不能出重兵剿滅,則周圍蕃邦必將都蠢蠢欲動,從此再無寧日。所以,党項之反,惟有戰這一條路,而且越快越好!”

第75章 僵局第17章 最難是缺人第189章 左右各不同第8章 老朽別無所求第121章 非死即俘第210章 狄青第42章 旬估第119章 月黑殺人夜第147章 破綻第246章 軒然大波第197章 遣散出宮第101章 要出人命?第123章 出書第327章 攻守三策第74章 無妄之災第18章 內無寇,外無民第269章 對峙第23章 探望的日子第210章 狄青第58章 怪人知縣第181章 陳公永歸宋第109章 恩例同執政第97章 雪中論兵第97章 流年第236章 堵截第99章 晚生司馬光第168章 不平靜的夜晚第117章刀鋒下的小山村第7章 尷尬的接風宴第156章 明爭暗鬥第211章 王素田莊第94章 春狩防秋第224章 安守本分第74章 政事堂的分歧第183章 富國安民策第7章 雜談第81章 各逞其能第77章 未慮勝,先慮敗第76章 徐平的憤怒第51章 大案第56章 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第244章 孤單應對第28章 殿中議事第128章 換相第89章 定論第35章 我有三策第33章 家信第125章 歸正人第128章 用纔不用德第179章 遠方的漢人第63章 官聲第28章 唐大姐第116章 走馬爲誰雄?第150章 各有各的難處第86章 猛虎入狼羣(四)第127章 大捷第10章 野味第33章 科舉第一步第158章 三司新人第18章 草市第142章 審問第163章 準備應對第38章 出仕第160章 誰的官大?第18章 內無寇,外無民第27章 夜宴第94章 早晚要刷牙第171章 坐而論道第183章 中書條例第184章 大戰將起第64章 金光頂第145章 三不朽第3章 進城第182章 內部貨幣第97章 流年第51章 菩薩轉世第7章 尷尬的接風宴第102章 一針回魂第33章 你是官了第98章 一起發財第38章 兩地第161章 文化往來第208章 如果你是元昊怎麼辦?第265章 瀚海第109章 怪獸蔗糖務第99章 前奏第144章 各司其職第334章 李璋隨軍第16章 越次入對第43章 賜姓第54章 狗眼看人低第239章 該論功過了第55章 官衙送別第335章 錢糧準備第55章 藥銀第19章 遊園第29章 端午(上)第118章突然遭遇第50章 京城故人第20章 市場的車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