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一戰後的中國 (4)

其對俄國通商,則僅是年四月間,新疆省政府曾和俄國訂立《局部通商條約》。十年(1921年)5月間,呼倫貝爾善後督辦,亦曾和遠東共和國,訂立《境界交通協定》。此外迄無何等辦法。而十一年,遠東共和國派來中國的代表,也否認蘇俄曾有交還中東鐵路的宣言。直到十三年(1924年),遠東共和國,早已合併於蘇俄,而英、意兩國,也都承認蘇俄了。我國和蘇俄的交涉,才逐漸開展。於是年五月,訂定《中俄解決懸案大綱》及《暫行管理中東鐵路兩協定》。《解決懸案大綱》中:一、俄國許拋棄帝俄時代在中國所取得的特權和特許,二、及庚子賠款。

三、取消領事裁判權,四、及關稅協定。五、帝俄時代,與第三者所訂條約,有妨中國主權的,一概無效。六、承認外蒙古爲中國領土的一部,尊重中國的主權。七、彼此不容許反對政府的機關和團結,並不爲妨礙對方公共秩序,及反於社會組織的宣傳。八、簽字後一個月,舉行會議,解決外蒙撤兵、重行劃界、賠償損失、通商航行諸問題。九、中東路許我出資贖回,亦於此會議中商定辦法。其後此項會議,至十四年(1925年)8月始開。而其時東三省對中央獨立,三省的事,事實上和中央政府商量無效。俄人乃又於九月中,和奉天派出的人,訂立協定,是稱《奉俄協定》。

十六年(1927年)4月,北京方面,派兵搜查俄使館。旋又搜查天津的駐華貿易處等。俄國召還北京的代理公使,以示抗議。是年十一月,起事於廣州。政府認蘇俄有援助的嫌疑,於12月14日,對蘇俄領事,撤消承認。蘇俄在中國各地方的國營商業機關,亦勒令停止營業。十八年(1929年)5月27日,蘇俄駐哈領事館集會。我國認爲有煽動嫌疑,派員搜查逮捕。7月10日,又另派中東路督辦。撤換蘇俄正副局長。將蘇俄職員多人解僱。並查封其國營商業機關。蘇俄遂於7月18日,對我絕交,時我國仍願和平處理。訓令駐芬蘭公使,因回任之便,赴哈調查,轉赴滿洲里和俄人商洽。而俄國無人前來。

哈爾濱交涉員,雖和俄國領事接洽過幾次,亦不得要領。旋因蘇俄駐德大使,有願意交涉的表示,政府亦飭我國駐德公使,藉德人居間與俄商洽。至十月中,亦決裂。自八月中旬以後,俄兵即時侵我國境界。我人防禦,很爲勇敢,但因邊備素虛,又後援不繼,同江、滿洲里,於10月、11月中,相繼陷落。而外蒙之兵,亦陷呼倫貝爾。12月,因英、美兩國,勸告息爭,乃派員在伯力開豫備會議。22日,將《草約》簽字。中東路回覆7月以前的狀況。彼此恢復領事。訂於明年1月25日,在莫斯科開正式會議。其後此項會議,久無進步。直到日本佔據東北以後,外交上的形勢一變。二十一年(1932年)12月13日,乃由中、俄兩國出席軍縮會議的代表,在日內瓦互換文件復交。

第九、國恥之東北的淪陷

在中華民國革命造行的程途中,可謂重重魔障,然而其嚴重,要未有若民國二十年(1931年)9月18日,日人侵略東北之甚的。

日人的侵略東北,本系處心積慮之舉。近年以來,我國對於東北的開發,頗有進展。盜憎主人,乃更引起日本的猜忌,而促成其積極侵掠之舉。是年6月間,因長春附近的朝鮮農民,強毀我國的民田築壩。該處日本駐軍,遂槍殺我無辜民衆,釀成所謂萬寶山慘案。日人又在朝鮮境內,鼓動排華風潮,華人被殺的無算。然仍未能引起我國的釁端。至9月18日夜,日人乃將南滿鐵路,自行炸燬一段,誣爲我軍所爲,徑向我國瀋陽的駐軍進擊。我軍奉命無抵抗退出。日人乃進佔瀋陽。其在長春、安東等地的駐軍,同時發動。不數日間,而遼、吉兩省間的要地,悉爲所佔。

