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磨一劍 鮑元愷聽見臺灣

大陸作曲鮑元愷(前右),接觸臺灣南北管、歌仔戲布袋戲,採集百首原住民歌曲,將臺灣地方人文風景譜寫成交響組曲《臺灣音畫》。圖爲2016年在北京舉行的「粉墨春秋」京劇交響音樂會。(新華社

曾歷經文革的大陸作曲家鮑元愷,對臺灣文化深深着迷,連在鹿港包子,都可和包子店老闆古典音樂家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一路聊到〈高山青〉,令他印象深刻,這段動人交流過程,由導演崔永徽拍攝成紀錄片《聽見臺灣》,近期在臺灣上映。

鮑元愷表示,在臺灣的時光,對他的創作生涯非常重要,「臺灣把我重新焠了一遍火,我所有的靈性都被解放了,如果沒有10年臺灣,就沒有我後來的文化觀念成果。」

臺灣文化 讓他靈性解放

鮑元愷回憶,在文革時期,人們沒有追求美的概念,改革開放之後,西方的各種藝術進來,令他感覺到,「融化血液裡的東西,一定是最有光彩的東西。」

愛樂團長 讚賞作曲功力

鮑元愷現年77歲,畢業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曾任天津音樂學院教授、作曲系主任,他前後共9度來臺,接觸臺灣的南北管、歌仔戲、布袋戲,採集百首原住民歌曲,將臺灣地方人文風景譜寫成交響組曲《臺灣音畫》,共有八樂章,包括〈玉山日出〉、〈安平懷古〉、〈宜蘭童謠〉、〈恆春鄉愁〉、〈泰雅情歌〉、〈鹿港廟會〉、〈龍山晚鐘〉與〈達邦節日〉。裡面可聽見耳熟能詳的臺灣歌謠,如:〈天黑黑〉、〈思想起〉等。

臺灣音畫 臺味平易近人

作曲家黃輔棠觀察,鮑元愷的作曲功力非常好,「特別是在和聲對位功力上,內行人能看得見。」他表示,《臺灣音畫》是雅俗共賞,又能充分表現管絃樂特色作品臺北愛樂管弦樂團團長賴文福形容,「這纔是真正的用現代的古典音樂,把臺灣的元素表達出來。」

崔永徽表示,他在2012年因幫忙製作《臺灣音畫》影音光碟而和鮑元愷結緣,除了對他的音樂成就感到佩服,同時也被他爲人謙、真誠的態度感動。崔永徽表示,透過這首作品,她開始對交響樂感興趣,「我從小不太聽南管、北管,交響樂更是覺得很陌生,但這首作品非常平易近人,有原汁原味的臺灣味,又有融合和原創,讓我們多了一種方式可以認識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