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乙未宮變(中)

“臣等恭請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恭請太后老佛爺吉祥。”

皇上、太后已然坐定,衆大臣們立刻跪倒在地山呼萬歲。兩側的學子們也學着樣子跪下。可不見皇上讓平身,太后也不說話,大臣們也不敢起來。一時間,整個大殿內陷入死一般的寂靜。

終於慈禧耐不住說話了:“都起來吧。都說一說,讓皇上聽聽這天下人的心思。”

“謝太后。”大臣們剛起來徐桐就要站出班來。

“是呀。”光緒先說話了:“既然要聽天下人的心思,這裡還有三千學子,不如讓他們也來說上一說。”

“荒謬。”徐桐出班奏道:“金鑾殿乃國之重地,所議者皆事關朝廷決意,豈是販夫走卒也能議的?更何況這三千餘人,能識字的怕是沒有幾個,又如何議得了這天下大事。”

光緒站了起來。“徐大學士所言謬也。來,都來告訴徐桐徐大學士,你們誰不識字。”光緒自動過濾了前半句話,卻抓着後半句說起事來。

這些學子們當然都能識得,要是連字都識不來如何看圖,如何工作,又如何有資格公派留學。學子們七嘴八舌的說起話來。

“夠了。”慈禧重重的呵停了學子們的聲音地:“這亂哄哄的還議什麼政。”慈禧心中那個恨呀,第一回合就先敗一局。徐桐忠心忠亦,可說話確差了許多。你少說一句話會死呀。

徐桐是不明白這道理,反到如同二楞子般伏倒在地:“啓稟太后。今日是皇上親政以來第一次朝會,身爲大清臣子實有許多話要說。自甲午以來,皇上施政屢屢失當、祖宗成法隨意更張,只知一味仿效洋人。對外,卻對洋人一味軟弱遷就,失我大清威嚴。對內,置朝綱與不顧,推行所謂新政,將羣臣之言於置若罔聞。更是與洋人簽定喪權辱國之條約。以至於百官離心,天下士子寒心。長之以往,國將不國。”說着,徐桐從懷中掏出一份摺子,將皇上新政引來的種種弊端一一言表。徐桐口沫橫飛的說了半個時辰,字字句句都直指皇上而去。

徐桐一言如同洪水開閘,一時間衆多大臣們紛紛出班,高舉早已寫好的摺子,一同聲討皇上新政。

“太后明鑑。新政之弊已動搖國本,再不挽回則恐我大清危亦。”徐桐深深伏下。

“荒謬。荒謬。荒天下之大謬。”?吏部右侍郎汪鳴鑾出班呵道:“既然諸位臣工認爲新政如此不堪。爲何平日不見諸位勸言進諫。且不言新政利弊,試問諸位自位列臣工以來,可爲大清做了什麼?終日聽曲押妓,卻在此地大放撅詞。諸位臣工捫心自問。還要不要臉!”

汪鳴鑾直言反對讓徐桐下不了臺,這也不是他第一次這麼做了。甲午年,皇上被困田莊臺之時,日本要求割讓遼東、臺灣、澎湖。朝堂上就是他與衆臣相抗,言之皇上必勝而海疆重地不可棄。遼河戰後皇上未回京之時,他反對太后主政,力陳太后要讓政於皇上。今日又是他第一個走到了臺前。

“汪大人,先不論所諫之對錯,身爲臣子本當直言進諫。而皇上也當聽聽羣臣諫言。”徐桐得意的看着四下與他同諫的衆多臣工:“汪大人豈能不見。”

“直言進諫?”汪鳴鑾冷笑道:“擁兵於側。逼迫皇上於前。這叫直言進諫?我看你們是想謀逆。我大清何以出了爾等不忠不義之臣。”說罷轉向太后:“朝堂議政從無陳兵於側之理,請太后罷殿外之兵,再議朝政。”

“汪大人,你豈不見這周邊是皇上侍衛。爲何不請皇上也罷去侍衛?”徐桐反擊:“臣奏汪鳴鑾咆哮朝廷,懇請太后罷免汪鳴鑾。以儆效尤。”

“這處爲皇家大內,他們是內宮侍衛。內宮侍衛職守皇家大內,敢問徐大人此有何不妥?到是徐大人能否解釋明白,這些本當駐守甘陝邊疆禦敵於外之部隊爲何會出現在皇宮大內之中?”

