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青大隊。
太平坡村。
在鄧世榮掏出菸絲火柴開始燒煙的時候,大媽便問道:“阿表,你是哪裡人啊?”
鄧世榮回道:“我是邦傑大隊那耶村的。”
“原來阿表你是那耶村的啊,我聽說你們村的人賺錢都厲害得很,特別是伱們村的那個九叔,聽說今年最起碼都能賺一萬多塊錢,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大媽問了一句,然後又一臉感慨的說道:“那可是一萬多塊錢啊,我們太平坡全村人加起來,一年都不知道能不能賺到一萬多塊錢,你們村的這位九叔真是太厲害了!”
邦傑大隊跟那青大隊,原本就是相連的兩個大隊,以鄧世榮在村裡的名氣,大媽聽說過他是一點都不奇怪。
聽到大媽這樣誇他,鄧世榮都不知道該不該暴露身份了。
想了想,他便避開這個話題道:“阿表你謙虛了,你們太平坡村也是人才輩出,遲早能發家致富的,剛纔你說你們村的姑娘都很漂亮,這是真的假的?”
大媽笑呵呵道:“話說得雖然有點誇張,但我們村還真有幾個不錯的姑娘。”
鄧世榮扶着煙筒道:“阿表,你們村性格最好,模樣也周正的姑娘是哪個?我這邊有個主頭的條件不錯,如果合適的話我給他們撮合一下。”
大媽想都不用想就脫口而出道:“要說我們村性格最好的姑娘,那肯定是劉老三家的大姑娘,這姑娘不僅模樣長得不錯,做事也非常勤快,不管什麼時候見到她,臉上都帶着笑容,村裡哪個長輩喊她幫忙做事,她都是二話不說就幫忙,確實是一個性格非常好的姑娘。”
鄧世榮聽得心中一動,問道:“這姑娘多大了?”
大媽道:“她今年應該是19歲了。”
鄧世榮補充道:“那應該還沒許婆家吧?”
大媽搖頭道:“肯定沒許婆家啊,許了婆家那我還拿出來說幹嘛?”
鄧世榮煙也不燒了,把煙筒放到一邊,繼續問道:“這姑娘她有多高啊?”
大媽想了想,說道:“具體有多高我也不清楚,不過她看起來蠻高的,應該有一米六左右吧!”
鄧世榮又問道:“那她讀過書嗎?”
大媽嘆了口氣道:“書沒讀多少,這年代的女娃哪有幾個讀書的啊,但字她還是認識不少的,看一下報紙或者寫一下信什麼的都是可以的。”
鄧世榮再次問道:“那她家裡有幾兄妹啊?”
大媽道:“她家裡有五兄妹,上有三個哥哥,下有一個妹妹。”
鄧世榮第N次問道:“她家裡的經濟條件怎麼樣?”
大媽拿過煙筒,實話實說道:“她家的條件在村裡算是比較困難的,她大哥和二哥娶媳婦的時候,就已經把家裡給掏得一乾二淨了,甚至還欠了不少債呢!雖然她家的勞力足,但家裡的房子已經不夠住,必須要起新房子了,再加上她三哥也到了該娶媳婦的年紀,這些開支加起來,她們家沒個幾年是緩不過來的。”
鄧世榮把菸絲跟火柴遞給大媽,點頭說道:“這年頭,大家過得都不容易,兒子多確實好,在村裡沒人敢欺負,但給兒子娶媳婦的時候,大部分家庭都是元氣大傷,沒個幾年是緩不過來的。”
大媽接過菸絲跟火柴,嘆道:“誰說不是呢,我當年爲了給我那三個兒子娶媳婦,也難了好多年,那時真的幾個月都不捨得吃一次肉,直到這兩年纔算是緩了過來。”
鄧世榮笑道:“緩過來就好,以後就等着享福了。”
大媽一邊往煙筒嘴裡塞菸絲,一邊搖頭嘆道:“唉,像我們這樣的人哪有什麼福享啊,我這輩子註定就是勞碌命,估計要一直幹到躺進棺材那一天才能停下。”
兩人閒扯了一會,鄧世榮才問道:“阿表,剛剛你說的這個劉老三,他家在哪裡?”