國際公法,不必說了。華府會議《九國條約》,有保持中國領土,行政完整的義務。便是1928年8月27日在巴黎所立的《非戰公約》,日本也與我國共同簽字的。日本此舉,其爲蔑棄國際信義,自不待言。我國因國力懸殊,且爲愛護和平起見,不願訴之武力,乃訴之於國際的信義。除對日本提出抗議外,即電日內瓦代表,要求根據《盟約》第十一條,召集理事會。行政院開會後,一面通知中日兩方,避免事態的擴大。一面通知美國。旋決議:令日兵撤回鐵路線內,盡10月14日撤盡。

而日本悍然不顧。一面派兵進攻黑龍江。一面要求我國在錦州所設的遼寧行署,撤退關內。我黑省的兵,奮力抵抗,日人頗受損失。旋因援絕,於11月18日,退出省垣。日軍犯錦,我軍京不戰而退。至二十一年(1932年)1月1日,日兵遂陷錦州。我關外僅存的行政機關,遂又被破壞。而日兵又先於二十年(1931年)11月間,勾通漢奸,擾亂天津,挾廢帝溥儀而去。

先是國聯行政院,於10月13日開會。邀請美國列席。24日,以13票對日本1票議決,令日兵於下次開會,即11月16日以前,全行撤退。而日軍置若罔聞。及期,行政院在巴黎開會。乃議決:由國際聯盟,派遣委員團,到東北調查。及錦州陷落,美國乃照會日本,不承認任何事實上所造成的情勢爲合法。日人仍置若罔聞。時日本又派兵艦,在我沿江、沿海一帶,肆行威脅。二十一年(1932年)1月18日。藉口該國僧人被毆,要求我上海市政府:懲兇、道歉、撫卹、取締反日運動。市府業經接受,日領事亦宣稱滿意了。乃日軍於28日夜間,突然進攻。我駐滬的十九路軍,奮勇抵抗。日兵大敗。乃續調大軍,擴大戰事。延及吳淞、太倉、嘉定一帶,並派飛機,到蘇、杭等處轟炸。因我軍抵抗甚力,日軍累戰皆北,乃又續調精銳,拚命進犯。直至3月1日,我軍因人少,不敷分佈,瀏河被襲,乃自動撤至第二道防線。這一役,我軍雖未能始終保守陣地,然以少數之兵,抗數倍之衆,使日軍累次失利,列國評論,多認戰事勝利,當屬華軍。而國民自動接濟餉需的,其數亦超過千萬,亦足以表示我國的民氣,而寒敵人之膽了。

當日兵進攻淞、滬時,我國代表,曾在國聯提出援用《盟約》第10條和第15條,國聯乃議決:成立上海國際調查團,以英、德、法、意、西領事爲委員,並邀美國加入。3月3日,國聯大會開會,11日,通過上海、東北問題,均適用《盟約》第十五條。限日兵於5月10日以前,恢復去年9月18日以前的原狀。此正式決議案,如中國接受,而日本拒絕,則《盟約》第16條自然生效。又通過:以十九國的委員,組織特別委員會,負責處理糾紛,並建議調解方案。十九國委員會於16日開會。19日,議決:令日兵撤退。將地方交還中國警察。在上海組織共同委員會證明。其間又屢經頓挫,直到5月5日,《上海停戰協定》,方纔簽字。

日人在上海尋釁時,又派軍艦到首都附近,肆行威脅。我政府爲保中樞的安全,以便長期抵抗起見,乃於一月三十日,遷都洛陽。4月7日,並在洛陽召開國難會議,至12月1日,才遷回南京。仍繼續長期抵抗的宗旨,努力進行。