“自然是奉調至此。”

“奉何人調派?可是太后否?”

“非也。”徐桐這下也聰明起來,知道不能提到太后:“所奉者,禮親王爺。”

世鐸頓時臉黑一片,這是明着要拉本王下水呀。只聽見汪鳴鑾在問他,調兵進京可有皇上旨意,可有調兵虎符爲證?當然是沒有,也不能搬出太后。但解釋不清楚,可就是個私調邊兵的重罪,這是謀反要滅九族的。黑着臉的世鐸只能勉強解釋說:“本王乃當朝王爺,又是領班軍機大臣。不過調數千兵而已,又豈能沒權。”

“大清國哪條律例規定了王爺這領班軍機大臣有調兵之權。王爺可知私調邊兵乃謀逆之罪。”

下面吵起來。爲了世鐸有沒有調兵權,汪鳴鑾一人與衆臣雄辯。當年諸葛亮舌戰羣儒怕也沒有如此激烈。光緒樂了。本來要陳奏皇帝新政弊端,卻被汪鳴鑾拐帶到世鐸私調邊兵的罪名上去了。

“閉嘴。”慈禧怒了。說了許久卻半分沒有說到點子上,滿朝大臣卻還在不停糾纏。如此臣工能成什麼大器。

太后發怒了,徐桐等人也反應了過來。載漪出班:“太后,新政弊端頗多,當以立即停止。以示朝廷法度。”

“臣附議。臣以爲,且不論新政之利弊,但新政也是朝廷法度之一,若是不妥自當取締。”翁同龢站了出來。看看臺上的皇上,看看今日之局勢。已經破釜沉舟之境還有何顧慮,無非一死耳:“然,朝廷法度豈容他人藐視,否側長之以往豈非讓世人視朝廷與無論物。臣以爲當先振朝綱律法,再行取締新政。禮親王私調邊兵入京,乃謀逆大罪。故,臣請太后下旨誅世鐸九族。”

載漪又說錯話了。帝黨一派都明白今日太后爲自己訓政謀劃,所以他們就打定了胡攪蠻纏的策略,讓太后不能成功。只要過了今日,這天下還是皇上的。

只見世鐸怒指翁同龢:“翁同龢,本王雖與你政見不同,但也從未在背後下過黑手。你何故要誅本王九族?”

“回王爺,方纔衆臣工們皆要振朝綱。示法度。下臣也是奈,只是王爺私調邊兵,實在於法不容呀。還請王爺至九泉之下,莫怪於我。要怪就怪那些非要振朝綱,示法度之人好了。”

“本王調兵是奉太后旨意。”爲了九族之命,世鐸也拼了。

“請請王爺出示太后懿旨。若無,只能請王爺見諒了。”

看着哭倒在地求救的世鐸,慈禧怒不可耐:“就是哀家給禮親王的懿旨。你還有何話可說。”

“即是太后有懿旨,那禮親王爺自然無罪。微臣是按朝廷法度辦事,還請王爺見諒。”?翁同龢話題一轉:“朝廷自有法度。太后輔政期間。可行皇帝事。自然可調天下兵馬。可微臣不知當皇上親政後。太后依然還有調兵之權之法度。所以,爲朝廷法度森嚴所慮,還請太后……”?翁同龢跪下不說了。

翁同龢這是在逼太后罪已,如此一來就更無訓政之可能。慈禧眼中之怒若能變成火。絕對能翁同龢化爲灰燼。可又偏偏說不出什麼來,只能四下張望,讓明白之人來解圍。

“翁師傅口口聲聲朝綱法度,可知皇上最是不顧這朝綱法度。且看這周邊三千餘人,翁師傅可知他們出國遊學是如何得來的嗎?是皇上把京城至上海、至廣州、至哈爾濱的鐵路全部買給了洋人。不僅如此,還換什麼黃金,又租出了地。據我所知,此刻的外務部長唐紹儀正與洋人談要將上海至長沙的鐵路買與洋人。唐紹儀,你出來說是也不是。這何此是不顧朝綱法度。這就是買國求榮呀。”

徐桐話才一落,頓時滿場驚呼。就連那聽政的三千學子也開始議論紛紛,原來他們能出國留學,是皇上如此大的代價還回來的。頓時就有人高呼:“請皇上收回曾命,草民等不去了。”

