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〇七章 膨脹

年齡一百四十億年的宇宙,卻有四百六十億光年的半徑,這的確很奇怪。

如果宇宙的年齡僅有一百四十億年,按大爆炸理論的說法,宇宙又是誕生自密度無窮大的奇點,那麼,今天的宇宙怎可能有四百六十億年的半徑,難道說,宇宙非但在持續膨脹,這膨脹的速度,還會快過宇宙中公認最快的物理現象——光,這可能嗎。

按一般意義的理解,物質要超過光速,就是笑談,但宇宙膨脹的速度恰恰就是如此。

超光速膨脹,爲什麼宇宙膨脹的速度可以超越每秒299792公里,方然倒有一些認識,這是因爲宇宙的膨脹,並非通常意義上的天體互相遠離——也就是天體自身的運動,而是這些天體所處的時空本身在擴張。

時空的擴張,或者說,運動,顯然和一切客觀存在的物質不同;

不受光速上限的約束,也不奇怪。

從宇宙大爆炸一直到今天,一百四十億年來,宇宙本身始終在以超越光速的速度向外擴張,這種事,哪怕物理專業的學生都不太容易摹想,而時常會發出“宇宙在哪裡擴張,宇宙之外是什麼”的怪異詰問。

這些問題,教師們的解答千篇一律,方然也沒空去深究。

他只知道,所謂“宇宙之外”,

本身就是一種毫無意義的表述。

不管這所謂的“宇宙之外”到底想表達什麼意思,那種存在,顯然已超越了人類的觀測和分析手段,是窮盡任何構想也絕對無法接觸的,事實上根本就不存在的東西。

某種意義上,正與“針尖上的天使”大致彷彿,不管圍繞這定義如何思考,辯論,本質上都是在假想風車,然後對着空氣揮動矛槍。

總而言之,宇宙,目前呈現一種減速膨脹,持續擴張的面貌,這就夠了。

跟隨理查德*費曼的思路,讓方然確信,至少按目前的科學觀測來看,宇宙步入“大擠壓”的可能性幾乎不存在。

即便這樣的表述,對一個意在永不下車的人來講,是否足夠保險,還不好說,但和莫須有的迴歸奇點相比,另外一種結局:熱寂,出現的概率卻大得多,於是他用插話的方式提醒費曼,他們正討論的並非天文,而是熱力學定律描繪的宇宙圖景。

“啊,關於‘熱寂’,這是熱力學定律的直接推論;

但很遺憾,關於宇宙終將變爲一片死寂,熵增加到最大、再也無法提升的設想,是片面的。”

注意到方然的表情變化,教授略感疑惑。

說起來,這學生爲什麼對宇宙、熱寂這些概念如此關注,甚至還“如釋重負”呢。

格外專注的眼神,在很多物理系的學生眼中都見不到,莫非他是一個業餘物理愛好者不成,最好別,那種人可真是難纏得很:

“用熱力學定律,推導出宇宙的暗淡結局,這可一點也不有趣。

問題在於,正如我們剛剛還在討論的,分析宇宙的演化,就不能忽略一個非常關鍵的事實:

宇宙膨脹。

熱力學定律,哦,這裡主要是指第二定律,本身是很簡單:

‘在孤立系統中,熱量只能從高溫物體轉移到低溫物體,而無法自發的逆向轉移’,表現在系統的熵值上,只能增大,而絕對無法自行減小;

道理是這樣沒錯,但,年輕人;

你還記得物理課本上‘孤立系統’的定義嗎。”

“孤立系統……”

和孤立系統有什麼關係呢,方然隨口便答,這些基礎概念他很紮實:

“定義上講,是一類與外界不存在任何物質、或能量交換的系統,在分析熱力學問題時,孤立系統無需考慮外界的影響。”

“正是如此。

在一百多年前,路德維希*玻爾茲曼先生在研究時,就敏銳的指出,熱力學、統計物理學的研究前提,必須對系統進行精確的分類;

熱力學第二定律的所謂‘熱寂’,很明顯,只對孤立系統才成立,但是……”

“但是,宇宙本身,難道不是一個孤立系統嗎。”

