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億年前脊椎動物始祖 「活化石」文昌魚金門繁殖成功

▲「活化石文昌魚成功覆育。(圖/金門水產試驗所提供)

地方中心/金門報導

5億年前脊椎動物始祖「文昌魚」,揭示脊椎動物的起源,因棲息地被破壞,族羣數量大幅減少。金門縣水產試驗所近日成功在室內繁殖並保存,振奮人心。

據瞭解,文昌魚學名是「Branchiostoma lanceolatum」,並不屬於魚類,而是頭索動物亞門/頭索綱/鰓口科/文昌魚屬/文昌魚種,是生物演化研究中的一個重要物種,有「活化石」之稱。

專家表示,文昌魚身體細長,介於3到5公分之間,白色半透明壽命約2年8個月,民衆若沒仔細看常會誤認爲鰻魚苗。文昌魚具有一條沿背部下行的神經索,並有呈條帶狀的肌節;和脊椎動物不同的是,文昌魚的背神經索不是骨骼保護,而是許多柱狀細胞、具有韌性膜狀結構所緊密包圍,這種結構比脊椎簡單得多,又稱爲「脊索」。

據悉,金門和廈門海域爲文昌魚主要棲息地,尤其廈門劉五店是重要漁場,但商業性大量捕撈加速文昌魚資源枯竭。由於文昌魚對棲息地的底質水質的要求較高,金門在三處海域發現過;但廈門建築海堤破壞生態環境,導致瀕臨絕種,目前被大陸列爲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活化石」文昌魚成功覆育。(圖/金門縣水產試驗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