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六九章 等效

人類大腦的單線程特性,是出於怎樣的物理、生理方面限制,方然並不太關心。

至於其成因,在生命演化的過程中,人類爲何沒能具備一種原則上可行的能力,沒辦法分心二用,在他看來,主要還是沒有這方面的需求。

不同於大腦掌管思維,小腦掌管運動,人的意識,在除近、現代幾百年之外的漫長歲月裡,需要處理的情況其實都十分簡單,活動,覓食,躲避敵害,繁衍生息,這些活動差不多就是一個原始人生命的全部,真正需要思考的時候,着實寥寥。

需要同時思考兩件事的場合,想一想也知道,簡直就極罕有。

這方面的思考,並不深入,方然也沒有十足的把握斷定,人類大腦沒能獲得分心二用的“多線程”運作能力,究竟是出於自身架構的限制,還是演化條件的缺失,但在思考此前想起的核心問題時,這一點也並不重要。

重要的是,不管單線程、還是多線程,大腦的處理能力究竟怎樣。

人,對比機器,身處西曆1480年代的今天,哪怕遠離IT領域的聯邦民衆也知道,前者是很有危機感和緊迫感。

不需要對信息工程、微電子、軟件工程或計算機有相當的造詣,只消看一看身邊的智能設備、機器人,承擔從醫療護理到蓋亞大戰的諸多事務,種類繁多的機器人,性能之強大簡直就前所未有,人類則越來越相形見絀,甚至在傳統的“智慧”領域也節節敗退。

按照慣例,在信息技術領域中,每當計算機與人工智能完成了一種原本只有人才能做的工作,就可以將該系統的算力,視作人承擔同類任務時的等效算力。

換句話說,如果某計算機與人的功能一致,就認爲大腦在完成此類工作時,處理能力與該計算機的算力相若。

這種對比,想一想也知道並不太準確,卻是唯一可行的辦法。

按照這樣的思路,譬如說,自動駕駛系統的典型算力需求爲100GFlops,而一個普通成年人也能完成駕駛的任務,差不多可以和自動駕駛系統做的一樣好,那麼可以判斷出,人類大腦的等效算力不會低於100GFlops。

再譬如說,實時翻譯系統的典型算力需求爲1TFlops,對同樣能完成實時翻譯工作,工作質量與計算機差不多的人而言,大腦的等效算力便不會低於1TFlops。

這樣的例子,還可以舉出更多,但方然的思考並未止步於此。

他知道,這種等效的辦法不太靠譜。

但凡考慮一個很淺顯的問題,人,即便都是成年人,彼此間的智力、能力等方面,差距也往往大到難以置信,撇開智力傷殘者不談,普通聯邦民衆與資深同聲傳譯者,在實時翻譯方面的表現必定相去甚遠。

按這種等效法,豈不是說普通民衆的大腦算力,要遠遜於資深翻譯嗎。

ZZ不正確的言論,也許吧,然而事實卻正是如此。

大腦,不同人的頭腦,哪怕在生理構造上一模一樣,微觀結構也幾乎毫無區別,表現出的能力與等效算力,差別卻會大到匪夷所思的地步。

要評價大腦的處理能力,顯然,應該選擇最優秀的頭腦,來作爲標尺。

不過以人的一生之短暫,生命的不同階段,大腦的狀態也會動態變化,同樣的,要衡量出大腦的算力上限(下限顯然是0),就需要尋找蓋亞表面最傑出的專業人士,將其工作能力與計算機相比較,再根據計算機的算力來得出結論。

即便如此,在衡量大腦能力方面,這一方法仍然是十分勉強、價值可疑的。

大腦與數字式電子計算機,在基本架構方面,區別很大,前者可粗略的當做一臺有機材料構成的模擬式計算機,這種構造的運行過程,與後者截然不同,能否用後者的算力、處理能力等指標去衡量前者,本身就充滿了不確定性。