孤立系統,和許許多多的物理概念一樣,都是憑空設想、而非真實存在的物理模型,不過方然記得,物理教師的確說過,根據人類現有的認識,可以把宇宙看成一個孤立系統,因爲在不斷膨脹的宇宙之外,“什麼也沒有”。

宇宙以外,什麼都不存在,這看似十分符合孤立系統的定義。

中學時代的物理教育,不甚系統,進入伯克利後一直學習的物理,也偏重於實用,方然對“宇宙是孤立系統”的認識也沒有更新,直到現在,藉由理查德*費曼之口,他才忽然間意識到,熱力學定律並不能直接套用到所謂“孤立”的宇宙身上。

“是的,將宇宙看做一個孤立系統,這並沒有問題。

但、年輕人,你就沒考慮過,這孤立系統的行爲和書本上描述的大有區別、並不適用熱力學第二定律嗎?

原因很淺顯,這系統,它的空間尺度可是一直在變化的,因爲時空本身,就來自於宇宙大爆炸、和其後的持續膨脹啊。”

“是……是這樣嗎。”

一語中的,方然的知識儲備讓他理解了費曼教授的思路,皺眉思考片刻,好像還真的是這樣。

宇宙,和理想情況下的孤立系統,區別究竟在哪,在於宇宙本身就蘊含着時空的概念:持續膨脹的宇宙,雖然與未可知的外界沒有任何物質、或能量的交換,本身佔據的空間卻越來越大,其行爲,也必然與尋常的孤立系統迥異。

一般意義上的孤立系統,定義上,着眼的是物質和能量。

至於體積上的改變,倒不是無法研究,而是萬變不離其宗,並不影響熱力學的結論。

譬如氣缸,其容積可以隨活塞的運動而變,進而導致整個系統的熵變化,當容積擴大時,從氣缸空間的總體上考慮,熵值的上限,顯然會因爲空間的增大而提高。

但這種變化,早晚會往復循環,一次次回到起點,容積持續擴張、趨勢永遠不變的氣缸是荒謬的。

但宇宙,卻恰恰就是如此。

第五十六章 監控第四五三章 分析第五六九章 風險第六八七章 理解第四章 學習第八七九章 必要第七三九章 人均第三七七章 攔截第八七九章 必要第六四二章 貨物第三〇二章 缺陷第八五九章 過去第二二八章 人口第五〇五章 保護第六九四章 同類第一二九章 徑庭第五八三章 善待第二五〇章 大勢第五十三章 替代第五十一章 旅途第八〇〇章 偉人第五八五章 抗爭第一六八章 抹除第七九二章 雙眼第二四〇章 苟活第六六九章 拉鋸第八九二章 輪迴第六九七章 規劃第六四〇章 遷徙第四四二章 智力第三十八章 不測第五三二章 牢記第七五七章 聚變第一二〇章 分析第二四六章 城區第五一八章 接觸第一六三章 替換第四一八章 舊識第七四〇章 醫療第八一三章 戴森第六〇四章 作爲第二四二章 自動第三七六章 隔絕第二〇九章 緊迫第八一九章 能量第六九八章 儀式第九六一章 未來第五〇二章 滑坡第五八九章 會面第八四七章 保險第一一七章 自我第五一三章 數學第二四五章 全產第八五〇章 行動第二六一章 需求第五〇一章 凋亡第二九七章 協議第六四五章 火山第二九四章 封鎖第六二一章 吉爾第五四七章 掩面第八〇四章 虛擬第四〇六章 互毆第十四章 適者第一九六章 應聘第四一九章 安息第二十七章 端粒第二七三章 產業第一三〇章 後果第八九六章 幕牆第八五四章 灰色第五六四章 讀出第三十七章 告誡第三四六章 囚困第四一五章 易貨第五一四章 智能第六〇六章 去向第五十章 條件第一四一章 活着第六十二章 陪葬第八〇〇章 偉人第六二五章 輻射第五五一章 必然第三八五章 等價第三二七章 號角第二二四章 創造第五一四章 智能第七四九章 基礎第二〇五章 規則第二〇一章 破壞第五二六章 警惕第五五九章 意識第二〇八章 改造第五一〇章 盤古第四四四章 囚徒第七一三章 防禦第六〇六章 去向第六五六章 身後第六四七章 高下第三一六章 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