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一戰後的中國 (5)

縣在建國大綱中,本定爲自治單位,其下分爲若干區。區之下爲鄉鎮。鎮之下爲閭,閭之下爲鄰。鄰五家。閭五鄰。鄉指村莊,鎮指街市,大約在百戶以上,而不得超過千戶。全縣分10區至50區。區及鄉鎮,各設公所。區長、鄉長、鎮長,本應由人民選舉,但在未實行前,區長得由民政廳就考試合格人員中委任,鄉,鎮長由人民加倍選出,由縣長擇任。閭鄰長則都由民選。市以20閭爲坊,10坊爲區,亦有區長、坊長、閭、鄰長及區坊公所。區、坊、鄉、鎮,亦各有監察委員。到一縣的區長都由民選時,即得成立縣參議會。

以上所說,都系訓政時期的辦法。國民政府的政治,是以人民自治爲目的的。所以到一縣自治完成之後,其人民即得行使選舉、罷免、創制、複決四權,縣長由人民選舉,並得選出國民代表一人,組織代表會,參與中央政事。一省的縣都完成自治時,即爲憲政開始。省長亦由人民選舉。全國有過半數省分,達到憲政開始時期,則開國民大會,決定憲法頒佈。憲法頒佈之後,中央統治權歸國民大會行使——即國民大會,對中央政府官吏,有選舉、罷免之權,對中央法律,有創制複決之權——是爲憲政告成。全國國民,即依憲法行大選舉。國民政府,於選舉完畢後三個月解職,授權於民選的政府,是爲建國的大功告成。

以上所說,爲國民政府施政的綱領。至於目前的政務,則最要的,自然要推軍財兩端。民國的軍制,本以師爲單位,合若干師,則稱軍。國民政府北伐時,曾合所有的軍隊,編爲四集團軍。十八年(1929年)的編遣會議,全國定設六十五師。但其後編遣迄未能就緒。兵制之壞,由於召募烏合。所以軍人程度不一,而散遣之後,亦往往無家可歸。二十年(1931年)6月,國民政府頒佈《兵役法》。常備兵役,分爲現役、續役、正役三種。民年二十年(1931年)至二十五年(1936年),得爲現役兵,期限3年,退爲正役兵六年。再退則爲續役,至年40歲止。其年自18至45,不服常備兵役的,則服國民兵役。平時受規定的軍事教育。戰時由國民政府以命令徵集。海軍,當民國初年,曾按江防、海防,分爲第一第二隊艦。護法戰起分裂。十八年(1929年)編遣會議,議決海軍重行編制,乃復歸於統一。空軍起於民國以來,北京政府即設立航空署。國民政府,亦經設立,直隸于軍政部。我國陸軍,若於兵多而不能戰;海、空軍則爲力甚微,殊不足以御外侮,這是我國民不可不亟思努力的。

財政本苦竭蹶,而自帝制運動以後,中央威權失墜,各省多不解款,遂致專恃借債,以資彌補。歐戰以前,所舉最大的債,爲善後大借款。歐戰期間,各國無暇顧及東方,則專借日債。自九年(1920年)以後,並日債亦不能借,則專借內債。國民政府,將中央和地方的稅款劃清。中央重要的收入,爲關稅、鹽稅、統稅、菸酒稅、印花稅、礦稅等。田賦畫歸地方,和契稅、營業稅等,同爲地方重要收入。病商的厘金,已於二十年(1931年)裁撤。二十三年(1934年),又開財政會議。限制田賦的附捐。並通令各省,裁撤苛捐雜稅。豫算亦在厲行。但在目前,收支還未能適合。時時靠內債以資補苴,其爲數亦頗巨。

第十一、現代的經濟和社會

講起現代的經濟和社會來,是真使我們驚心動魄的。帝國主義者的剝削我們,固然不自今日爲始,然而在現代,的確達到更嚴重的時期了。這個,只要看民國以來,貿易上入超數字的激增,便可知道。假如以民國元年(1912年)的1.03億爲標準,民國三年(1914年),便超過了一倍。四年(1915年)至八年(1919年),正值歐洲大戰凋敝之時,美國、日本等,都因此而大獲其利,我國卻仍未能挽回入超的頹勢。九年(1920年)以後,其數即又激增。此後10年之間,常在2億兩左右。十九年(1930年)增至4億。二十年(1931年)超過5億。二十二年(1933年),又超過了7億。甚至合一切項目,還不能保持國際收支的平衡,而要輸出現銀了。

新式工業,當歐戰時期,頗有勃興之象,但因基本工業不興,又資本人才,兩俱闕乏,所以所振興的,都不過是輕工業。歐戰以後,不但外貨的輸入,回覆到戰前的景象,抑且因世界不景氣之故,而羣謀對我傾銷,我國新興的工業,遂大受其壓迫。而且所輸入的,都是日用必須之品。我國的天產,向稱獨佔市場的,如絲茶等,則無一不受排擠而失敗。大豆近來稱爲出產的大宗,然而從東北滄陷後,偌大的產地,又喪失了,而且失掉了很廣大的國內市場。長此以往,我國的工商業,將何以支持呢?

