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靠進口 比目魚繁殖有成

水試所東部中心研發比目魚人工繁殖技術,目前仔魚存活已65天,體長約5公分。(莊哲權攝)

比目魚是高經濟魚種國內每年進口值近10億元,水試所東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生物種原庫進行人工繁殖,突破變態期」存活率不到1成的瓶頸,度過危險期的近2000尾比目魚寶寶已成功養殖65天,平安長大,並可投人工飼料,最快年底技轉給廠商

養殖65天 度過危險期

俗稱比目魚的「牙」肉質鮮美,是高檔的生魚片法國料理,因爲肉質細嫩,素有「皇帝魚」美名,大盤價1公斤可到1600元,每尾可大至2、3公斤,屬高經濟魚種。

水試所東部中心知本的水產種原庫,4年前從57公尺深海抽出22至23度低溫海水,進行比目魚養殖,經克服細菌感染後,養殖技術趨穩定,3年前進行人工繁殖技術研發,第1批種魚去年3月首度創下比目魚在臺灣自然產卵紀錄受精率約7成,受精卵孵化率約5成。

但是魚苗孵化後養到第3、40天,眼睛身體兩側變態爲同一側成爲底棲性時,存活率卻不到1成,負責養殖試驗助理研究員陳玉萍表示,今年再調整溫度調控餌料生物,目前已成功養殖65天、達到體長約5公分的仔魚,而且會吃人工飼料,不用再喂天然餌料,意味着人工繁殖技術已趨穩定。

高經濟魚種 節省成本

東部中心主任何源興說,比目魚屬冷水性底棲魚類,日、韓及中國大陸均有養殖,不過臺灣海域夏季水溫動輒超過30度,以往無人工繁殖,該中心研究比目魚繁殖、養殖進入第4年,技術趨穩定,最快今年底即可將相關技術移轉給廠商。

他說,臺灣的比目魚多仰賴進口,每年進口值高達5至10億元,如果臺灣能自行養殖、繁殖,逐步取代進口市場,至少可節省1/3分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