軫出,張儀入,問王曰:“陳軫果安之?”王曰:“夫軫天下之辯士也。孰視寡人曰:‘軫必之楚。’寡人遂無奈何也。寡人因問曰:‘子必之楚也,則儀之言果信矣!’軫曰:‘非獨儀之言也,行道之人皆知之。昔者,子胥忠其君,天下皆欲以爲臣;孝己愛其親,天下皆欲以爲子。故賣僕妾不出里巷而取者,良僕妾也;出婦嫁於鄉里者,善婦也。臣不忠於王,楚何以軫爲?忠尚見棄,軫不之楚而何之乎?’”王以爲然,遂善待之。
[註釋]
①輸:送,在此指告訴。②即:倘若。③車約:當作“約車”。約,準備。④不:即“否”字,下同。⑤(tiǎo):同“挑”,挑逗,引誘。⑥欲其爲我詈(lì)人:言欲其忠於己。詈,罵。⑦昭陽:楚懷王柱國(軍政首腦)。⑧楚王:楚懷王。
[譯文]
陳軫從楚國返回到秦國。張儀對秦王說:“陳軫是大王的臣子,但是卻經常向楚王泄漏秦國的機密。我不能與他共事,希望大王把他驅逐出秦國。倘若他打算再次去楚國,希望大王殺了他。”秦惠王說:“陳軫怎麼敢到楚國去呢。”
秦王召見陳軫問道:“我想聽聽先生的意思,只要您告訴我打算去哪裡,我都會爲您準備好出行的車馬。”陳軫說:“臣願意到楚國去。”秦王說:“張儀料到先生會去楚國,我也這樣認爲,除了去楚國,您還能去哪安身呢?”陳軫說:“臣離開秦國以後,必然故意地到楚國去,以便遂了大王和張儀的心願,而且還能表明臣沒有私通楚國。楚國有個人,娶了兩任妻子。有人勾引他的年老的妻子,年老的妻子痛罵了這個人;那人轉而去引誘他年輕的妻子,年輕的妻子順從了這個人。沒多久,那個有兩個妻子的人死了,有個客人問勾引者說:‘現在這兩個寡婦當中,你要娶年老的那個呢?還是年輕的那個?’這人回答說:‘年老的那個’,客人又問:‘年老的那個罵你,年輕的順從你,你爲何卻選擇年老的呢?’答道:‘她們在別人家裡做別人的妻子時,我當然希望她們順從我,一旦要做了我的妻子,自然希望她爲我去罵別人嘍!’當今的楚王是一位英明的君主,昭陽也是一位賢能的相國。我陳軫既然做了大王的臣子,如果經常把秦國的內情泄露給楚王,楚王一定提防我上述的行爲而不會接納我做他的臣子,而昭陽也會反對與臣共事,臣想借此來證明我並沒有私通楚國。”
陳軫出去了,張儀進來,問秦王說:“陳軫打算去哪裡?”秦王說:“陳軫真是天下難得的辯才啊。他上下審視了我說:‘我定一定會去楚國。’我對此也無可奈何。我於是問他道:‘你一定要去楚國,那麼張儀的話果然應驗了。’陳軫說:‘不只張儀一個人這麼說,可謂路人皆知這件事。從前,伍子胥對他的君主盡職盡責,天下的人都想讓他做自己的臣子;孝己敬愛他的父親,天下人都想讓他做自己的兒子。所以被賣的奴僕不離開里巷就被賣掉的,這是好奴僕啊;被拋棄的婦人嫁到本鄉本土的,這是好婦人啊。如果我對大王不忠心耿耿,楚國又怎麼會接納我做他的臣子呢?忠心耿耿到頭來卻被拋棄,我不到楚國去,又能去哪裡呢?’”秦王認爲他說得很有道理,於是就善待陳軫。
[原文]
齊助楚攻秦,取曲沃①。其後,秦欲伐齊,齊、楚之交善②,惠王患之,謂張儀曰:“吾欲伐齊,齊、楚方歡,子爲寡人慮之,奈何?”張儀曰:“王其③爲臣約車並幣,臣請試之。”
張儀南見楚王曰:“弊邑之王所說甚者,無大大王。唯儀之所甚願爲臣者④,亦無大大王。弊邑之王所甚憎者,亦無先齊王;唯儀之甚憎者,亦無大齊王。今齊王之罪,其於弊邑之王甚厚,弊邑欲伐之,而大國與之歡,是以弊邑之王不得事令,而儀不得爲臣也。大王苟能閉關絕齊,臣請使秦王獻商於之地⑤,方六百里。若此,齊必弱,齊弱則必爲王役矣。則是北弱齊,西德於秦,而私商於之地以爲利也,則此一計而三利俱至。”
