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一戰後的中國 (3)

中國自海通以來,和外國所訂的不平等條約,可謂極多,而其最甚的,則無過於關稅稅率的協定。現在世界上,經濟競爭,日烈一日。貿易上的自由主義,久成過去,各國都高築關稅壁壘,以保護本國的產業。獨稅率受限制的國,則不能然。所以舊式和新興幼稚的產業,日受外力的侵略壓迫,而無以自存。中國所以淪入次殖民地的地位,這是一個最大的原因。

中國關稅,除一、海關稅率,協定爲值百抽五外,二、其內地稅,並亦協定爲直百抽二點五。三、而英、法、俄、日,在陸路上的通商,還有減免,而且四、海關稅率,名爲值百抽五,實際上,因貨價的高昂,所抽還遠不及此數。

改訂稅率之議,起於1902年。這是義和團運動後訂定和約的明年。因賠款的負擔重了,所以這一年的《中英商約》,許我於裁釐之後,把進口稅增加到百分的十二點五,出口稅增加到百分的七點五。其所裁的釐,則許辦出產、銷場、出廠三稅,以資抵補。1903年《中美商約》、《中日商約》,1904年《中葡商約》,規定大致相同。這一次的失策,在於將裁釐作爲加稅的交換條件。不但有損主權,而且裁釐在事實上猝難辦到。事後,果因中國人憚於裁釐,外人,則其貨物運銷中國,本有內地半稅,以省手續,事實上厘金所病,系屬中國商人,所以也不來催問。這一次條約,就如此暗葬了。至於海關估價,則《辛丑和約》,訂定將從價改爲從量,即於1902年實行。然而所估的價,仍不能和實際符合。

還有一件事,也是很有損於主權的,那便是稅務司的聘用。當中外通商之初,海關稅本由外國領事代收。到1851年,才廢其制,由華官自行徵收。1853年,上海失陷,清朝所派官吏逃去,仍由英、美領事代課。其明年,上海道和領事商定,聘用英、美、法人各一,司理徵稅事務。是爲稅務司的起原。此時的外人,系由上海道聘用。1858年,《中英通商章程善後條款》規定:中國得邀請英人,幫辦稅務。然仍訂明由中國自由邀請,“毋庸英官指薦干預”。而且法、美二約,亦有同樣的條文,並非英人獨有的權利。1864年,總理衙門公佈《海關募用外人章程》。自此以後,各關稅務司,遂無一華人。而1896、1898兩年的英、德借款,《合同》均訂明:“此項借款未還清時,海關章程,暫不變更。”英人又要求:“英國在華商務,在各國中爲最大時,總稅務司必須任用英人。”亦於1898年,經總署答覆允准。於是中國所用的稅務人員,其地位,就儼然發生外交上的關係了。

辛亥革命,外人怕債權無着,由公使團協議,將關稅存放外國銀行。非經總稅務司簽字,不能提用,即償付外債的餘款——所謂關餘,亦系如此。於是中國財政上,又多一重束縛。民國六年(1917年),中國因參加歐戰,要求各國修正海關稅則。經各國允許,於次年實行。這一次的修改,據專家估計,亦不過值百抽三點七而已。巴黎和會開會時,我國曾提出關稅自主案,被大會拒絕。華盛頓會議時,又經提出。其結果,乃訂成《九國中國關稅條約》。訂明批准後三個月,中國得召集與約及加入各國,開一關稅會議,實行1902年的《中英商約》。在此約未實行以前,得在海關征收一種值百抽二點五,其奢侈品,則加至值百抽五的附加稅。至於估計物價,切實值百抽五,則不待此約的批准,即可實行。約中並訂明中國海、陸邊關的稅率,應行畫一。其後關稅會議,於民國十四年,由段政府召集。10月2日,在北京開會。我國又提出關稅自主案。11月19日,通過:

各締約國,承認中國享受關稅自主的權利,允解除各該國與中國間各項條約中關稅的束縛。並允許中國國定關稅條例,於1929年1月1日,發生效力。

而中國政府,申明裁釐之舉,與國定稅率,同時施行。同時,中國擬定七級稅則,實際上得各國的承認。至於海關附加稅問題,則未能議決而段政府倒。關稅會議,於十五年(1926年)7月3日,由各國代表,宣告停頓。

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一方面宣告取消不平等條約,並宣佈於十六年(1927年)9月1日,實行關稅自主,同日裁釐。屆時未能實行。十七年(1928年)7月,政府和美國先訂立《整理關稅條約》。約中訂明:“前此各約中,關於關稅的條文作廢,應用自主的原則。”自此以後,德、那、荷、英、瑞、法六國的《關稅條約》,先後訂成。而比、意、丹、葡、西五國,是年亦均訂有《友好通商條約》。約文規定,大致相同。政府乃將七級稅公佈,於十八年(1929年)2月1日實行。其後裁釐之舉,於二十年(1931年)1月1日實現。同時廢七級稅,另定新稅率。關稅自主,到此纔算真實現了。關稅既已自主,其他一切,自然不成問題。況且陸路邊關稅率中日間早於民國九年(1920年),訂立協定,申明和海關一律。中英、中法間,亦於十七年《換文》,申明舊辦法於十八年(1929年)作廢。俄國則參戰後另訂新約,本系彼此平等。自更不成問題。稅務司雖仍任用,而從前約束,既已失效,亦可解爲我國自由任用了。關稅自主,本系國家應有的權利,而一經喪失,更圖恢復,其難如此。此可見外交之不可不慎,而民國創業的艱難,後人也不可不深念了。

