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看大陸》兩岸的味道

名聞遐邇的秦淮八絕。(百度)

臺灣8月父親節,筆者有幸,一嘗米其林一星大餐,位在板橋大遠百的港式點心添好運餐廳。其實不懂美食,有點像烏龜吃大麥,糟蹋糧食,食罷胡謅兩句,就教老饕專家。

酥皮焗叉燒包不錯,酥皮類似酥皮濃湯,或波蘿包的外皮。其實就像波蘿包,只是內餡不同。波蘿包夾片厚牛油,酥皮配玉米濃湯。而這個叉燒包,味道有些複雜,有點不可言喻,卻非深奧。筆者在英國唸書時,港仔做的傳統叉燒包,是白色麪皮,沒啥調味,好來襯托出內餡叉燒醬料的濃郁深厚。現在焗烤的波蘿酥皮出來搶戲,當然很豐富,但有點混亂,可能不如單純老味道,單兵作戰上場。波蘿包夾奶油,或酥皮配濃湯,或蒸或烤的叉燒包都好,都美味,但可能不要雜配,不容混淆。

XO醬臘味炒飯也很香,但普通一碗的分量大小,要價臺幣168元。不油不膩,粒粒分明是基本功。但若小弟來料理,想炒成兩份,XO醬炒飯,和臘肉炒飯或燒臘炒飯。因爲兩者皆重囗味,兩強相遇,未必有相加相乘效果,不如單純原味,還能加分。另外高單價和CP值等,屬自由心證,就不多說了。

另本店招牌凍檸茶,正統港味,不過甜,但夠冰夠酸,綠色檸檬皮入茶,有清香無苦澀,可見檸檬的品質和等級皆上選。尤其是一杯既盡,再倒入冰開水,更稍擠壓檸檬切片,續杯仍有清新,不致太淡。

再來是蔥花雪蛋腸粉,是畫龍點睛之作,無此腸粉,港式點心黯然失色。但雖好看好吃,嚼盡才發覺,所謂雪蛋,就是蛋白,有點訝異。不說是充場面,但腸粉內餡,一般有海鮮蝦貝,或肉類或萵苣等,放條蛋白,可能也另有功效。一如艋舺夜市,暢銷的旗魚甜不辣,在魚漿中硬是塞入半個白水煮蛋,不知是雞蛋鮮美,還是水產價高?

再來就香鬆炸豆腐,應是營養的雞蛋豆腐切塊,但我更愛傳統市場當日的板豆腐。因爲如果只注重火候和外酥內嫩,市面有許多平價的鐵板料理,也有此道功夫菜,似乎不足爲奇。最後有港式蘿蔔糕,其中的餡料,先炒香炒熟入味,不是蒸熟的。唯一可惜,是糕汁略稀,出蒸籠時可成形,但筷子一碰,則各自破碎脫落。美中不足,是賣相不耐久放。

想起港點,士多(store),和點心(dim sum),多有英式糕餅的傳統,和大不列顛的遺緒。而在大陸內地如南京,夫子廟老東門的秦淮人家飯館,正宗淮揚菜系,也是中國四大菜系之一。自然該有些淮揚小點可提,例如名聞遐邇的秦淮八絕點。

筆者日前遊罷南京,還記得的滋味,有秦淮小茶饊。小茶饊,就是饊子,幼時臺北的眷村和光華商場,都可見到。漢族回族,蒙古新疆,都吃饊子。也就油炸麪食,形如柵欄,細如麪條,所謂的秦淮小茶饊,就是江蘇淮安茶饊,用麻油炸制,最細可如髮絲。此物似油條,又非油條般膩口,似麪條也非只有清淡。當烙餅內餡,或佐燒餅吃,都相得益彰。

其他還有五香狀元蛋,就糖心滷蛋。雨花石元宵,就小湯圓做成石頭狀,五彩似南京五花石。另有美味鴨血湯,松茸香酥餅,什錦素菜包,外觀都如其名。迷你小麻球是糯米粉團油炸,臺灣也有的庶民街頭小吃,只是在江浙一帶叫麻球,我們叫芝麻球。

最好玩的是養顏豆腐澇,什麼是豆腐澇,又稱(都不老),在南京話中,也就豆腐腦,豆腐花之類。各種食材佐料都能放,既好吃也養生。

說到豆腐,小弟學的是番文,免不了要和洋人打交道,就當做是,師夷之技以制夷。老外最無福消受的美食,當屬臺灣的臭豆腐和豬血糕。豆腐譯作to -fu,老外怕這個味,敬謝不敏,還說to-fu 聽來像是dog food ,問我是不是狗食?這我就有點不悅了,想這是我們華裔千百年流傳的庶民美食。而你們番邦不也愛吃起司(cheese)?聽說最貴的起司,是液態且仍有蛆蟲蠕動其中,如此美食,誰敢下箸?我還更想問,cheese 是不是cat food勒!

另外就臺灣街頭的豬血糕,蒸氣氤氳,香味撲鼻,外有花生糖粉,再佐紅色辣醬,和綠色香菜,幾乎無人能抗拒,有次我幫老外買了一串,他迫不及待,大口咬下之後,問我What is it?我先說是某種cake ,他也稱好吃,但我再翻譯到pig blood時,他立馬到一旁作嘔吐狀,想挖出快要吞下的東西。原來老外是基督徒,好像聖經說過,嗜血的唯有惡魔撒旦……

港式點心和淮揚小點,各具特色。一如中西文化,本來不同。兩岸的滋味,各有所好,自有所愛,難分軒輊,無法評比。青菜豆腐誰勝?香蕉芭樂誰贏?誰能置喙?

文末如問我,最愛是啥?沒有懸念,立馬勾選,我會說,是南京街頭的肉包鋪子。和許多趕去上班的工地師傅一樣,吃兩個冒着熱氣的大肉包,那麼心滿意足,心安理得。(黎家慶/英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