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九四章 心理

bookmark

即便應用還有限,按業界觀點,FSCIM仍必將引發一場信息領域的變革,必將擁有無可限量的未來。

也許吧,可說來說去,FSCIM究竟是什麼呢;

在MOOC平臺修讀這一門課程,方然的困惑,並非他自己所獨有。

在賓夕法尼亞大學,乃至於,聯邦的諸多高校,學習研究FSCIM的學生不在少數,但大多數學習者對其的感受卻一言難盡。

至少,初學者很快就會發現,這看似與FSCII方案相似、只是一種編碼規則的東西,其龐大複雜的程度,簡直太離譜;但FSCIM之所以難掌握,原因卻不在其複雜,而在於其建構、設計的視角,完全是建立在計算機之上。

“什麼是FSCIM”,答案,或許會有不止一種,但FSCIM描述的對象,意義卻很明確:

客觀世界在計算機世界中的映像,或者……用一種隱約不詳的擬人化表述,這就是“計算機眼中的世界”。

客觀世界,無論如何都是唯一的,不會因爲人、還是計算機的觀察而分裂。

但是站在不同的視角,對同一事物,卻會有不盡相同、甚至大相徑庭的概念,這是很正常的現象。

譬如說,人類、或者還包括某些動物所特有的情緒,情感,這些似乎是理所當然的概念,在FSCIM體系裡卻根本沒有一條簡潔的定義,原因很明顯,在計算機的世界裡,並不存在“情緒”,即便勉強將其定義、規範出來,也沒有實用的價值。

人的內心世界,何其複雜,人或許很在乎這一不可捉摸的存在,計算機卻並不在意。

並非計算機組成的系統,無法處理“情緒”,在電腦裡建立一張Excel表格、用某一列保存員工的情緒狀態,譬如“放鬆”、譬如“沮喪”,這當然可以,有什麼不可以呢;

但這樣的數據,信息,只是在本地環境中有一定的意義,不僅沒辦法套用到網絡中的其他節點、環境中,其包含的信息本身,也十分含糊,繼而讓需要使用這些數據的計算機系統、軟件體系,變得越來越龐大而臃腫,效率與可靠性則不斷下降。

網絡上浩如煙海、格式雜亂無章到了極點的數據,人類文明多少年來積累的一切信息載體,讓早年間的IT巨頭們吃盡了苦頭。

繼而,纔有了“標準測度”的構想,和隨之出現的FSCIM。

那麼FSCIM架構,怎樣測度人的情緒、心理活動、精神狀態這些東西呢:

根本不測度。

“情緒,心理,精神”,即便這些概念對人類社會至關重要,FSCIM從1.0版開始,就明確的擯棄了這一切。

爲什麼不測度,道理,其實也並不難理解。

尤其對方然,多少年來一直冷眼旁觀這世界,在學習FSCIM時很快頓悟,意識到所謂“情緒……”這些概念,別說對計算機,即便對人自身而言,在很多時候,也根本就是無需理睬的一種多餘。

生而爲人,同理心,是感受他人情緒的一種能力。

缺乏這種能力的人,往往難以適應社會生活,甚至被認爲是心理異常。

然而另一方面,面對冷冰冰的FSCIM規範,方然卻意識到,即便人人都多少會有同理心,在特定場合,不僅能想象到他人的心理活動,甚至會感同身受,可這些有(至少自以爲有)同理心的人,每一天的所說所做,卻幾乎完全站在利益的角度,而幾乎不考慮他人、甚至自己的“心理感受”。

“人活着最重要的就是開心”,表面上,大多數人都會認同這一說法。

然而稍加觀察,就會發現,這種樸實、直率的人生觀,往往只在小孩子身上才體現的淋漓盡致,一個成年人如果真的踐行這種觀點,或遲或早,他都會在殘酷的現實面前碰壁,甚至頭破血流。