大媽給指了路,然後纔開玩笑的說道:“阿表,這媒要是做成了,你可得給我帶包糖果餅。”
鄧世榮起身笑道:“這媒要是做成了,別說是糖果餅了,就是豬臀我都分你一半。”
大媽沒把這話當真,笑哈哈道:“好,那我等着你這半隻豬臀。”
……
鄧世榮根據大媽指的路,騎着單車來到了一座老舊的泥磚屋前。
泥磚屋的左前方堆着滿滿的一堆劈開了的柴,在柴堆旁邊還放着數量很多的編織品,這些用芒竹編織出來的飛禽、走獸可謂是維妙維肖,栩栩如生,既能用來盛裝物品,又有助於裝飾美化居室。
看到這些芒竹編織品,鄧世榮心中就瞭然,這應該是屋主一家利用閒暇時間,編織這些東西來賣,爲家裡增添一份收入。 這芒竹編織品在博白擁有悠久的歷史,但在解放前,芒竹編織品產量少、質量差,基本沒什麼存在感。
不過,在解放後,博白的芒竹編織就大有發展,特別是70年代以來,工藝進步,製品精美,農民編織能手創新樣品,每年送往廣州交易會展出,都讓外商讚美不已,要求大量訂貨,可謂是供不應求。
這編織手工藝製品投資少,見效快,可手工操作,博白縣的農民又善於編織,所以發展得非常迅速。
到了1979年全縣13個公社辦起了芒竹編廠90個,從業人員5000多人。
1980年芒竹編廠177個,收購總值498.6萬元。
1983年收購總值1065萬元,佔當年供銷社農副產品收購總值的43.9%。
1986年供銷社收購芒竹編總值1444萬元,佔當年農副產品收購總值的67.17%,全縣專業和兼職的編織人員更是高達13萬人,發展速度真的非常驚人。
博白縣的芒竹編產品遠銷美國、日本、英國、法國、加拿大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到了1987年至1989年,每年僅芒竹編產品的出口總額就在3000萬元以上,躍入全國芒竹編出口收入最高縣的行列。
甚至國家對外經濟貿易部還給博白的芒編、竹編制品分別頒發了“品質優良”的《榮譽證書》,香港長江實業有限公司也贈給刻有“品質超羣”字樣的金盃一樽。
中國工藝品進出口公司還派錄像隊拍攝《博白芒編》的專題錄像,在國際博覽會、廣州交易會等國際貿易場所放映,讓博白的芒竹編織品在全世界大放異彩。
因此,看到堆放在柴堆旁邊的這些芒竹編織品,鄧世榮一點都不奇怪,還稍微高看了這一家人一眼,畢竟能把芒竹編產品編織得這麼漂亮的,這份手藝還是非常不錯的。
在泥磚屋右前方架着兩根長長的竹杆,竹杆上面掛滿了衣服,這些衣服上基本都是帶着補丁的,甚至其中有幾件衣服的補丁看起來已經比原布料要多了。
看到這一幕,鄧世榮也不奇怪,俗話說“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這個年代的大部分農村人,平時都是穿帶補丁的衣服,只有逢年過節或者出席一些重要場合,纔會把平時捨不得穿的衣服拿出來穿。
這些說來話長,其實鄧世榮騎車來到這裡,再左右看上幾眼,也就幾秒鐘的事情。
裡面的人聽到了動靜,走出來問道:“阿表,你找誰啊?”
鄧世榮問道:“請問這裡是劉老三家嗎?”
劉老三驚訝道:“我就是劉老三,阿表你是誰啊?找我有什麼事嗎?”
鄧世榮笑道:“我是邦傑大隊的,姓鄧,別人都叫我九叔,我聽說你的大女兒不僅模樣周正,性格也很好,正好我這裡有個主頭條件不錯,所以想過來看看他們合不合適,要是合適的話我就幫忙撮合一下。”
劉老三聞言恍然,原來是媒人上門了,他連忙客氣的招呼道:“原來是鄧九叔,這裡太陽太曬了,快進來坐。”
鄧世榮也不客氣,把單車停好,便跟着劉老三走進了他家的廳堂。
劉老三家的泥磚屋,是這個年代最常見的類似,從大門進去,就是廳堂,廳堂兩邊各有一個房間,再進去就是天井,天井兩邊則是廚房,天井上去是主屋,主屋裡面有多少個房間,就不知道了。
此時,廳堂裡面,還坐着三個人。
一個年紀跟鄧世榮差不多的婦女,一個約摸二十二三歲的少婦,一個十八九歲的姑娘。
在三人面前,都擺着一個半成品的芒竹編。
劉老三招呼鄧世榮進去,然後對那個十八九歲的姑娘喊道:“三妹,把煙筒給鄧九叔拿過來。”
三妹應了一聲,然後拿起旁邊的煙筒來到鄧世榮面前,說道:“鄧九叔,燒筒煙先。”
“謝謝!”
鄧世榮接過煙筒,他猜到眼前這位姑娘十有八九就是劉老三的大女兒,不由得多看了兩眼。
之前那位大媽沒有說錯,這姑娘的個子確實不矮,目測應該是在一米六左右,這身高別說是現在的廣西了,哪怕是擱在後世的廣西,也算得上是標準的身高了。
因爲在農村幹活風吹日曬的,所以她的膚色不夠白,是那種比較健康的膚色,她的五官端正,臉上掛着笑容,整體看起來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農村姑娘。
但鄧世榮明白這是由於對方沒有打扮,穿的也是不合身帶補丁的衣服,這難免拉低了她的顏值,要是她稍微打扮一下,再穿上一套合身的衣服,那她的顏值肯定能提升不少。
單以相貌而論,配他的大外甥可以說是綽綽有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