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室報告-勿問任期多久?

甫上任的行政院長江宜樺昨日在交接典禮上對閣員說:「不要問你的任期有多久,要問你在任內做了多少有意義事情。」

閣員也許不該問任期有多久,但任命閣員的總統、閣揆卻不能不正視近年內閣任期過短的問題。近年我國內閣改組頻率之高可謂舉世罕見,民進黨執政的八年任命了六任閣揆,國民黨執政不到五年也已任命了四任閣揆,部會頻頻走馬換將,內閣年年迎新送舊,這豈是好事

北宋名臣王安石司馬光意見向來相左,但對於官員任期,兩人皆主張要給予較長的任期,以讓官員能施展抱負。王安石說:「設官大抵皆當久於其任,而後可以責其有爲。」司馬光也說:「爲治在於任人,任人在於責實,任人不能久,則賢而能者無以見其長,惡而不肖者得以逃其罪。」

王安石、司馬光能有此遠見,何以我們的決策高層明白這個簡單的道理?如此年年迎接新人,年年辦新閣座談會,年年檢討前任內閣決策,內閣大約只能紙上談兵,如何成爲行動內閣?

昔日內閣任期長,部會首長也許起初聲望不高,但隨着施政成效逐漸出現,對外能贏得民間的尊敬,對內能激勵文官士氣,如此內閣執行力自然能提升;如今內閣年年都在磨合,待磨合漸入佳境,又是一次走馬換將,告老還鄉者壯志未酬,甫入閣者誠惶誠恐,如此文官士氣如何提升?執行力又如何提振?

院長說不要問任期多久,要問做了多少有意義的事情,事實上也有語病,試想閣員的任期這麼短,如何做出有意義的事?而真要做出有意義的事情則必須改革,歷來改革者必被責難民調聲望必低,如不給較長的任期而慣以民調高低、景氣好壞做爲內閣改組依據,豈非讓那些想做事的人爲氣短,久而久之,內閣豈能再出現李國鼎孫運璿

任期多久,關乎臺灣經濟成敗,是大事中的大事,絕對不可等閒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