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如此,所有人對葉奮韜的這個決定也是沒有什麼異議,這倒不是葉奮韜的權威性而是源於他們對於自己部隊戰鬥力的自信。
自開戰以來,中華軍的空地一體作戰尚沒有在戰役範圍內失敗過,不管敵人的防禦設施是多麼完善,中華軍最終總能完成突破,而中華軍幾次失敗的小型戰役都發生在中華軍已前進了數百公里兵力不足以後
。
所以。雖然中華軍對蘇軍的防禦的堅強表示擔心,但他們所擔心的是要花費多大的代價才能突破,能消滅多少蘇軍,一旦取勝後,尚有沒有無餘力發動進一步攻擊,而沒有人認爲會遭到大的失敗。
如果說反對意見也起到一點作用的話,那就是使這次作戰使中華軍拼盡了所有庫存,緊張的蘭黎明認識到突出部作戰的重要性,而他也清楚一旦失敗會導致的嚴重後果,既然現在突襲的時機以錯過,很自然的,他決定把攻勢的準備直到逼死後勤部門爲止。
於是,突出部作戰沒有被推遲到6月。
在這次攻勢中,中華軍投入的兵力,在西伯利亞突出部的北部,是張救國中將的裝甲集羣,共有6個裝甲旅,共有1590輛坦克,424門自行火炮。
除此之外,擁有2個裝甲旅的預備隊。
在突出部中部,中華軍投入了3個裝甲旅,他們在這個攻勢中,將起輔助作用,主要任務是保持突出部南北的中華
軍間的聯繫。
在突出部南方的中亞方向,中華軍投入了10個裝甲旅。
張勇中將指揮的3個裝甲旅,共有550輛坦克和166門自行火炮。
雷鳴中將指揮的6個裝甲旅作爲主要的突擊方向,共有坦克1390輛,自行火炮和大口徑火炮和火箭炮1040門。
以中華軍所擁有的實力看,並不奇怪,中華軍上上下下都對勝利充滿了信心,而這時,蘇聯一方的情況又是怎樣呢?
這裡要先談談爲中華軍所非常欣賞的蘇軍將領瓦杜丁大將,在第二次突出部戰役結束後,瓦杜丁大將擔當了一個類似於蘇軍前線的救火隊員的角色。
1949年6月,蘇軍烏拉爾方面軍毀滅後,又是他去收拾殘局,他的名望在1949年8月於葉卡捷琳堡城下擋住中華軍的進攻而達到頂點,接着,他的軍隊被中華軍包圍在歐亞交界地區,而斯大林命令他戰鬥到最後一個人
。
作爲一個軍人,他應該服從命令,同樣作爲一個軍人,他也深知投降的恥辱,但他也明白戰爭到了這個階段,軍人們再怎樣付出犧牲的代價,都已經毫無意義了,於是他作出了一個罕見的決定,他下令他的部隊就地解散,官兵們可以自行決定是繼續戰鬥,進行突圍或投降,一切責任由他本人承當。
他的這個命令也許使數以萬記的蘇聯官兵們免於在戰爭最後幾天中喪生,當部下問到他本人的打算時,此時的瓦杜**帥只是平靜的說:“一個蘇聯元帥是不應該做俘虜的。”
在交代完後事後,瓦杜**帥一個人走進了一座森林,在那裡他把一發手槍子彈打進了自己的頭部。
1948年10月16日,正在莫斯科的蘇聯元帥朱可夫接到了斯大林的電話,在電話中,斯大林下令取消計劃中的對新西伯利亞的解圍戰役:“我們需要你去科夫一次。”
兩天後,朱可夫元帥抵達烏拉爾方面軍總部,但局勢已無法挽回了,他所能做的只是把儘可能多的部隊調到中華軍進攻方向,以阻止局勢進一步惡化。
在泥濘季節來臨後,前線沉寂了下來,而蘇聯方面也開始思考中華軍下一步的行動,顯而易見,這個歐亞交界處700公里寬度的突出部是中華軍最理想的目標。
從4月初起,蘇軍高級將領們對如何應因中華軍的計劃展開了一場爭論,斯大林和烏拉爾方面軍司令瓦杜丁大將傾向於發動一場先發制人的進攻,以打亂中華軍的進攻準備並奪回在3月份失去的戰略主動權。
而朱可夫元帥、瓦西列夫斯基元帥和安東諾夫大將則認爲蘇軍應先保持防禦狀態,以堅強的防禦消耗掉中華軍進攻能量,摧毀其裝甲兵力,然後再發動自己的戰略進攻。
在4月2日,蘇軍總參謀部發佈的命令反映了這個爭論,它一方面要求在泥濘季節中,各部應加強防禦工事,尤其是反坦克工事的建築,應在德軍可能的進攻方向聚集預備隊,並加強對部隊的訓練。
另一方面它也強調讓各個部隊加強進攻的準備。
4月3日,朱可夫元帥下令兩個方面軍和各級情報機關加強對中華軍下一步行動的偵查
。
根據這個命令,從蘇軍兩個方面軍的偵察部隊到蘇聯在海外的諜報網都開始了緊張的工作。
4月8日,朱可夫元帥首先向最高統帥部提供了他的保告,他預計中華軍將首先前出突出部,然後包圍在突出部北部的蘇軍,最後發動向葉卡捷琳堡的進攻。
最後,他寫到:“我不認爲有必要發動一場先發制人的進攻,我們應首先以堅強的防禦消耗中華軍的力量,尤其是摧毀他們的坦克,然後,我們可以預備隊發動發動全面反攻,以摧毀中華軍的主力。”
接着於4月10日和12日,蘇烏拉爾方面軍參謀長馬裡寧中將和方面軍司令瓦杜丁大將分別向最高統帥部送交了他們的報告,在報告中,他們都預計中華軍下一步的攻勢會指向突出部,其可能的發動日期爲5月中旬。在其他方向,中華軍不大可能在近期發動大規模的攻勢,他們要求最高統帥部儘快在受威脅的戰線後方建立一支強大的預備隊。
4月12日,在莫斯科,斯大林召見了朱可夫元帥、瓦西列夫斯基元帥和安東諾夫大將,在這次會議中,斯大林最終被說服,決定採納朱可夫元帥的計劃。
於是,從這時開始,蘇軍在歐亞突出部轉入了以防禦爲主的準備工作。
從中華軍建立那天起,中華軍的結構幾乎沒有變化,尤其在其機械化部隊上,以葉奮韜爲首的中華軍的精英,根據他們的後世經驗和對未來戰爭的思考,發展出了當時被稱爲四維作戰的理論,這個理論要求把情報分析,信息戰,機械化部隊,全方位炮兵和全天候空軍在戰爭中密切配合。
而在陸地進攻中,首先應由機械化步兵在炮兵、工兵和獨立的配屬部隊的支援下,在敵軍的防線上打開突破口,然後投入第一線機械化部隊以擴大突破口並對敵人進行淺縱深分割、包圍,最後投入第二線機械化部隊,它們將通過突破口對敵人進行長距離、大縱深的追擊和包圍。
但由於兵員數量的限制,有的時候造成無法擴大戰果,因爲那時的敵人數量巨大。
與此同時,空軍將和突破的機械化部隊保持密切協同,對敵人後方目標進行大規模轟炸,並輔之於空降兵的突襲,整個戰爭將着眼於運動戰,而不是一,二戰時流行的塹壕戰和陣地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