我國是號稱以農立國的。全國之民,業農的總當在80%左右。據近歲的調查,自耕農不過52%。其餘半佃農佔22%,佃農佔26%。即自耕農的土地面積,也是很小的。農民的生活,本來已很困苦了。加以20年來,內戰不息,兵燹時聞,租稅加重。微薄的資本不免喪失,或者壅塞不能流通,又或因求安全之故而集中都市農村的資本,益形枯窘。谷價低落,副業喪失,而日用之品,反不免出高價以求之於外。就呈現普遍破產的現象了。

天災,帝國主義者的剝削,農村之民,日益不能安居,紛紛流入都市。都市中的勞動者,日漸增加,勞資問題,遂隨之而日趨嚴重。

雖然如此,總還有一部分人,度其奢侈的生活的。尤其大都市的生活程度和窮鄉僻壤,相去天淵。遂貽以舊式生產,營新式消費之譏。

經濟是社會組織的下層。其餘一切機構,都是建築在這基礎上面的。經濟組織而生變化,其他一切,自亦必隨之而生變化。況且喜新騖奇,是人們同具的心理。又且處於困苦之中,總要想奮鬥以求出路。所以近數十年來,文化變動的劇烈,亦是前此所未有。自由平等之說興,而舊日等位上下之說,不復足以維繫人心。交通便利了人們離鄉背井的多了,而舊日居田園長子孫之念漸變;甚且家族主義,因之動搖,而父子、夫婦間的倫理,都要發生問題。新興的事業多了,成功之機會亦多,而舊日樂天安命的觀念漸變。物質的發達甚了,則享樂的亦增,舊日受人稱賞的安貧樂道,或且爲人所鄙夷。凡此種種,固然是勢所必至。亦且人們能隨環境爲轉移,不爲舊習慣所囿,原是件好事。然而舊時共信的標準,既已推翻;現代必須的條件,卻又未能成立;就不免有青黃不接之感了。混亂、矛盾,這就是我們現在的社會現象。

我們的出路在哪裡呢?

第26章 秦廣漢興之際 (3)第23章 秦始皇與秦帝國 (2)第72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5)第22章 秦始皇與秦帝國 (1)第63章 剿夷與撫夷 (2)第61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下) (2)第69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2)第21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4)第76章 辛亥革命 (1)第67章 洪秀全與曾國藩 (2)第62章 剿夷與撫夷 (1)第32章 改制與革命 (1)第21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4)第77章 辛亥革命 (2)第22章 秦始皇與秦帝國 (1)第75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3)第25章 秦廣漢興之際 (2)第58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3)第89章 蔣廷黻小傳第64章 剿夷與撫夷 (3)第7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3)第84章 一戰後的中國 (4)第68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1)第86章 一戰後的中國 (6)第76章 辛亥革命 (1)第38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1)第24章 秦廣漢興之際 (1)第83章 一戰後的中國 (3)第82章 一戰後的中國 (2)第30章 漢初的學術與政治 (1)第83章 一戰後的中國 (3)第15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1)第18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1)第62章 剿夷與撫夷 (1)第39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2)第75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3)第21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4)第85章 一戰後的中國 (5)第12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1)第79章 辛亥革命 (4)第7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3)第75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3)第6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2)第25章 秦廣漢興之際 (2)第31章 漢初的學術與政治 (2)第52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1)第79章 辛亥革命 (4)第89章 蔣廷黻小傳第31章 漢初的學術與政治 (2)第50章 來自草原的元帝國 (2)第2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1)第81章 一戰後的中國 (1)第30章 漢初的學術與政治 (1)第23章 秦始皇與秦帝國 (2)第6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2)第27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1)第78章 辛亥革命 (3)第41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1)第6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2)第67章 洪秀全與曾國藩 (2)第25章 秦廣漢興之際 (2)第12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1)第77章 辛亥革命 (2)第50章 來自草原的元帝國 (2)第72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5)第16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2)第55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4)第56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1)第53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2)第87章 張蔭麟小傳第15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1)第34章 改制與革命 (3)第83章 一戰後的中國 (3)第5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1)第73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1)第73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1)第41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1)第69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2)第64章 剿夷與撫夷 (3)第35章 權謀夾縫中生存的東漢 (1)第33章 改制與革命 (2)第57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2)第12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1)第54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3)第57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2)第51章 來自草原的元帝國 (3)第82章 一戰後的中國 (2)第67章 洪秀全與曾國藩 (2)第70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3)第54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3)第40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3)第84章 一戰後的中國 (4)第5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1)第71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4)第39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2)第18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1)第9章 霸國與霸業 (1)第15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1)第29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3)第53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