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人看臺灣》兩岸關係的三種思維

兩岸徵文

大陸共產黨根本訴求在於兩岸達成統一,統一的方式在於「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界定,而統一的程序遵循「一箇中國原則」的框線,憑藉大陸一造的強勢地位對於統一的方式與程序加以單方面規制,可以反映爲大小權力實體的「實力對比思維」,在統一尚不可及之時取信於權力差距累計加總爲結構影響的戰略定力。

國民黨的根本立場是「中華民國路線」,追求符合「中華民國路線」的終極統一,訴求於在過去、當下與未來皆不得背棄「中華民國」,後者構成國民黨的歷史合理性、選舉可欲性與理念合法性,堅持依據於「中華民國路線」的「法理道統思維」看待兩岸關係的前途走向,拒絕悖於此「法理道統」的任何臺灣前途之解決方案,於國統綱領以三階段劃分爲終極統一議題設防與緩衝,以保證此「法理道統」對整個程序的支援。

民進黨人具有與國民黨人不一致的歷史記憶與集體經驗,在根本上對於「中華民國」持否定態度,淵源於「中華民國」符號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的概念性關聯,訴求「消滅中華民國」來給予臺灣新的身份認同與意義歸屬,在兩岸走向上主張「法理臺獨」以完成身份再造,以「脫離思維」看待兩岸關係程序。

上述三種戰略思維雖然在根本上是不相一致的,但不妨礙彼此可能的合作空間。我們所經歷的並非世界本身,而是世界所給予我們的意義。阿德勒如是說。意義可以勾連,透過重新歸屬各個要素某種相對份額,經由全新的知性形式過濾後,便是一種新的情境的展現。材料也可以再砌,透過重塑各個成分在導向最終目的的位階次序,經由嚴謹的次級目標定位,則敞開了諸多合作與妥協的可能,在次級目標上的合作與相容,支援彼此之間的終極目標達成的階段性努力。

「實力對比思維」與「法理道統思維」可以合作,帶來馬政府的八年光陰。雖然二者在對於統一的方式上存在根本差距,前者依託強勢地位訴求於單方面界定,後者堅持中華民國法理道統強調符合此「法理道統」的統一,但在統一的程序上二者存在交集。大陸基於「實力對比思維」對統一程序的戰略定力與耐性,與國民黨基於「法理道統思維」對統一程序的節制與管理存在交集的可能,由是依託「一中各表」或「各表一中」之「各」字對於此「法理道統」的容納,二者實現了馬政府的八年和平:於大陸詮釋爲和平統一前奏之和平發展,於臺灣可視作終極統一程序中的不設硬時間線之中程階段。

「脫離思維」於「法理道統思維」也可以合作,造致蔡政府的中華民國轉向。當民進黨政府如實意識到中華文化脈絡中的「南北朝史觀」時,合作便出現了可能。指涉受中華脈絡影響的不同政治實體的和平競合局面,其長久出現僅僅在「南北朝時期」,而當並存的政權放棄自身的「中國」正統名分之訴求,文化地域中的大政治實體便藉由道德義理所在,名正言順對夷狄或者割據進行兼併,而完成文化地域的「大一統」。於選舉議程中,「和平」的考量在現實性上具有對於「自決」考量的衝擊乃至顛覆。於是「消滅中華民國」、「脫離中華民國」之「脫離思維」改投換面,成了「消滅中華民國之實」、「脫離中華民國之實」,而接納了「中華民國之殼」。這就是蔡政府的騎牆論述。

臺灣問題當下之根本困境,不在於三種思維之間的根本不相一致,後者並不拒斥合作與妥協的可能性。而在於三種思維之間的兩兩合作中,獨缺大陸共產黨於民進黨此二思維之合作環節。由是三方之間的良性競合無法產生,兩兩合作各自推動與連環效應之自發程序不得展開。由是探索民共二思維之合作成爲兩岸關係的癥結所在。「實力對比思維」與「法理道統思維」可以合作,二者錨定在「九二共識」上,「一中各表」或「各表一中」之「一」詮釋爲「體現了一箇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一中各表」或「各表一中」之「各」,也可以詮釋爲「體現中華民國憲法的九二共識」;由是「實力對比思維」對於統一程序的耐性與定力,同「法理道統思維」對「中華民國路線」的堅持達成交集,開拓出合作可能。而當民進黨「脫離中華民國之實、接納中華民國之殼」現階段之「脫離思維」不妨再進一步,「接納中華民國的部分之實」,探索基於「各自表述」之「九二共識」的合作亦非不可能。

大陸之「實力對比思維」,基於實力優勢對於臺灣問題解決程序的戰略耐性與定力,所締造的時間與空間準備,是其他兩大思維達致「中程合作」最佳的培養基。不是目的層面、亦非方式層面,而是進程層面的共識對於兩岸關係的進展尤爲重要。當三種思維之間的兩兩合作均能建立時,連環效應之自發程序與良性互動足慰人心。臺灣所需要的,不是在前途走向的根本立場上不斷絕的政治攻訐,而是儘快達成關於程序層面之「和平」的公約數,以此對話與迴應大陸的戰略定力與耐心。(李林傑/四川大學政治系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