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一戰後的中國 (6)

好了,救星來了。救星爲誰,便是孫中山先生所提倡的民生主義。現代的經濟,維持現狀,總是不行的了,總是要革命的。革命走哪一條路呢?共產、集產,路是多着呢,卻都不是沒有流弊的。尤其是中國,情形和歐、美不同,斷不能盲從他人,削足適履。所以中山先生,提倡這大中至正的民生主義,以平均地權、節制資本爲宗旨。而節制資本之中,又包含節制私人資本,發展國家資本兩義。

要發展國家資本,總免不了利用外資的。所以中山先生,很早就訂定《實業計畫》。想利用列國的資本和技術,來開發中國。這不但有益於中國,亦且有益於世界。苦於20年來,列強則忙於爭城奪地,競事擴張軍備。中國亦內戰不息,借入的外資,大部用諸不生產之地。到後來,就連借外債而談不到了。而我國的經濟建設,亦就更無端緒。直到民國二十年(1931年),國民政府,才設立了一個全國經濟委員會。國府要人,都被任爲委員。所以其所計畫,容易見諸實行。設立之初,即致電國際聯盟行政院,請其爲技術上的合作。國聯亦很爲贊成。即派聯絡代表來華,並供給了許多技術人員。從全國經濟委員會設立以來,努力於經濟的建設。對於復興農村、整治水利、改進交通三端,尤其注意。現在和國聯,雖不過是技術上的合作,然進一步而謀利用外資,亦非不可能的。資力雄厚,進步就自然更快了。

農村的建設,最重要的是經濟的流通。現在國民政府所努力指導農民的,則是合作事業。從十七年(1928年)合作運動委員會設立以來,各地方的合作事業,便日有進展,尤其是江、漸兩省,農民銀行業已成立,而其放款,是以合作社爲限的,所以尤其興盛,截至二十二年(1933年)止,註冊的已有2700餘了。勞工團體的組織,亦是近年的事,民國十一年(1922年),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纔開會於廣州。其後第二、第三次大會,相繼舉行。工會的興盛,要算十六年(1927年)爲最。十七年(1928年)以後,又逐漸加以整理。《工會》、《工廠》、《工廠檢查》、《勞資爭議處理》及《團體協約》諸法,亦已次第頒佈。果能循序進行,自可達到平和革命的目的,而免卻階級鬥爭的危險了。

第十二、現代的教育和學術

使社會變動的根本,到底是什麼?要問這句話,我們在現在只得回答道是文化。而教育和學術是文化變動的根原。所以這兩者和社會的關係是非常密切的。

中國的新式教育,雖然導源清末,然既存有獎勵章程,則仍然未脫科舉的意味。所以正式的新教育,實在要算從民國時代開始。民國的釐定學制,事在元年(1912年)7月間。先是,已把清代的獎勵章程停止。又通令:凡學堂都改稱學校。至是,將舊制的初等小學,改稱國民學校。其期限爲四年,國民學校以上爲高等小學,其期限爲三年。更上爲中學,四年。大學分文、理、法、商、工、醫六科。預科二年,本科三年,相當於高等小學的,有乙種實業學校;相當於中學的,有甲種實業學校;期限均同。和高小及中學相當的補習學校,則期限均爲二年。師範較中學,多預科一年。和大學相當的高等師範,期限爲三年;專門學校爲四年;均有預科一年。十一年(1922年),又將學制改革。把教育分做三個階段。小學教育,初級四年,高級二年。中學教育,初級各級各三年。師範、職業學校同。

大學六年,專門學校四年,高師改爲師範大學。11年的學制,得設單科大學。十八年(1929年),又改大學爲文、理、法、教育、農、工、商、醫各學院。醫科年限五年,餘均四年。有三學院的,乃得稱大學,否則稱獨立學院、專門學校,期限爲二或三年。又增特別、幼稚、簡易各種師範。特別師範,招收高級中學畢業生,期限一年。幼稚師範,收初級中學畢業生,期限二年或三年。簡易師範,初級中學畢業生一年。高級小學畢業生四年。私人不準設立師範學校。自大學以上爲研究院,爲研究學術的機關。其期限無定。此外如民衆學校及各種補習學校、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講演所、體育場等,則均屬於社會教育的範圍。留學外國的,自清季即甚盛。其時因路近費省,又文字較易學,往日本的最多。民國以來,則赴歐、美者漸衆。其中公私費的都有。因庚子賠款,美國首先退還,規定作爲派遣學生赴該國留學之用,所以赴美者尤盛。