何況這種辦法,一般而言,只能確定大腦算力的下限,而(幾乎)不可能測得其上限。

這一判斷,原理其實並不複雜,但即便信息技術領域的行內人,也不一定明白,甚至在歷史上還得出過很多錯誤的結論。

譬如說,將構成人腦的約一百四十億個神經元,與電子計算機CPU中的一百四十億個晶體管相比擬,進而認爲人腦的等效算力,就差不多相當於晶體管規模14,000,000,000的CPU之算力。

且不論神經元與晶體管在功能上的本質區別,單看一看微電子、集成電路的進步,就會知道這種類比方式很荒謬。

隨着技術、工藝與設計的進步,同樣的一百四十億晶體管,不同年代設計並製造出來的CPU,實測算力的差別還是比較大,對比Intel公司在十年前和今天的產品,同樣數量的晶體管,所能實現的算力差距至少在三~四倍。

CPU的算力,顯然不能只用一個“晶體管數量”來衡量,又怎能以此度量大腦呢。

這還僅僅是硬件的情形,不僅如此,軟件方面同樣有類似的情況,同樣的功能,任務需求,採用的軟件架構與算法不同,所需的算力也會有一些差異。

最後則是本質的缺陷,時至今日,類似科學研究這樣的尖端任務,仍然只能由人、而無法由計算機來完成,那麼在缺乏同性質之計算機的情況下,就沒辦法用等效法去衡量科學研究者大腦的算力。

考慮到所有這一切條件,就不難理解,對曾頻繁出現於媒體的所謂“預測”,關於人腦之處理能力的新聞、消息,方然都會一笑置之。

大腦的等效算力,二十年來,在聯邦的網絡、媒體上,數字已變動過不知多少次。

預測數字,從最初的10GFlops,到後來的100G、1TFlops,再到後面一些更誇張的數字,總體而言,基本上這一指標每年都會增長。

原因很明顯,超級計算機的算力,一直在持續提升;

而能夠完全模擬人類思維、能夠取代大腦的AI,任憑一代代研究者如何努力,卻始終未曾問世。

第二〇七章 困難第八二九章 醒來第一三二章 寂滅第四三四章 庫房第八一五章 能級第四八二章 禁止第一九三章 開銷第二四九章 年齡第七四六章 有限第二三一章 鼓勵第八六九章 極限第二〇一章 破壞第七七八章 語言第五四六章 農業第五〇七章 結論第八六〇章 明白第八四六章 刷新第七五七章 聚變第九章 保障第七九七章 老去第三一六章 不見第四七三章 科研第七十一章 取代第八八五章 穹頂第一六三章 替換第二二八章 人口第七三九章 人均第七十三章 理想第一二五章 無菌第七三〇章 興衰第二九九章 請教第八〇六章 關聯第四三四章 庫房第七八〇章 擴容第九五八章 流星第七章 生命第六一三章 替換第八九三章 交往第四二四章 遷徙第三三七章 脫離第一一四章 自動第四十八章 位置第七五〇章 分解第三〇二章 缺陷第七五一章 智能第一三四章 探索第九十六章 低潮第二六九章 業務第一二三章 菌羣第八五五章 稀缺第三六五章 能耗第十三章 沾染第一三四章 探索第九十九章 先後第三四七章 造訪第三二五章 歌劇第四二一章 生活第二十九章 留言第四九六章 學數第四十六章 替代第五章 希望第七九五章 審美第五一九章 四戰第二六七章 人質第二〇二章 職責第八八〇章 探索第六二二章 機車第一六一章 替換第五三二章 牢記第二〇四章 內鬥第二六二章 允許第五四五章 海盜第三二八章 勉勵第七三七章 物性第一九二章 安全第一二八章 隕石第三六九章 等效第一八一章 旅程第三三七章 脫離第五三三章 指揮第八五四章 灰色第八二三章 不勝第五一六章 划算第五四七章 掩面第三〇六章 對策第八八五章 穹頂第三六九章 等效第四七二章 原研第八十五章 避難第八五三章 現實第八十四章 生意第三十二章 記憶第三一五章 驅逐第八四一章 婚姻第五七〇章 木船第三一二章 暗鬥第三五三章 戰鬥第八七三章 探討第六二三章 工廠第八四一章 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