開心,或者說,心理上的滿足,是自我價值判斷的唯一標準。

一個人從小到大的成長中,這漫長進化塑造出的特質並未改變,也幾乎無法被改變。

然而什麼是“成長”,事實上,就是接觸、適應社會規則,乃至對其形成一種超強的依賴,將本能的快樂壓抑、扭曲,放逐到邏輯鏈條上那看不見的盡頭。

對一個社會意義上的人而言,開心,是最高目標,但是他、或者她的現實行爲,卻幾乎完全屈服於利益的得失判斷;這最高目標的更迭,看似是一樁悲劇,卻也讓人有了比“追逐眼前快樂”更強有力的,“謀求利益增長”的行爲動機,繼而構成了社會發展、變遷的基石,使人類文明能不斷延續至今。

反過來,那些一直保持“純真”,以開心與否來指導自己行爲的人,又是什麼樣子:

充斥着高等院校、甚至中小學的大批厭學者,終日把持手機、沉迷虛擬世界,爲眼前的廉價快樂而葬送未來的年輕人,方然可見得太多了。

爲眼前的一顆糖,放棄明天的三顆糖,這樣的人,根本還沒有長大;

也就是巨嬰。

巨嬰遍地,固然是一種社會現象,計算機卻無須爲此傷透腦筋,更不用去辨析、測度人類那莫名其妙的精神世界。

取而代之的,則是簡潔而精妙的“人”之定義,把大千世界看似光怪陸離的人類行爲,簡化爲一條“人:趨利避害”的描述,進而,將這定義關聯到“利”的FSCIM條目上。

繼而,在人的定義條目下,增加一個“完成度”的屬性項。

完成度Percentage爲100%,就是絕對理性、客觀的標準體,這樣的標準體以什麼爲參照呢;

設定了“趨利避害”目標的AI。

完成度0%,對應呱呱墜地的新生兒,不具有任何社會屬性、僅存某些本能的“毛坯”,不知利益爲何物的絕對麻瓜。

在0至100之間,蓋亞的七十億人口,就分佈其中。

一旦將人測度到這種程度,“巨嬰”,也就隨之而容易測度,甚至無須再贅述:

“巨嬰度”,假使要定義的話,無非就是P=((當前時刻-出生時刻)/(預計下車時刻-出生時刻))/完成度。

當P大於1.0,就意味着此人有一定的巨嬰傾向。

第五三一章 獨斷第八二一章 物種第九章 保障第八一九章 能量第八二二章 疾病第八六四章 浩渺第一〇九章 效率第一六三章 替換第七三九章 人均第三十九章 合流第六四四章 鐵壁第八七二章 專利第一一九章 落後第十九章 起源第四〇四章 肉食第一三四章 探索第五二一章 審訊第一五〇章 無價第八四五章 限制第六一二章 中陸第五九一章 目標第二八二章 醫療第四八四章 朵拉第二〇四章 內鬥第八七八章 採集第八八八章 火山第七二六章 變遷第四四五章 替身第一五〇章 無價第四十一章 目標第一一〇章 自理第一〇九章 效率第四八〇章 趨勢第四八五章 人選第四四九章 度日第七二七章 學習第三一三章 龐大第八七八章 採集第二一四章 標準第六六七章 使命第五〇三章 治療第四四五章 替身第五十七章 槍擊第五一〇章 盤古第四八三章 限制第七六四章 遙遠第三四八章 離別第五三〇章 遠東第三四七章 造訪第五五一章 必然第五二九章 施救第七九〇章 缺陷第七三〇章 興衰第七二九章 過去第八十一章 房產第六九二章 同類第七四七章 記憶第三十五章 競爭第五一八章 接觸第七十一章 取代第八五四章 灰色第七一八章 分辨第四十七章 集權第八五六章 坦然第六六七章 使命第六五六章 身後第一二六章 感染第四十九章 錢財第一六三章 替換第八十九章 分界第五七五章 廢物第六八二章 東南第六八〇章 反常第二〇一章 破壞第七四二章 掌舵第三三二章 東北第八五三章 現實第三十九章 合流第二〇六章 線性第三二三章 冷僻第七一四章 工程第三六七章 計算第五八三章 善待第一四三章 孤島第一八一章 旅程第七十一章 取代第七七七章 考覈第四三四章 庫房第八〇七章 意義第十二章 壽限第四五三章 分析第三五五章 全局第七八九章 修復第六二七章 思路第五一〇章 盤古第六〇三章 規模第五〇四章 生態第八七三章 探討第六〇五章 過度第七八三章 傳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