楚王大說,宣言之於朝廷,曰:“不穀得商於之地,方六百里。”羣臣聞見者畢賀,陳軫後見,獨不賀。楚王曰:“不穀不煩一兵,不傷一人,而得商於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爲智矣!諸士大夫皆賀,子獨不賀,何也?”陳軫對曰:“臣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故不敢妄賀。”王曰:“何也?”對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齊也。今地未可得而齊先絕,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國?且先出地絕齊,秦計必弗爲也。先絕齊後責地⑥,且必受欺於張儀。受欺於張儀,王必惋之⑦。是西生秦患,北絕齊交,則兩國兵必至矣。”楚王不聽,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無言⑧,以待吾事。”楚王使人絕齊,使者未來,又重絕之。
[註釋]
①曲沃:地名,此時爲秦地,位於今天的河南陝縣境內。②交善:相交親密友好。③其:委婉的語氣詞。④唯:音義同“雖”,即使是。⑤商於(wū)之地:指今陝西商縣以南直至漢中的廣大地區。⑥責:索取。⑦惋:怨恨。⑧弭:止。
[譯文]
齊國幫助楚國攻打秦國,攻下了秦國的曲沃。後來,秦打算攻打齊國,以報仇雪恨,可是齊、楚兩國交好,秦惠王爲此甚感憂慮,就對張儀說:“我想要出兵攻打齊國,但是鑑於齊、楚兩國關係很好,請賢卿爲我參謀一下該怎麼辦纔好?”張儀說:“請大王爲臣準備車馬和金錢,讓臣去遊說楚王試試看!”
於是張儀動身到南方去拜見楚王,詭言說:“敝國國君最尊重的,莫過於大王;臣張儀所最願事奉的,也莫過於大王。相反,敝國國君最痛恨的,莫過於齊王,張儀最憎惡的,也莫過於楚王。現在齊王的罪惡,對秦國來說已是罪大惡極。敝國打算出兵討伐這個惡人,可貴國與齊關係很好,因此敝國國君再無法聽從大王的號令,而張儀也無法再爲大王效犬馬之勞了。假若大王能夠念及秦國對您的敬重,從現在開始閉關絕塞,與齊國斷交,臣張儀定會讓秦王把方圓六百里的商、於獻給大王。這樣一來,齊國必定國勢衰退,不得不聽從大王的指揮,同時對秦國也有很大的恩德,而且還獲得商、於的土地,這可謂一舉三得啊。”
楚懷王聽了張儀的話內心歡喜,於是在自己的朝廷上宣佈說:“我已得到了方圓共六百里秦國商、於之地。”羣臣聽了這話,都紛紛向楚王表示祝賀,客卿陳軫最後一個拜見楚懷王,卻獨獨不表示祝賀。楚王說:“我不麻煩一兵一卒,也不傷亡一人,卻得到了方圓六百里的商、於土地,我自認爲這是一個明智之舉!各位士大夫都前來道賀,單單你不祝賀,爲什麼?”陳軫說:“因爲我看來您不但得不到商、於這地方,而且還會招致禍患,所以不敢盲目的祝賀。”楚懷王說:“爲什麼?”陳軫回答說:“秦王之所以如此厚待您,是因爲您有齊國的強大援助。現在您土地還沒有到手,就先和齊國絕交了,這樣就使楚國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秦國又何必再去厚待一個孤立無援的國家呢?如果我們先讓秦國交出土地,然後再與齊國絕交,依照秦國的計謀是斷然一定不會答應的。如果我們先和齊國絕交,然後再去向秦國要土地,必然會遭張儀的欺騙而得不到土地。一旦被張儀欺騙,大主必定要懊悔。這樣在西邊惹出秦國的禍害,北邊又和齊國斷交了,那麼,秦、齊兩國的大軍很久就來攻打楚國了。”楚王並聽陳軫的話,說:“我的事情已經辦妥當了!你最好不要多言,等着我的好消息吧。”楚王於是派出使者與齊國斷交,使者還未返回楚國,他又派另一個使者去申明絕交的事。
[原文]