日人爲遮掩耳目起見,乃肆其掩耳盜鈴之技,於3月9日,在長春擁廢帝溥儀,建立僞滿洲國。以溥儀爲終身執政。我國的稅關、郵局以及鹽務等機關,次第爲所攘奪。並將直屬日皇的關東軍司令,受外務、拓殖兩省監督的關東長官及派遣僞國的大使,實際上任用一人,使其監督領事。並與僞滿簽定所謂《議定書》,將前此和中國所訂的不平等條約,關涉東北的,勒令承認履行。並藉口共同防衛,允許日軍駐紮僞國境內。然而東北正式軍隊和民衆,奮起抗日的,所在都是。屢次攻破城邑,擊敗日、僞軍。日人勢力所及,實在只是鐵路沿線罷了。

是年春間,國聯所派調查團東來。於4月21日,開始調查。至6月4日而完畢。在北平製作報告,於9月4日完成。報告書的總括是:

日本的軍事行動,不能認爲合法的自衛。

僞滿洲國,並非由真正自然的民意所產生。

主張召集顧問會議,設立特殊制度,以治理東北。我國表示不能完全接受。日人則痛詆調查團認識不足,堅持既成事實。到二十二年(1933年)2月24日,國聯開非常大會,通過十九國委員會的報告書,決定不承認僞國,而依調查團《報告書》,覓取解決辦法,日人老羞成怒,就竟於3月27日,退出國際聯盟了。

其時日本又一意孤行,宣言熱河當屬滿洲國,以長城爲國境。二十二年(1933年)1月3日,攻陷山海關。2月21日,日、僞軍入寇熱河,至3月1日,而承德陷落。我軍分退多倫及長城各口。日僞軍又跟蹤追擊,並進犯灤東。我軍在喜峰口等處,亦曾與敵以重創,然因軍備之懸殊,至五月間,卒將長城各口放棄,東路亦僅守灤西。至是月31日,乃成立《塘沽協定》。我軍退至延慶、昌平、通州、香河等地,日軍撤至長城。中間地方,定爲非武裝區域,僅由警察維持治安。熱河既陷,則東北的義軍,更陷於勢孤援絕之境。然而矢志抵抗者仍不絕。

日人既志得意滿,乃於二十三年(1924年)3月1日,擁溥儀僭號於長春。議定所謂滿洲經濟計劃,把東北的利源,要想一網打盡。吉會鐵路,既於二十二年(1933年)8月完成。中東鐵路,又想用非法手段從俄國手裡奪取。此外添築鐵路、公路,繼續經營葫蘆港等,還正在計劃進行,在日人的意思,以爲東北就是如此,算奪到手了。

第十、國民政府的政治

政治制度,是沒有難解難分對的好壞的,要視乎其運用之如何。民國肇建,本系仿效歐、美成例,行三權分立之制。以國會司立法,並監督政府;以大理院以下的法院掌司法;以國務院掌行政的。因國民未能行使政權,遂至爲野心家所利用。紀綱不立,政爭時起。國事紊亂,外患迭乘,中山先生鑑於革命之尚未成功,乃有以國民造黨,以黨建國,以黨治國,然後還付之於國民之議。

中山先生的革命方略,是分軍政、訓政、憲政三時期的。軍政時期,由黨取得政權。訓政時期,代國民行使。經過此時期後,將政權還付國民,則入於憲政時期。在訓政時期中,代人民行使政權的是國民黨;行使治權的,則是國民政府。政綱和政策,發動於國民黨,由國民政府執行之。二者之間,則以政治會議爲連鎖。

國民黨的組織,以全國代表大會爲最高機關。在閉會期間,則其權力屬於中央執行委員會,而以中央監察委員會監察之。次於全國的,爲省和特別市,未改省而與省相等的區域及海北總支部。再次則縣及重要市鎮和國外支部。更次則區與區分部及國外分部。都以其代表或全體大會爲最高機關。平時則權力屬於執行委員會,而以監察委員監察之。亦與中央黨部同。黨部不直接干預政治,然對於同級政府的施政方針或政治有疑義時,得請其改正、解釋或呈請上級執行委員會,轉請其上級政府辦理。所以黨的監督權,是兼及於行政的。