“皇上你聽到了嗎?”徐桐接着奏道:“啓稟太后。方纔諸位臣工已陳新政諸多弊端。臣以爲,國勢衰微確當求振興之法。然,皇上年青毫無理政經驗,行事卻又頗爲急躁。此已至國家存亡之關頭,微臣斗膽請太后以數十年治國經驗爲我大清把穩朝綱。”

衆人一聽紛紛跪諫:“請太后訓政,振興朝綱。”

重請訓政,當以三辭三請,以示謙恭。但今日這局面卻大大不同,若是今日稍一退讓就再無機會。所以慈禧也不客氣,直接就問:“皇上所行真當豪爽。皇上也聽到了衆臣們的諫言,這會兒是怎麼個說法呀。”

唐紹儀正欲出面說明,不是賣鐵路而是合作,大清擁遠所有權而洋人僅僅是經營權而已。剛想走出來,就看到皇上望着他搖頭,所以他退後了。

“都聽到了吧,爲了能讓你們出國留學,朕和國家付出了多大的代價。賣國求榮呀,好大的罪名呀,朕是背不動了。”光緒望着臺下的學子們:“泱泱中華以誠信立國,數千年來言而必行。如今合約已成,卻要背信棄義,如此中華立國之本何在?告訴朕,我們能不能背信棄義?”

學子中只有幾個回答:“不能。”

“是呀,不能。一撇一捺寫人,堂堂正正做人。不僅不能背信棄義,也當知道大清是不敢背信棄義呀。英國的軍艦是我大清的數倍,若我大清背信棄義而引來英國的報復,那損失的將會更多。何況還有美國、法國、德國和意大利。代價已經付出了,所以朕懇請你們萬不能輕言放棄。朕忍着洋人在大清本已瘦弱的軀體上割肉喝血,就是爲了能讓你們去學習。所以,請不要浪費學習的機會。大清貧弱,各行各業都須要能夠頂天立地的帶頭人。這是一個日新月異的年代,也是一個最好的年代。每一份努力就會在將來變成沉甸甸的果實。朕要看着你們學成歸來,爲大清建出一條條比洋人更強大的軍艦,看着你們帶領着強大的艦隊遨遊大海。如果你們現在就放棄了,那軍艦怎麼辦?艦隊怎麼辦?難道我們就只能看着在自己的領海內,洋人開着軍艦耀武揚威嗎?你們說,我們能就這樣放棄求學的機會嗎?”

“不能。”聲音大了許多。

“我們是去求學呀,是求人家教我們呀。不付出點代價人家能答應嗎?所以,在未來三年多的時間裡,請不要虛度光陰。用心去學。將洋人選先進的技術知識都滿滿的裝進你們的大腦,待你們學成回來能重建中華。那時,你們就去建軍艦造大炮,把朕當年丟掉的賣掉的,給十倍、百倍、千倍的搶回來。”光緒猛的站了起來,手指四方大聲問道:“你們能做到嗎?”

“能。”回答的響徹天空。

“哈哈哈哈――”光緒仰天長笑,一把將龍冠摔在地上:“如此,朕願足以。”清脆的破裂聲讓頂戴斷爲兩節。

“皇上――”看着摔掉龍冠的皇上,帝黨及學子們全都跪在地上。學子們沒有想到,爲了能讓他們留學海外。皇上不僅對洋人委曲求全。皇位也變能了代價。

“草民等定盡心學習。不負皇上厚望。但求學成回國,再報皇上恩典。”一人說話後就是千人應答。慈禧臉全黑了,皇上輸了朝局但卻贏了民心。

“好,只要你們用心去學。學成爲祖國效力,若有我泱泱中華威震海外之時,朕就是付出的再多也是值得的。”光緒走了下臺階,也慢慢的解開了龍袍:“只是方纔答應你們的我卻又做不到了。不是我言而無信呀,實在是力所不及。只望你們學成回國後,能不忘出國求學是祖國不惜代價換來的就好呀。”

“草民等不忘父母養育之恩,亦不忘皇上教導之恩。”

光緒走下臺階,走進人羣:“去吧,都去吧。帶着祖國盈盈囑託。念着祖國期盼之心。去吧,去踏上你們茫茫的求學之旅。我在這裡等你們回來,等你們去建設一個強大的中華。”