張儀反①,秦使人使齊,齊、秦之交陰合。楚因使一將軍受地於秦。張儀至,稱病不朝。楚王曰:“張子以寡人不絕齊乎?”乃使勇士往詈齊王。張儀知楚絕齊也,乃出見使者曰:“從某至某,廣從六裡②。”使者曰:“臣聞六百里,不聞六裡。”儀曰:“儀固以小人,安得六百里?”使者反報楚王,楚王大怒,欲興師伐秦。陳軫曰:“臣可以言乎?”王曰:“可矣。”軫曰:“伐秦非計也,王不如因而賂之一名都,與之伐齊,是我亡於秦而取償於齊也,楚國不尚全乎!王今已絕齊,而責欺於秦,是吾合齊、秦之交也,國必大傷。”
楚王不聽,遂舉兵伐秦③。秦與齊合,韓氏從之,楚兵大敗於杜陵④。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僅以救亡者,計失於陳軫,過聽於張儀。
[註釋]
①反:同“返”。②廣從:橫量爲廣,直量爲從。從,同“縱”③舉兵伐秦:楚懷王使將軍屈匄伐秦。④杜陵:當爲伎陵之誤,地在今陝西旬陽西。
[譯文]
張儀返回了秦國,秦國派人到齊國遊說,齊、秦兩國暗暗聯合起來。楚國派遣一位將軍到秦國去索要土地。使臣到了秦國,張儀謊稱有病不上朝。楚王說:“張儀認爲我沒有和齊國斷交嗎?”於是派了一名勇士到齊國去,當面辱罵齊王。張儀在證實楚國的確已經與齊國斷交之後,纔出來見楚國使者,說:“我承諾的土地從這裡到那裡,總共方圓六裡。”使者說:“我聽說是方圓六百里,而不是方圓六裡。”張儀說:“我僅僅一個小人物,怎麼能承諾給你方圓六百里土地?”使者回到了楚國,把這話原原本本的報告給了楚王,楚王大怒,打算髮兵攻秦國。陳軫說:“我還可以說話了嗎?”楚王說:“可以了。”陳軫說:“攻打秦國並不是什麼好的辦法,大王不如拿一座大都邑籠絡秦國,與秦國一道攻打齊國。這樣,我們或許可以把在秦國失掉的土地,轉而在齊國得到補償,這樣楚國不是沒有受到損害嗎?現在大王已和齊國絕交,又責備秦國欺騙了自己,那就意味着促使齊、秦兩國的結盟,這樣的話,國家必然受到重大傷害。”
可惜楚懷王沒有聽從陳軫的建議,而是執意派兵攻打秦國。秦與齊國結成聯盟,同時韓國也加入秦、齊的聯盟中來,楚兵在杜陵被打得落荒而逃。所以說楚國的力量並不小覷,但卻落得個差一點亡國的災難,這是由於沒有采納陳軫的正確意見,而是過於了張儀的詭辯謊言罷了。
楚絕齊
[原文]
楚絕齊,齊舉兵伐楚。陳軫謂楚王曰①:“王不如以地東解於齊,西講於秦。”
楚王使陳軫之秦,秦王謂軫曰:“子秦人也②,寡人與子故也,寡人不佞,不能親國事也,故子棄寡人事楚王。今齊、楚相伐,或謂救之便,或謂救之不便,子獨不可以忠爲子主計,以其餘爲寡人乎?”
陳軫曰:“王獨不聞吳人之遊楚者乎?楚王甚愛之,病,故使人問之曰:‘誠病乎?意亦思乎?’左右曰:‘臣不知其思與不思,誠思則將吳吟③。’今軫將爲王‘吳吟’。王不聞管與之說乎?有兩虎爭人而鬥者,管莊子④將刺之,管與止之日‘虎者戾蟲;人者甘餌也。今兩虎爭人而鬥,小者必死,大者必傷,子待傷虎而刺之,則是一舉而兼兩虎也。無刺一虎之勞,而有刺兩虎之名。’齊、楚今戰,戰必敗。敗,王起兵救之,有救齊之利,而無伐楚之害。計聽知覆逆⑤嗜,唯王可也。計者,事之本也;聽者,存亡之機。計失而聽過,能有國者寡也。故曰:‘計有一二者難悖也,聽無失本末者難惑⑥。’”
[註釋]
①楚王:楚懷王。②子秦人也:陳軫曾仕秦,故此雲秦人。③吳吟:吳歌。④管莊子:又名卞莊子。⑤計聽知覆逆:計聽,聽取計謀。覆逆,事情未出現稱爲“覆”,事情已完結稱作“逆”。⑥惑:亂,迷亂。
[譯文]
楚、齊兩國斷交,齊國派兵攻打楚國。陳軫對楚王說:“大王不如在東邊那土地與齊國緩和關係,在西邊和秦國講和。”
於是楚王派陳軫出使秦國,秦王對陳軫說;“你本來就是秦國人,而且我和你又是舊相識,我沒有才能,沒有處理好國家事務,所以你拋棄了我,投靠了楚王。現在齊、楚聯合起來攻打楚國,有人認爲救援楚國很有利,有人認爲沒有利。你難道不能在爲對你的主人盡忠的同時,也爲我考慮一點嗎?”