國民政府初成立時,設委員若干人,推一人爲主席,若干人爲常務委員。其下分設各部。十七年(1928年)10月,公佈《組織法》。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五院次第成立。各部均屬行政院。司法則改前此的四級三審制爲三級。二十一年(1932年)5月,國民會議開會,制定訓政時期的約法。其後又經中央執行委員修正。於是國民政府的組織,亦隨而變更。設主席一人,委員24至36人。各院皆設院長及副院長,均由中央執行委員會選任。主席不負實際政治責任。五權由各院分別行使。惟遇院與院間不能解決的事務,則由主席團解決之。主席並對外代表中華民國。此外直屬於國民政府的,還有軍事委員會、訓練總監部、參謀本部、軍事參議院、全國經濟委員會、建設委員會等。

地方制度,民國以來,還是沿襲前代的省制的。但廢去府直隸州廳,而成爲初級制。民國初元(1912年),各省的軍民長官,稱爲都督和民政長。三年(1914年),改稱將軍、巡按使。六年,又改稱督軍、省長。統轄幾省軍事的,又有巡閱使、經略使等名目。裁兵議起,則督軍改稱督理或督辦軍務善後事宜。省與縣之間,又曾設立道尹。國民政府所頒佈的《省政府組織法》,亦取委員制。以一人爲主席,其下分設民政、財政、教育、建設、實業各廳,廳長即就委員中任命。首都及人口百萬以上或政治經濟有特殊情形的爲特別市,與省同屬行政院。其人口在30萬以上或在20萬以上,而營業、土地等稅佔全收入之半數以上的,則爲普通市,不屬縣而直隸於省。市設市長,縣設縣長,其下都分設各局,以理庶政。未能設縣的地方,則立設治局,置局長。其交通便利或向來自治較有成績之地,則設縣政建設實驗區。其區域或一縣或合數縣不定。得設立區公署。不設道尹,惟近年蘇、皖、贛、鄂等省,設立行政督察專員。

第35章 權謀夾縫中生存的東漢 (1)第79章 辛亥革命 (4)第35章 權謀夾縫中生存的東漢 (1)第44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4)第87章 張蔭麟小傳第84章 一戰後的中國 (4)第31章 漢初的學術與政治 (2)第42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2)第1章 代序:閱盡滄桑,讀史明智第64章 剿夷與撫夷 (3)第50章 來自草原的元帝國 (2)第87章 張蔭麟小傳第50章 來自草原的元帝國 (2)第64章 剿夷與撫夷 (3)第77章 辛亥革命 (2)第65章 剿夷與撫夷 (4)第78章 辛亥革命 (3)第16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2)第69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2)第12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1)第38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1)第39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2)第83章 一戰後的中國 (3)第69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2)第66章 洪秀全與曾國藩 (1)第12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1)第8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4)第74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2)第49章 來自草原的元帝國 (1)第83章 一戰後的中國 (3)第54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3)第76章 辛亥革命 (1)第3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2)第75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3)第71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4)第39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2)第74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2)第55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4)第21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4)第82章 一戰後的中國 (2)第62章 剿夷與撫夷 (1)第17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3)第1章 代序:閱盡滄桑,讀史明智第29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3)第75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3)第44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4)第30章 漢初的學術與政治 (1)第78章 辛亥革命 (3)第73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1)第2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1)第16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2)第5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1)第65章 剿夷與撫夷 (4)第12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1)第87章 張蔭麟小傳第13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2)第58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3)第74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2)第30章 漢初的學術與政治 (1)第6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2)第62章 剿夷與撫夷 (1)第29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3)第54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3)第5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1)第62章 剿夷與撫夷 (1)第58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3)第14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3)第84章 一戰後的中國 (4)第47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3)第44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4)第2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1)第17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3)第50章 來自草原的元帝國 (2)第50章 來自草原的元帝國 (2)第33章 改制與革命 (2)第6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2)第49章 來自草原的元帝國 (1)第89章 蔣廷黻小傳第74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2)第36章 權謀夾縫中生存的東漢 (2)第76章 辛亥革命 (1)第21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4)第70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3)第31章 漢初的學術與政治 (2)第45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1)第75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3)第22章 秦始皇與秦帝國 (1)第15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1)第23章 秦始皇與秦帝國 (2)第15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1)第13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2)第85章 一戰後的中國 (5)第35章 權謀夾縫中生存的東漢 (1)第83章 一戰後的中國 (3)第86章 一戰後的中國 (6)第69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2)第45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1)第33章 改制與革命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