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世界上大致分爲兩種人,非黑即白大概就是這個道理。而決定黑和白的就是人的內心,就像長孫無忌以前說的那樣,這世上最難辦的事就是人事,這世上最難懂的就是人心。
雖然李承乾不信神佛之說,但是對於一念成佛、一念成魔這個說法比較贊同的。
皇帝從來都是個矛盾人,即英明神武,又貪色暴戾。有時候李承乾就會思考,是不是隻有像皇帝這樣讓人捉摸不透的人,才能贏得臣子們敬畏呢。
說來也巧,就在李承乾奉旨坑完諸王們的沒多久,皇帝那就來事了,說他自己總能看到或者說聽到建成、元吉等人來索命,弄得他是日夜不得安寧。
按照常理來說,這種事應該找袁天罡和李淳風那兩個牛鼻子,畢竟他們纔是專業人才,術業有專攻嘛。
可皇帝是個愛面子的人,總不能讓外人知道自己在怕什麼吧,所以他就只能先找古靈精怪的兒子想想辦法。......
承慶殿內,仔細聽完皇帝經歷的神怪之論後,李承乾邊倒茶,邊說:“兒臣記得以前在東宮張師傅講過的一個故事,算得上歷代帝王和臣子縱論鬼神的典例。”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後歲餘,賈生徵見。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問鬼神之本。賈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狀。
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罷,曰:吾久不見賈生,自以爲過之,今不及也。居頃之,拜賈生爲樑懷王太傅。樑懷王,文帝之少子,愛,而好書,故令賈生傅之。
其實,漢文帝之所以“不問蒼生問鬼神”,更深層次來說,是因爲漢朝的統治是建立在“天人感應”這套儒教神學基礎上的,作爲最高統治者,更好地弄懂“天”(鬼神),才能更好地定“人”(蒼生)的政策。
所以,此時,文帝纔會不失時機地向他眼中的這位大天才、大能人尋求高論。要知道在漢朝早期,陸賈和賈誼思想中都有“天人感應”的成分,後來,董仲舒吸收和發展了這些觀點,纔在武帝朝正式提出了自己的理論。
而且,根據司馬遷的《屈原賈生列傳》,就可以看出文帝對賈誼一直是很看重的。
當迎立文帝的首功之臣周勃(絳侯)第二次拜相時,文帝的新秀賈誼就在短時間內破格連升數級,得到的賞賜也多過於絳侯,而且當時的他卻只有才二十一歲!
不過,因爲賈誼提出的政治改革措施太超前,深深觸犯到了功臣派“絳、灌、東陽侯、馮敬之屬”的切身利益,遭到了他們的激烈反對,文帝只好“棄車保帥”,所以就讓賈誼先到樑王那混口飯吃,當然了,這些都是書上說的。......
“父皇,聽了這個故事,你沒有發現另外一個問題嗎?賈誼一個儒生,平日學的、說的都是儒家的經典教義,都是聖人之道,他是怎麼知道鬼神的“所以然之狀”的呢?”
對於兒子的提問,李世民不由的愣了一下,是啊,每個人的境遇不同,看到神鬼自然也是不同的。
可賈誼是怎麼知道漢文帝見到的鬼是什麼樣的呢!難道賈誼真的能通神鬼之事,還是他能看透人心,可以輕易的窺測出人們心裡想的是什麼,這,這,這也太可怕了。
“高明,那依你之見是什麼原因呢?”,話畢,李世民端起茶盞,狠狠地灌了一大口水來穩定遭亂的心神。
看着皇帝一臉驚色,李承乾在心中不由的想到皇帝已經讓他所見認知中的建成、元吉的鬼混纏了好多天了,所以對於鬼神之論深信不疑。
不過,李承乾相信,過了這一碼後,皇帝的一個反應不是對賈誼這種神人頂禮膜拜,而是簡單粗暴的瞭解此人性命。因爲在這個世上真神只能有一個,那就是他自己。
“父皇,結論只有一個,那就是漢文帝發現賈誼是個充滿野心的騙子,他之所以這麼做就是以此爲由讓皇帝對他深信不疑,以達到推行其學說的最終目的。”
見皇帝不明其意,李承乾則耐心的解釋道:“這和長安城中算命的傢伙用的手段是一樣,他們通過人說話漏洞找到蛛絲馬跡,然後利用這些線索將求告者引入彀中。
這本不是什麼高明的手段,但在陰森的夜晚,講給被鬼神驚到的皇帝,所以這效果也是出奇的好。
文帝這個人可是說漢朝最爲簡樸和務實的君王,其心智絲毫不亞於高祖劉邦。回過神後,礙於名聲的原因並沒有殺他,而是把他送給了樑王,至於說爲什麼送給樑王,也就不用兒臣說了。”
李承乾的解釋讓皇帝靈臺清明瞭許多,是啊,設身處地的想,如果自己是漢文帝,也會把賈誼送給深受竇太后寵愛的樑王,讓他盡情的去蠱惑,然後再替自己的兒子解決這個肘腋之患。
可這僅僅能代表賈誼是個投機的政治掮客,不能代表這世上就沒有神魔諸佛啊,要不然他們的故事怎麼會流傳這麼多年而不被揭穿呢。
“高明,漢文帝是否真的看到神鬼史書上沒有明確的記載,而且年代久遠已經無從考證了。
可朕確實見到了建成、元吉的人,你該怎麼爲朕解惑呢?不是朕信不過你,而是那兩個人對於朕來說是個心結,朕還是希望眼見爲實。”
皇帝還不死心,李承乾也只能放下手中的茶盞,盯着皇帝沉聲說:“創立江山,殺人無數,其有鬼哉!活人尚且不足爲俱,更何況是死人了。
我朝將領當中,殺氣最重者唯翼、鄂二公,不如今夜就有我等三人頂盔貫甲爲父皇守夜。
如平安無事,則無鬼矣,如有鬼魅作祟,臣等爲陛下生啖之。”,話畢,一抖袍服跪了下來,拱手向皇帝請命。
看到跪在腳下的兒子身上散發出的強大的自信和殺氣,李世民身上久違的戰血也重新燃氣,拍了一下大腿後,隨即言道:“當如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