陳軫說:“大王難道沒聽說過吳國人到楚國去做官的故事嗎?楚王對這位客卿很看重,可是某次這位客卿生了病,楚王就派人去問候說:‘是真生病了?還是思念故國呢?’左右侍臣回答說:‘不知道他是否思念故國,假如真是那樣的話,那他就要唱吳歌了。’現在我就準備爲大王唱‘吳歌’。不知道大王有沒有聽說管與的故事?這個故事講的是有兩隻老虎,因爲爭吃人而搏鬥起來,管莊子打算去殺死這兩隻虎,可是管與忙緊制止說:‘老虎是貪吃耍狠的大蟲,人是他的最香甜可口的美味,現在兩隻老虎爲爭吃人而搏鬥,小虎必然因打敗而死,大虎也必然因搏鬥而傷,你就等着去殺死那隻受傷的大虎吧!這是一舉而殺兩虎的好計謀,不需要付出去殺死一隻老虎的辛勞,反而能能兼得刺殺兩隻虎的英名。’現在齊、楚兩國現在正在廝殺,廝殺必定對雙方都不利,到那時大王派兵再施以援手,既能獲得救人於水火的好處,而又避免了伐楚的危險與害處。您是否採納我的計謀,預知事情的優劣,那就全由大王自己定奪了。計謀是做事的根本,採納良計是國家存亡的關鍵。計謀錯了,或採納錯計,卻能保住國家的大王很少。所以說:‘計謀要再三思量纔不會出錯,採納建議要本末兼顧纔不會迷惑’。”
秦惠王死
[原文]
秦惠王死,公孫衍①欲窮②張儀。李讎③謂公孫衍曰:“不如召甘茂④於魏,召公孫顯於韓,起樗裡子⑤於國。三人者,皆張儀之讎⑥也,公用之,則諸侯必見張儀之無秦矣!”
[註釋]
①公孫衍:即犀首,魏人。②窮張儀,使張儀陷入困境。③李讎:秦人。④甘茂:下蔡人,原爲秦將。⑤樗裡子:秦惠王弟,後逃奔楚國。⑥讎:同仇。
[譯文]
秦惠王死後,公孫衍打算讓張儀的好日子到頭。李讎對公孫衍說:“不如從魏國把甘茂召回,從韓國把公孫顯召回,在秦國內起用樗裡子。這三個人,都是張儀的敵人,如果您重用他們,那麼諸侯必定能猜到張儀在秦國沒有什麼權利了!”
義渠君之魏
[原文]
義渠君之魏①,公孫衍謂義渠君曰:“道遠,臣不得復過矣,請謁事情。”義渠君曰:“願聞之。”對曰:“中國無事於秦②,則秦且燒焫獲君之國③;中國爲有事於秦,則秦且輕使重幣,而事君之國也。”義渠君曰:“謹聞命。”
居無幾何,五國④伐秦。陳軫謂秦王曰:“義渠君者,蠻夷⑤之賢君,王不如賂之以撫其心”。秦王日:“善。”因以文繡千匹,好女百人,遺⑥義渠君。
義渠君致⑦羣臣而謀曰:“此乃公孫衍之所謂也。”因起兵襲秦,大敗秦人子李帛⑧之下。
[註釋]
①義渠:羌族建立的國家。②中國:指東方六國。事:指戰事。③燒蟎(nè):焚燒。④五國:指齊、宋、韓、魏、趙五國。⑤蠻夷:指華夏中原以外的少數民族。⑥遺(wè胃):給予,贈送。⑦致:招致。⑧李帛:秦國地名,今地不詳。
[譯文]
義渠君打算到魏國去,公孫衍就對義渠君說:“此去路途遙遠,我不可能與您再相會了!我打算告訴您一件事情。”義渠君說:“我願意聽聽是什麼事。”公孫衍回答說:“東方六國如果對沒有秦國採取軍事行動,秦國必定就會燒燬並獲取您的國家;東方六國如果對秦國採取軍事行動,秦國必定就會派遣使臣,帶着厚禮來討好,以求您的相助。”義渠君說:“太受教益了。”
過了沒多久,齊、宋、韓、魏、趙五國聯手攻打秦國。陳軫對秦王說:“義渠君是蠻夷地方的賢君,大王不如拿財物賄賂他,以安撫他的心。”秦王說:“好的。”於是用一千匹錦繡,一百個漂亮的女子,去賄賂義渠君。
義渠君招集羣臣在一起商議說:“這就是公孫衍所說的事情了。”於是派兵襲擊秦國,在李帛這個地方把秦軍打得落花流水。
醫扁鵲見秦武王
[原文]
醫扁鵲見秦武王①,武王示之病,扁鵲請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將使耳不聰,目不明。”君以告扁鵲。扁鵲怒而投其石曰②:“君與知之者謀之③,而與不知者敗之④。使此知秦國之政也,則君一舉而亡國矣。”
[註釋]
①扁鵲:姓秦名越人,春秋戰國間的名醫。②石:針石,治病的工具。③知之者:指懂得醫術的扁鵲。④不知者:指秦王身邊不懂醫術的人。
[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