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嫖鼻祖,中國知網,如何收割大學畢業生?畢業季的智商稅

5月論文季,6月畢業季,每年這個時候,就是全國大學生大型在線充錢,中國知網業績三連的季節。

一場上千所高校共同參與,數百萬大學生傾情上演的韭菜畢業收割大戲即將上映。

本文將介紹:

1、大學畢業論文如何被做成一門生意;

2、學術知識如何被炒成了一盤韭菜;

3、大學老師如何被連續收割;

4、以及這一切的背後一家企業如何在學術的土地上瘋狂摩擦,每年賺取上億元利潤的故事。

故事要從一個網站開始——中國知網。中國知網是什麼就不細說了,看論文,寫論文,查重都離不開它,如果你沒聽說過中國知網,請參考翟天臨的下場。

知網是如何把學術做成一門生意的?

首先要知道,知網是一個平臺,而所有的平臺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它們本身不生產產品,它們只是產品的搬運工。

比如淘寶,把衣服裝搬到了網上;美團,把盒飯搬到了網上;而知網,就是把論文搬到了網上。

但你不能在知網免費看別人的論文。想要在知網看論文,就必須充錢買,不然只能看個標題和摘要。說白了,想瀏覽和下載內容,就要充值。

價格是5毛到1塊錢一頁,貴倒也不貴,但抵不住量大啊。寫過論文的人都知道,不看個十篇八篇,根本填不滿參考文獻。

有人認爲這錢至少有一部分是給文章作者的,相當於知識付費。其實根本不是。

作者的論文被知網收錄後,基本是收不到任何稿費的。不信大家可以去問一下自己的導師。老師老師,你發那麼多論文,知網給了你多少錢啊?然後你就能看到兩行清澈的淚水。

因爲知網根本就不會聯繫作者,直接找雜誌社打包拿走,而雜誌社又很霸道,它認爲你在它的刊物上發表了論文,這篇論文就屬於它了,怎麼處理,跟你無關。

當然也有例外,比如學位論文的作者,還是能從知網手裡拿到一點錢的。

根據知網官方信息:博士論文被知網收錄,作者可以獲得100元現金加價值400元的閱讀卡;碩士論文被知網收錄,作者可以獲得 60元現金加價值300元的閱讀卡。

你以爲知網它是知識的搬運工,沒想到它就是知識的中間商。作者少給錢,讀者多付錢,中間商嘩啦啦賺差價,順便還把科研工作者的智商在地上摩擦。

那麼一年下來,知網能賺多少錢呢?

這張圖是知網2010年到2017年的業績,營業收入從3.8億元漲到了9.7億元。當然,只看營業收入是不夠的。2017年跟2018年,知網每年的淨利潤都接近2個億,毛利率更是高得恐怖,常年保持在60%左右,曾經還達到過72%。

這樣的毛利率是什麼概念呢?中國製造業的毛利率普遍低於20%,互聯網巨頭阿里的毛利率也只有40%多,而72%的毛利率,已經和中國最賺錢的公司,每年光交稅就破萬億元的中國菸草相當。

當然也會有同學迷惑,我們學校下載論文不要錢啊。

所謂的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

你之所以在學校下論文不花錢,是因爲學校圖書館早就幫你們給知網打過錢了。爲了能讓同學們順利畢業,你知道你的母校付出了多少嗎?基本中國的高校每年都給要知網交份子錢,也就是服務費。少則幾十萬,多則上百萬。

聽起來似乎也不是很多。但是朋友,你聽說過複利嗎?複利,巴菲特的力量之源,金融界的絕世好劍,被中國知網用得爐火純青。

據媒體報道,中國知網對高校的服務費每年漲幅都超過10%,有的甚至更高。

比如雲南大學,2014年的知網報價從40萬漲到70萬;武漢理工大學,從2010年到2016年知網報價平均每年上漲19%。2016年,有一家高校就因爲交不起服務費,而停用知網,這個高校叫做北大。而武漢理工、雲南大學也都曾因爲交不起錢而停用過知網。

