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元朝的大汗和皇帝制度

在忽必烈建立元朝的時候,蒙古人已經擁有一個橫跨歐亞大陸的大帝國。這個帝國雖然實際上並不統一,分成四塊,但彼此畢竟還有聯繫。對於那些還在蒙古草原上的人們來說,成吉思汗開拓的蒙古帝國纔是真正有意義的,是蒙古人的真正歸屬。所以,在大都的元朝皇帝,始終具有雙重身份,既是蒙古帝國的大汗,又是元朝的皇帝。作爲後者,是千年王統的傳續,必須經過帶有傳統漢人儀式的認可。但作爲前者,他則是蒙古人的王,是超出漢地皇帝之上的王中之王,必須經過蒙古王公貴族“忽裡臺”大會的推舉,履行蒙古充滿薩滿教氣息的特殊儀式,才具有合法性。

顯然,對於元朝列位皇帝來說,蒙古大汗的位置要高過元朝的皇帝。自忽必烈開始,他們都是先到上都,召開忽裡臺大會,繼承蒙古大汗,然後再回到大都,做元朝的皇帝。

蒙古大汗按道理只能由成吉思汗的子孫做,但蒙古汗位並沒有嚴格的繼承製度。是兄終弟及,還是父死子繼?是嫡長繼承,還是傳位於賢?成吉思汗並沒有立下一個準則。更嚴重的問題是,成吉思汗這個大汗之位,固然是他自己打下來的,但也必須經過忽裡臺大會的推舉。因爲即使作爲成吉思汗,他也必須尊重蒙古人過去的傳統,大汗必須經過全體貴族推舉,由推舉賦予大汗的合法性。成吉思汗之後,窩闊臺的汗位雖然是成吉思汗指定的,但同樣需要忽裡臺的推舉認可。窩闊臺之後,汗位的爭奪成爲成吉思汗子孫之間勢力和能力的角逐。凡成吉思汗的子孫要想圖謀汗位,就必須有足夠的貴族王公支持,忽裡臺大會的召開與會上的較量,成爲問題的關鍵。

忽裡臺是蒙古語“聚會”的音譯,是全體蒙古貴族商議重大事務的場所,後來成爲推舉大汗的儀式,一般由攝政者或者大汗生前指定的繼承者召集。漢人皇帝的繼承固然親貴大臣也要參與意見,但主要還是要依皇帝自己的意志,而且,制度上也有相應的規定,絕對沒有推舉這一說。所以,新皇帝一般用不着討好誰。但是,蒙古大汗不一樣,誰要想坐上這個位子,必須得讓大部分蒙古貴族感覺到他是能代表他們利益的,至少得找到相當數量的蒙古貴族前來開會,而且必須討好這些會議的參加者,否則,他就做不了大汗,勉強做了,也不穩。忽裡臺大會還是新汗登基的儀式,這種儀式完全按照蒙古的老規矩,瀰漫着薩滿教的神秘氣息和蒙古草原宴享的熱烈氛圍。

當然,蒙古大汗也是中原王朝的皇帝。作爲以中原王朝的正統自命的繼承者,他們也學了一些漢人儀制,建宗廟、設年號、立廟號、刻玉璽,還制2定了一些不夠完整的朝廷禮儀,藉以說明他們是王朝傳續的正統。

不過,漢人的儀制,還是被打了很多折扣,朝會是蒙漢規矩混雜。

忽必烈建國之始,並無國號,跟從前一樣,只稱蒙古。至元八年,才採用漢臣劉秉忠建議,建國號爲“大元”,取《周易》“大哉乾元”之義。

元朝的皇后,不像漢人王朝那樣,一個時期只有一個,而是同時有好幾個。每個皇帝一般都有五六個皇后,有時往往以正宮、大皇后、次皇后、三皇后這樣的稱謂加以區分。 小說.中國政治制度史導論(第2版) 最新章節第49章 元朝的大汗和皇帝制度 網址:http://www.xoyo100.com/html/5/5157/2535528.html

第2章 前封建時代第59章 明代的地方行政體系第73章 清代的地方行政及其運作第39章 缺乏道德維繫導致的制度性動盪第7章 官僚制帝國時代的過渡春秋戰國1第52章 投下分封制度第5章 封建制的盛世西周第17章 貴族與皇權三國第74章 轉型的陣痛晚清第25章 考試帝國隋唐第54章 元朝的兵制第78章 戊戌維新變革的制度意義第61章 明代的學校與科舉制度2第75章 清朝政治格局的轉換第13章 王霸之道兩漢3第73章 清代的地方行政及其運作第76章 勇營制度和新式海軍第54章 元朝的兵制第78章 戊戌維新變革的制度意義第56章 政治中樞的變遷1第30章 唐代的官吏任用考覈制度第41章 繁複的中央行政機構第59章 明代的地方行政體系第34章 隋唐的司法制度第3章 封建時代的過渡夏第56章 政治中樞的變遷1第53章 社會等級與政治文化第78章 戊戌維新變革的制度意義第71章 清朝的八旗綠營兵制第28章 科舉制度1第14章 王霸之道兩漢4第46章 草原帝國金第58章 明代的中央行政機構第49章 元朝的大汗和皇帝制度第57章 政治中樞的變遷2第48章 猛安謀剋制度第17章 貴族與皇權三國第11章 王霸之道兩漢1第27章 三省六部和集體宰相體制第28章 科舉制度1第15章 王霸之道兩漢5第16章 王霸之道兩漢6第58章 明代的中央行政機構第14章 王霸之道兩漢4第59章 明代的地方行政體系第69章 清代的內務府和太監機構第34章 隋唐的司法制度第77章 總理衙門和總稅務司第68章 清朝的皇位繼承製度第23章 軍隊私人化的走向第27章 三省六部和集體宰相體制第41章 繁複的中央行政機構第47章 金朝的政府特色第57章 政治中樞的變遷2第33章 隋唐的地方政府體制第44章 宋代官員的人事制度第70章 清代的中央行政機構第50章 元朝的中央行政體系以及決策機制第69章 清代的內務府和太監機構第79章 清朝的新政1第8章 官僚制帝國時代的過渡春秋戰國2第48章 猛安謀剋制度第54章 元朝的兵制第15章 王霸之道兩漢5第43章 宋代的科舉與學校制度第19章 九品中正制和戶調式與門閥政治第9章 法家帝國秦1第79章 清朝的新政1第40章 精緻繁複的網狀王國兩宋第25章 考試帝國隋唐第27章 三省六部和集體宰相體制第79章 清朝的新政1第18章 三國第60章 明代的學校與科舉制度1第70章 清代的中央行政機構第61章 明代的學校與科舉制度2第38章 失掉了文治精神的文官體系第44章 宋代官員的人事制度第65章 明朝獨特的宗藩制度第47章 金朝的政府特色第78章 戊戌維新變革的制度意義第77章 總理衙門和總稅務司第58章 明代的中央行政機構第19章 九品中正制和戶調式與門閥政治第56章 政治中樞的變遷1第7章 官僚制帝國時代的過渡春秋戰國1第1章 前封建時代和封建時代第64章 明朝的監察制度第56章 政治中樞的變遷1第69章 清代的內務府和太監機構第9章 法家帝國秦1第74章 轉型的陣痛晚清第61章 明代的學校與科舉制度2第4章 封建時代的確立商第53章 社會等級與政治文化第77章 總理衙門和總稅務司第66章 清代的中樞決策及其機構1第67章 清代的中樞決策及其機構2第4章 封建時代的確立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