“草民等恭領皇上聖旨。”三千學子跪了一地。

穿過人羣的皇上沒有回頭,龍袍緩緩飄落於身後。皇上的背影是如此孤獨、如此沉重。金水橋上,皇上沒有回頭。只是獨自默默的前行,甘軍也不敢阻攔。只聽見皇上沉沉的說道:“海外求學辛苦,還望大家能攜手團結一致。三千人去,三千人回。我不希望在回來的人中,會少了誰。待你們學成歸國,就把你們的雙腳紮根在這片大地上。用你們的雙手去勞作,用你們的頭腦去建設和武裝這個國家。然後,你們擡起高貴的頭顱,揮舞你們的雙拳,再親口清清楚楚的告訴西方列強們:這個世界需要用心傾聽來自――東方的聲音。如此,吾願足矣。”

“皇上――”唐紹儀第一個衝了幾步跪下來:“微臣誓死效忠皇上。皇上――”

“微臣誓死效忠皇上。”以翁同龢爲首的清流帝黨一派全部跪下起誓。

“草民誓死效忠皇上。”三千學子一同跪下起誓。

“哈哈哈哈――”快要步入午門的光緒高舉着雙手大聲說道:“你們要效忠的不僅僅是朕這個皇帝,還效忠這個國家、效忠這片土地,效忠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中華民族呀。記住呀,你們一定要團結呀。”

話才說完,光緒已然走過午門。一曲明快的歌聲從午門傳了進來。

五千年的風和雨啊,藏了多少夢。黃色的臉黑色的眼,不變是笑容。八千里山川河嶽像是一首歌,不論你來自何方將去向何處。

一樣的淚,一樣的痛。曾經的苦難,我們留在心中。一樣的血,一樣的種。未來還有夢,我們一起開拓。

手牽着手不分你我昂首向前走,讓世界知道我們都是中國人。

手牽着手不分你我昂首向前走,讓世界知道我們都――是――中,國,人――

第121章 不拋棄第256章 大清變樣了第6章 朝堂之外第42章 鐵路第300章 三十二章 飛艇的未來第424章 鄂木斯克之戰第64章 漢陽鐵廠第363章 家事 國事 天下事第411章 勝利者的權利第265章 對準英國的軍艦,撞上去!第425章 羈縻州政策第71章 我的新軍,我的軍第264章 回國第101章 北洋艦隊第300章 三十二章 飛艇的未來第424章 鄂木斯克之戰第421章 天火妖嬈第256章 大清變樣了第111章 亂像叢生第412章 戰爭的號角第139章 絕望的十米第230章 回京的猶豫第3章 各懷心思第350章 攪局者第11章 國事方略第362章 備戰第205章 瘋狂的計劃第413章 北方戰事第37章 廣而告之第63章 有錢了第49章 登徒子第82章 演習第384章 流浪艦隊第365章 天崩第413章 北方戰事第350章 攪局者第376章 一個念頭第171章 我是中國人第14章 視察第89章 生死大戰第185章 譁然第219章 外患未平,內亂又起第128章 傷員第7章 着手準備第402章 大海戰的序幕第13章 暗流涌動第300章 二十七章 飛艇的威力第418章 亂戰第11章 國事方略第121章 不拋棄第235章 大 躍 進第379章 一年與一天第378章 揍他第198章 過年了第77章 國家尊嚴第53章 雲南白藥第19章 差事第146章 我的世界第372章 勢在必行第97章 太平洋艦隊第62章 賣多少錢呢第183章 羣鬥第157章 態度第39章 李鴻章的心思第35章 容閎回國第213章 對馬大捷第282章 都是問題第106章 寧死不降第182章 任道而重遠第172章 震驚第37章 廣而告之第44章 皇宮內外第97章 太平洋艦隊第253章 我們有槍炮第161章 馬關條約第262章 風平浪靜第370章 漢國度的傳承第143章 哭泣的江田島第145章 噩耗不斷第429章 表演第351章 皇家喜事第129章 無怨無悔第397章 不安份的中國人第81章 誰上了誰的賊船第14章 視察第180章 再加一把柴第136章 混亂的戰局第235章 大 躍 進第43章 誰是誰的無間道第236章 樹欲靜而風不止第237章 發給德皇的電報第180章 再加一把柴第274章 李菊藕的見解第93章 馬綹子第299章 公私分明第249章 國家級別的面試第60章 麼蛾子第21章 八旗子弟第16章 慈禧查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