但知網再貴,學校也得買啊,因爲不能讓學生畢不了業啊。

特別是在2012年、2014年,教育部分別頒佈了《學位論文作假行爲處理辦法》、《博士碩士學位論文抽檢辦法》,從此基本所有學校都開始畢業論文查重。

而學校購買了知網服務,每位同學就能有1-2次免費查重的機會,但如果學校不買,同學們就只能自掏腰包,再加上平時看論文下論文的費用,當然還是學校團購更划算。

而且萬一哪位同學不願意花錢查重,重複率太高被教育部門抽檢到認定爲抄襲,這給學校帶來的損失就不是幾百塊錢的事了。權衡利弊,雖然貴是貴,這個錢學校還是掏了吧。

如此一來,全國上千所高校,幾千萬大學生,基本瞬間自動成爲知網用戶,知網秒獲上千萬的流量,互聯網企業獲客成本高的問題,在知網面前根本就不是事。

但是爲什麼大家都只認知網,不認萬方、維普呢?

知網屬於典型的先天優勢。它在1999年由清華大學、清華同方發起建立,初衷是爲了建設一個國家知識基礎設施,你可以理解爲線上知識庫。

這是非常先進的理念,所以相關部委也很支持。知網很快成爲數據庫最全的知識網站,但正是因爲太過超前,當時互聯網還沒有全面普及,所以頭幾年知網的用戶數量是非常少的。知網通過收費補貼建網站、建數據庫的成本,也是非常合理的。

但這麼多年來,隨着互聯網的普及,大學的擴招,再加上政策的助攻,知網的建設成本應該早就回來了。畢竟連中國移動都開始提速降費了,知網反而越來越貴,利潤越來越高,絲毫沒有將知網普及給更多的人使用的意思。

你看它營業收入連年增長,每年淨利潤上億元,毛利率比互聯網巨頭還高,如果這還不是把知識當成生意,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的。

看到這裡,可能很多同學都會覺得很慘,還沒離開校園,就已經被社會收割,那畢業進入社會還得了?

同學們,其實還有比你們更慘的,被知網割得更狠的,那就是大學的老師們。

因爲畢竟大學生屬於一波流韭菜,只要一畢業,除了讀研的,基本這輩子都不再會用知網了,品牌忠誠度爲0。

但大學老師就不一樣了,作爲中國科研工作者的主要羣體,大學老師是比大學生茁壯得多的韭菜,是能夠無限收割的韭菜,是可再生循環利用的韭菜。

因爲寫論文是大學老師們的一大基本任務,寫論文就必須先看論文,而大學老師沒課的時候是不去學校的,所以很多老師不得不自己買個知網賬號在家看論文

等文章寫好了,該拿去發表了,老師還得給雜誌社一筆版面費,價格從幾百塊到幾萬塊都有,甚至就連這樣送錢的好事,有時候還得排隊,排到半年以後也是常有的事。等送完錢,排完隊,論文發表,又可以開始準備下一篇論文了。

所以總結一下就是,文章是老師寫的,看論文的錢是老師付的,發論文的錢是老師付的,論文發表以後其他老師再來看這篇論文,又必須先給知網交錢。環環相扣,頭尾相連,並且幾乎每一個環節的成本都來自老師,堪稱完美的商業閉環。

並且老師們爲了評職稱,還反覆消費,樂此不,具備極高的品牌忠誠度。

在這裡,真誠地對老師們說一句:老師,您辛苦了!

最後,我發表一些個人看法。其實知識從來就不是免費的,這點我非常贊同,因爲知識的產生和流通都需要成本的,九年義務教育之所以不交學費,是因爲政府替大家買了單。

但知識跟其他商品不一樣的地方在於,知識具備非常強的公共屬性,而且是教育得以實施的前提。而教育又是國家發展,社會進步的基本保障,無數人得以擺脫貧窮、落後和愚昧,正是受益於我國較爲公平的教育體系。

但如果知識成爲了毛利率高達60%的生意,連北大這樣的高校都感到壓力山大,說明資本的牙齒,已經在教育的邊角開始啃食。

如果有一天,教育和知識都被標上了價格,像一些西方國家一樣,有錢人去優等學校,窮人去差等學校,學生因爲貧窮而無法獲得接受教育的機會時,這不是學生的悲哀,這是所有人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