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李嚴革職

翌日

昨夜的大火早已熄滅,存放多年的卷宗,在昨夜的大火中被付之一炬,計吏十幾年的心血,如今只留下一地的殘渣。

彷彿一切的罪惡,都隨着昨晚這場大火,灰飛煙滅了一般。

……

返回成都的路上,一行人皆沉默不已,這段時間所發生的事,讓和魏延一路走來的親衛們,震撼不已,同時也感到憤怒,恨不得將他們殺之殆盡。

“將軍,我們真不追究了?”

王芝沉默許久後,終於忍不住問道,如果不知道民間疾苦也就罷了,可一旦知道了,卻不作爲,非君子所爲也。

“子芳,你覺得蜀郡、廣漢二郡的府庫,會不會走水”

魏延並沒有回答王芝,而是饒有興致的問了起來。

“這……,將軍,屬下不知”

王芝想了一會兒,本來想說不可能的,畢竟兩處地方的府庫,就在成都周邊,他們眼皮子底下,除非李嚴和張鬆不要命了,纔會讓府庫失火。

可一想起武陽的許靖,王芝就有些拿不準了,他們都已經到了太守府,府庫都能失火,那更別說五天後才能抵達的成都了。

“蜀郡府庫一定會失火,也許李嚴不會幹,但蜀郡太守府,又不止他一個官員。

廣漢郡府庫一定不會失火,說不定在知曉武陽之事後,張鬆會遣輔匡領兵進駐府庫,以保府庫之安全”

張鬆是益州派的領袖,一直想重震益州派,而廣漢郡,又是東洲派的大本營,張鬆是絕對不會錯過這個機會的。

至於李嚴嘛,魏延認爲他也不會,因爲在拿下成都後,自己就多次向他透露,在取得益州後,自己會清查益州的戶籍、田畝、稅負等問題,恐怕李嚴身上的問題,早就被他處理乾淨了。

李嚴不會,但他的屬下會,畢竟偌大的太守府,可不止李嚴一個人,他有把握度過難關,可並不代表其他人有信心。

“子芳你要記住,惡就是惡,如果懺悔有用,那要我們做什麼,與其讓我們去原諒他們,不如送他們去見太祖皇帝,看看太祖皇帝能不能原諒他們”

借用一句話:原諒他們是上帝的事,我們負責把他送到上帝面前。

“行了,你也別送了,回去給我看好許靖,可別讓他出了岔子,這可是我的雞啊!”

“放心吧將軍,末將一定會死死看住許靖”

“你辦事,我放心”

……

果然不出魏延所料,在離成都僅五十里時,伊籍派人來通知,蜀郡府庫於昨日晚間,意外走水發生大火,並波及武庫、糧庫,大火於今日早晨被撲滅。

經過太守府統計,已經有三庫守衛、官吏在內的三十餘人被大火吞噬,府庫內留存的卷宗都被付之一炬。

另外,據公文記載,還有近二十萬斛的糧草、超過一萬件的武器被大火吞噬,加上其他財物不計其數。

一場大火的損失,堪比一場大戰啊。

下午,魏延回到成都,還沒走進城內,一股刺鼻的焦糊味,就縈繞在鼻尖,揮之不去。

走入城中後,原本繁華的街道變得寂寥,偶爾路過的行人,再看見魏延等人路過後,不由得加快腳步離開,生怕惹上麻煩。

作爲一州治所的居民,政治嗅覺無疑是靈敏的,幾天前武陽府庫大火,昨天成都府庫大火,要說沒有聯繫,誰信吶。

……

回到太守府,魏延還沒來得及召集文武議事,

蜀郡太守李嚴卻先來了。

“魏別駕,在下有負主公的信任,一時不察竟讓府庫失火,如此重大失職,在下萬死難辭其咎,還請別駕代爲懲戒,明正典型,以儆效尤”

“哎,李太守此言差矣,府庫失火,乃意外也,非太守之過,相信主公在此,也不會過多苛責於李太守的,還是快快請起吧”

“還請別駕成全”

李嚴沒有在意魏延的話,依舊躬身不起,一股不領罰,誓不罷休的模樣。

“罷了,罷了,既然李太守執意如此,那就別怪我無情了。

李嚴,你任蜀郡太守期間,蜀郡府庫失火,致使大量的卷宗、糧秣軍械被焚燬,損失不可估量,按律本應該處斬,但念你助主公取蜀有功,所以從輕處置。

從即日起,革除李嚴蜀郡太守之職,並羈押於太守府,待府庫一案查明後,再行處置。

不知李太守,對此可有異議”