中國對於社會科學的研究,本來亦很精深。惟對於自然科學,則較諸歐、美各國,瞠乎其後,而歐美各國,對於社會科學,其研究方法,亦有取自自然科學的。中國對於自然科學,既然落後,對於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自亦不逮他人了。這是今日急當採取他人,以補我之所不足的。西學初輸入時,中國人未能認識其真價值,只是以應用的目的,去採取他。所以有所謂“中學爲體,西學爲用”之說。此時所得,只是一點微末的技能罷了。戊戌以後,漸知西人政治、法律、經濟、教育諸端,都有可取之處。然仍未能認識科學的真價值。科學的認識,不過是近二十年來之事。到此,纔算能真知道西人的長處。所以中國人和西人交接雖早,而其認識西人則甚遲。知道科學方法之後,則一切學問,都可以煥然改觀。所以近來研究之家,所利用的材料,雖然有時甚舊,然其結論,亦就和前人判然不同了。這纔是中國學問真正的進步。現在還在值開始。將來研究得深了,或者突飛進步,能有所新發見,以補現今東西洋學術的不足或者竟能別闢途徑,出於現世界上所有的學術以外,都未可知的。

研究學術和普及教育,都要注意於其工具。工具是什麼?這是一時很難列舉的,然而語言、文字,要爲其中最重要的一種。我國的語言,實在是很統一的。但因地域廣大,各地方的方音不同,所以詞類語法,雖然相同,而出於口,入於耳,還是彼此不能相喻。又歷代的言語,不能沒有變遷,而文人下筆,向來務效古語,於是普通的文字,亦爲普通人所不能瞭解。雖亦有徑用口語,筆之於書的,然其範圍甚狹,只有佛家及理學家不求文飾的語錄、官府曉諭小民的文告、慈善家勸導愚俗的著述以及本於說書的平話用之而已。

感到中國文字認識之難,而思創造音符以濟其窮者,久有其人,如清末勞乃宣所造的官話字母,便是其一例。民國以來,教育部知道漢字不能廢棄,而讀音則不可不統一。乃召集一讀者統一會,分析音素,制定符號,以供注音之用。於七年(1918年)公佈。年間,又有人創新文學之論,謂著書宜即用現在的口語。於是白話文大爲風行。此事於教育亦是很有利的。但其功用還不止此。因爲文學思想,本是人人所同具。但是向來民衆所懷抱的感想,因限於工具,無從發表,而埋沒掉的很多。從白話文風行以來,此弊亦可漸漸革除了。所以最近的文學,確亦另饒一種生趣,這都是不可否認的事實。但是舊文學亦自有其用,謂其可以廢棄,則又系一偏之論了。

第11章 霸國與霸業 (3)第79章 辛亥革命 (4)第72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5)第25章 秦廣漢興之際 (2)第76章 辛亥革命 (1)第24章 秦廣漢興之際 (1)第66章 洪秀全與曾國藩 (1)第29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3)第21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4)第44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4)第43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3)第13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2)第64章 剿夷與撫夷 (3)第26章 秦廣漢興之際 (3)第21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4)第66章 洪秀全與曾國藩 (1)第13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2)第42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2)第7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3)第9章 霸國與霸業 (1)第2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1)第51章 來自草原的元帝國 (3)第23章 秦始皇與秦帝國 (2)第74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2)第53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2)第68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1)第11章 霸國與霸業 (3)第76章 辛亥革命 (1)第18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1)第55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4)第46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2)第49章 來自草原的元帝國 (1)第69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2)第24章 秦廣漢興之際 (1)第17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3)第72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5)第28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2)第74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2)第50章 來自草原的元帝國 (2)第5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1)第21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4)第19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2)第63章 剿夷與撫夷 (2)第50章 來自草原的元帝國 (2)第43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3)第72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5)第5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1)第20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3)第86章 一戰後的中國 (6)第25章 秦廣漢興之際 (2)第54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3)第15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1)第4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3)第22章 秦始皇與秦帝國 (1)第8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4)第69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2)第62章 剿夷與撫夷 (1)第14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3)第46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2)第84章 一戰後的中國 (4)第73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1)第55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4)第72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5)第2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1)第67章 洪秀全與曾國藩 (2)第76章 辛亥革命 (1)第21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4)第29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3)第65章 剿夷與撫夷 (4)第64章 剿夷與撫夷 (3)第36章 權謀夾縫中生存的東漢 (2)第43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3)第2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1)第46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2)第36章 權謀夾縫中生存的東漢 (2)第24章 秦廣漢興之際 (1)第51章 來自草原的元帝國 (3)第19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2)第49章 來自草原的元帝國 (1)第47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3)第75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3)第38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1)第82章 一戰後的中國 (2)第87章 張蔭麟小傳第59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4)第63章 剿夷與撫夷 (2)第19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2)第84章 一戰後的中國 (4)第46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2)第89章 蔣廷黻小傳第84章 一戰後的中國 (4)第60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下) (1)第40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3)第11章 霸國與霸業 (3)第71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4)第74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2)第57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2)第52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1)第39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