第七、逐漸廢除不平等條約

廢除不平等條約,可以有兩種辦法:其一、是片面的宣告。其二、是共同或個別的談判。中國在國際間,不平等條約的造成,全由前清政府昧於外情之故。至其末造,則外力的壓迫已深。帝國主義者,是很難望其覺悟的。無論共同或個別的談判,都很難望其有效。所以國民政府,於奠都南京後,即毅然發表廢除不平等條約的宣言。十七年(1928年)7月7日,更照會各國公使,請其轉達各該國政府,定爲三種辦法:一、舊約期滿的,當然廢除另訂。二、未滿期的,以相當的手續,解除重訂。三、已滿期而未訂新約的,另定臨時的適當辦法。旋頒佈臨時辦法七條。此項照會,既經發出後,和我訂立條約的,十七年有比、意、丹、葡、西五國。十八年(1929年)有希、波二國。十九年有捷克和法國的《越南通商專約》。至土耳其的《友好條約》,則系二十三年(1935年)4月訂成的。在此諸國以外,德、奧與俄,戰後的條約,本已平等,其餘各國,雖然新約尚未訂成,然廢除不平等條約,既經我國定爲政策,此後自然要本此進行,平等條約的訂立,只是時間和手續的問題了。

不平等條約,貽害最大的,要算一、關稅協定,二、領事裁判權,三、租界,四、租借地,五、內河航行五端。關稅交涉,已見前章。取消領事裁判權的動機,也起於《辛丑條約》。巴黎和會中,我國亦曾提出撤消領判權,給大會拒絕。華盛頓會議中,又經提出。乃議決:由各國各派代表,組織委員會,調查在中國的領判權的現狀和中國法律、司法制度、司法行政的情形後再議。此項委員會,於十五年(1926年)1月,在北京開會,至9月15日而畢。撰有《調查報告書》。對於撤消領判權,仍主緩辦。國民政府和意、丹、葡、西所訂條約,均有於十九年(1930年)1月1日,放棄領判權的條文。《比約》則規定另訂詳細辦法。如詳細辦法尚未訂定,而現有領判權諸國過半數放棄,比國亦即照辦。五約均附有一、中國於十九年(1930年)1月1日以前,頒佈民、商法。二、放棄領判權後,外人得雜居內地,經營工商業,享有土地權——但仍得以法律或章程,加以限制。三、彼此僑民捐稅,不得較高或有異於他國人的條件。墨西哥未定新約,但該國政府,於十八年(1929年)11月,宣言將領判權放棄。

租界的設立,本不過許外人居住通商。但是因中國人的放棄和外國人的侵奪,而行政、司法、警察等權,往往受其侵害。這還是事實。到1896年的《中日通商口岸議定書》就索性將管理道路、稽查地面之權,明定其屬於該國領事,這更可稱爲不平等條約之尤了。而在事實上,妨害我國主權尤甚的,則要算上海的租界。上海租界的市政,屬於工部局。其根據,系1896年的《洋涇浜章程》。此章程由外人納稅會通過,經各國領事認可,駐紮北京的公使批准。工部局董事,系由納稅人選舉,而納稅人年會,則由領事團召集。

是以各國的外交代表,和其照料商務的領事,而干涉起我國的市政來了。民國以來,除德、奧、俄三國在天津、漢口的租界,因歐戰而取消外,其餘一切,都因仍舊貫。到國民軍到達長江流域以後,英國在九江、漢口的租界,才和中國訂結協定交還。鎮江的英人,於當時退出,後亦申明願將租界交還中國。於十七年(1928年)11月15日交還。比國的天津租界,則於十八年(1929年)8月交還。英國在廈門的租界,亦於十九年(1930年)9月,以協定聲明取消。現在所有的,除日本最多外,只英在廣州、天津、營口,法在廣州、漢口、上海、天津和鼓浪嶼、上海、芝罘,還有公共租界而已。

內河和沿海的航行權,各國通例,都是保留之於本國人的。這不但以權利論,應爲本國人民所獨享,即在國防上,亦有很重要的關係。而前清政府,不明外情,1858年的《天津條約》,許英人在長江航行。各國援最惠國之例,羣起攘奪,而長江航權,遂非我所獨有。1895年《馬關條約》,開蘇、杭爲商埠,後四年,遂頒佈《內港行輪章程》。華洋輪船,照章註冊的,一律準其通航。外人在華航行權,遂愈加推廣。至於沿海,則條約未訂立以前,外人業已自由航行,更其不必說了。前清所訂的條約,只有1899年的《中墨條約》,申明“不得在國內各口岸間,往來貿易”,然而無補於事。民國現在,雖亦未能將已喪失的航行權,即時收回。然十八年(1929年)的《中波條約》,十九年(1930年)的《中捷條約》,均訂明將內河和沿海的航權保留。其餘各國,重訂條約時,亦可漸謀改正了。