魏延想了片刻,便同意了李嚴的請求,或許從成都府庫失火的那一刻起,他就知道了蜀中世家的下場,被革職羈押在太守府,也許是最好的選擇。

“屬下領命”

李嚴沉聲應道,隨後向魏延一拜,就轉身離去,只不過背影略顯淒涼,東洲派的時代, 也許該落幕了。

“正方兄,還請放心,在下不是嗜殺之人,只誅惡首,不會牽扯其他人的”

李嚴聞言回過頭,深深的看了一眼魏延,最後點點頭說道:“希望吧”。

待李嚴離開後,魏延臉上正色頓消,掛滿了譏諷之色,借用後世較流行的一句話:全殺了或許有冤假錯案,但隔一個殺一個,絕對有漏網之魚。

他是不會亂殺無辜,但可沒說站在誰的角度來,站在官員的立場看,是有一部分世家該死;但站在百姓的角度看,所有世家都該死。

……

結束與李嚴的談話,魏延立即召集留守成都的文武,將他最新的任命下發。

首先,由上個月來到成都的秭歸令伊籍,接任李嚴之位,任蜀郡太守。

然後魏延行使州牧之權,從巴西、廣漢二地,將中郎將張南、馮習、霍峻三人調回,並讓其攜帶各自部屬合計一萬五千人,返回成都待命。

最後,魏延以法紀鬆弛,德政不舉,威刑不肅,士大夫多挾其財勢,欺凌小民,日久之下,民心思變爲由,讓伊籍、法正、李嚴、劉巴、糜竺等五人,在他的指導意見下,着手製定蜀律。

畢竟以法度治蜀的前提,他總得先有法吧,假若憑自己喜好,來決斷事情的好壞,那自己和這些世家又有何異。

散會後,魏延將在犍爲的所見所聞,以及最近蜀中發生的事,都一一寫在布帛上,同時,也附上自己的治蜀之策,並遣快舟通報給劉備。

要想鐵血治蜀,沒有劉備的同意,那可不行。

第二十八章 秋收第九十一章 雌劍之威第一章 魏延第一十三章 諸葛亮第七十九章 人才困局第六十一章 益州軍政第八十一章 南中第三十二章 開河之議第一十三章 諸葛亮第一十四章 南方疲敝第五章 革新第四十八章 裂隙第六十二章 安排第八十六章 先發制人第七十八章 牢籠第一十九章 臨蒸策2第三十八章 辯論第七十二章 張魯第八章 鑄劍爲犁第四十五章 斬二將第三十三章 入蜀之機第五十七章 陽謀第三十六章 逃脫不得第二十七 計議遷都第三十六章 逃脫不得第一十五章 超前的制度第六十一章 益州軍政第五十九章 荊州戰起第三十三章 入蜀之機第三十一章 入公安第七十一章 效果顯著第三十三章 入蜀之機第三十章 荊州安定第六十二章 安排第八十七章 人選第一十六章 無恥的魏延第二十三章 春耕—小麥第四十六章 突襲成都第三十六章 逃脫不得第九十章 鬥將第一十一章 蜀漢隱憂第六章 農耕神器第九十七章 往事第一十八章 臨蒸策1第四十六章 突襲成都第四十一章 糾結的劉備第九章 新的時代第八十九章 入關計第六十五章 大火第二十一 臨蒸策4第四十八章 裂隙第八十八章 魏馬有隙第五十七章 陽謀第一十三章 諸葛亮第八十章 一眼萬年第六章 農耕神器第四十六章 突襲成都第三十七章 囑託第五十五章 鄧賢第二十六像 窘境第八十九章 入關計第八十六章 先發制人第七十九章 人才困局第四十六章 突襲成都第四十八章 裂隙第八章 鑄劍爲犁第六十八章 糧價第七十二章 張魯第六十九章 平抑糧價第一十一章 蜀漢隱憂第四十五章 斬二將第四十章 錯綜的局勢第三十章 荊州安定第五十五章 鄧賢第八十九章 入關計第五十二章 吳夫人第四十八章 裂隙第五十三章 雒縣第二十五章 屯兵通城第一十四章 南方疲敝第五十九章 荊州戰起第二十章 臨蒸策3第九十八章 漢中臣服第一十五章 超前的制度第三十章 荊州安定第一十五章 超前的制度第三十章 荊州安定第九十八章 漢中臣服第三十四章 鐵礦現蹤第六十章 益州民政第八十五章 名望所累第二十四 春耕—水稻第三十章 荊州安定第三十九章 二派相爭第五十七章 陽謀第五十四章 戰局第四十三章 攻蜀前夕第九十五章 曹操應對第一十九章 臨蒸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