租借地在法律上,本來和割讓地顯然有別。但在事實上,則外人據之,亦未免隱然若一敵國。中國的有租借地,自德人之於膠州灣始,而旅、大、威海、九龍、廣州灣,就紛紛繼起了。歐戰之際,膠州灣又爲日人所據。其後因山東問題的解決而交還。至於華盛頓會議中,中國代表要求各國交還租借地,則只有英國允將威海衛交還,其後於十九年(1930年)4月實行。至英於九龍,日於旅、大,則均聲明不肯放棄。法於廣州灣,當時雖聲明願與各國同行交還,然訖今亦仍在觀望之中。

不平等條約的內容,其犖犖大端,要算前列的幾件。此外,和外人得在中國境內駐兵;又如因畫定勢力範圍,而得有築路,開礦之權;又如外人在中國遊歷、傳教,中國政府,負有特別保護的義務等都是。總而言之,凡其性質超過於國際法的範圍,而又系片面性質的,都可稱爲不平等條約。一概盪滌淨盡,而達於完全平等之域,現在固尚有所未能。然既已啓其端倪,則此後的繼續進行,只看我政府和國民的努力了。

第八、俄國的狼子野心

最近的外交,中、俄之間,關係要算最爲複雜了。俄國侵害中國的權利,中東鐵路要算是其大本營。當民國七年(1918年)時,中國曾因俄國新舊黨的衝突,把中東路的護路權收回。俄人曲解《中東鐵路合同》,握有哈爾濱的市政權,亦經我國於九年(1920年)3月,將其廢除,改爲東省特別區。俄國自革命以後,備受各國的封鎖,很想有一國能和他通商。曾於八年(1919年)、九年(1920年),兩次宣言:願放棄舊俄帝國以侵略手段在中國取得的特權和土地,拋棄庚子賠款,無條件將中東路交還中國。此時中、俄關係,很有改善的希望。而中國因和協約國取一致的步驟,始終未能對俄開始交涉。直到九年(1920年)9月間,纔將舊俄使,領待遇停止。此時距離俄國的革命,爲時已有三年半了。此時在蒙古一方面,既因舊俄的侵擾,而遠東軍佔據庫倫。而中東路則自共同出兵以來,列強頗有藉端干涉的趨向。我國乃於九年(1920年)1月間和道勝銀行代表,另訂合同。規定:鐵路人員,除督辦歸我外,餘均中、俄各半。否認中、俄以外的第三國,和鐵路有關。俄政府管理鐵路之權,由中國政府代爲執行,以正式承認俄國,商有辦法之日爲止。

第54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3)第10章 霸國與霸業 (2)第11章 霸國與霸業 (3)第67章 洪秀全與曾國藩 (2)第47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3)第19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2)第56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1)第44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4)第48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4)第64章 剿夷與撫夷 (3)第44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4)第73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1)第22章 秦始皇與秦帝國 (1)第47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3)第3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2)第24章 秦廣漢興之際 (1)第19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2)第27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1)第76章 辛亥革命 (1)第13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2)第7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3)第13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2)第68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1)第12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1)第15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1)第45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1)第36章 權謀夾縫中生存的東漢 (2)第77章 辛亥革命 (2)第22章 秦始皇與秦帝國 (1)第56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1)第65章 剿夷與撫夷 (4)第44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4)第63章 剿夷與撫夷 (2)第15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1)第52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1)第15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1)第86章 一戰後的中國 (6)第72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5)第21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4)第88章 呂思勉小傳第10章 霸國與霸業 (2)第55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4)第57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2)第69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2)第14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3)第23章 秦始皇與秦帝國 (2)第55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4)第17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3)第14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3)第41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1)第4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3)第21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4)第82章 一戰後的中國 (2)第75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3)第59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4)第33章 改制與革命 (2)第47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3)第49章 來自草原的元帝國 (1)第57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2)第89章 蔣廷黻小傳第4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3)第80章 辛亥革命 (5)第47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3)第65章 剿夷與撫夷 (4)第40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3)第73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1)第29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3)第13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2)第19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2)第17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3)第34章 改制與革命 (3)第16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2)第75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3)第38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1)第15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1)第4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3)第84章 一戰後的中國 (4)第12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1)第5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1)第83章 一戰後的中國 (3)第66章 洪秀全與曾國藩 (1)第45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1)第89章 蔣廷黻小傳第69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2)第37章 權謀夾縫中生存的東漢 (3)第77章 辛亥革命 (2)第13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2)第41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1)第28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2)第17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3)第81章 一戰後的中國 (1)第50章 來自草原的元帝國 (2)第17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3)第1章 代序:閱盡滄桑,讀史明智第71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4)第5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1)第66章 洪秀全與曾國藩 (1)第7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3)第2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1)第69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