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人看臺灣》娜魯灣啊娜魯灣 是原住民族的歌與魂

可愛的原住民孩子。(作者提供)

大陸的時候,因喜歡少數民族文化,曾慕名到湖南苗寨、雲南傣族鄉、四川甘孜藏區旅行,後來去新疆打工換宿,有機會跟新疆當地的哈薩克、維吾爾民族的族人生活過一段時間,對不同民族所展現的各具特色的風俗習慣和風土人情十分着迷...

來到臺灣以後,才發現這兒的民族文化也非常豐富多彩,我們和傳統的臺灣原住民族,語言、性情、生活習慣和宗教信仰非常不一樣。

我在課堂中接觸到的原住民族同學說話都是慢悠悠的,有自己的漢語文法習慣和特殊的語氣詞,總是對很多事情都無所謂的樣子,包括做小組報告和上課。

當然,他們有很多優點值得我學習,例如總是大方又開朗,好像永遠都不會發脾氣,不熟悉的時候他們會很靦腆,不主動說話,除非有必要爲大家服務或助興,纔會出聲。

而一旦熟絡起來,他們就會將自己與生俱來的熱情和活力展露無疑,連空氣都能瞬間點燃。

前段時間去臺東池上音樂節,第一位表演的就是原住民族歌手,他的聲音嫋嫋漫漫,深邃遼闊而自由灑脫,將天地、稻穀和人牽成一脈,融在這樣的歌聲中,會不自覺熱淚盈眶。那次以後,我更喜歡從這樣的歌聲中吸取靈氣和養分。

前不久,我在捷運上看到了「娜魯灣文化節音樂會」的表演廣告,這次音樂會算公益活動,有免費入場的名額呢,我立刻安排行程,畢竟自己當初會來臺灣讀書,跟原住民族的歌聲有直接關係呢。

# 臺北市原住民族合唱團

音樂會當晚演出的主角——臺北市原住民族合唱團目前分爲基礎班、合唱班和古韻班,依照學院能力及年齡分班練唱,合唱團經常收到邀請,代表臺灣去世界各地參加活動、演出競賽,將色彩斑斕的原住民族歌聲和文化傳遞給所有喜歡合唱音樂的人……

這一次音樂會的主題是「六族聯動,原滿呈現」,分別是賽夏族邵族葛瑪蘭族、撒奇萊雅族卡那卡那富族及拉阿魯哇族,而演出者中不止這六族人,表演曲目也不限於這六族的歌,不同的族羣聚在一起已是難得,奇妙的是,他們還可以唱其他族羣、其他語言的歌謠。

合唱團裡並不全是原住民族臉孔,主持人介紹,其中還有很多「平地」孩子,例如來自客家文化、閩南文化背景的孩子,大家聚在一起,和樂相處,一起學習不同部落的傳統古謠

開場表演是祖蔀樂舞集撒奇萊雅族的迎賓曲男女生古調,演出者除了用合唱傳遞情感,還在舞臺演出中展現部落的儀式和禮節,在吶喊、呼喚和歌唱中,我們進入了自然與人和諧同一的情境當中。

#可愛的基礎班孩子們

基礎班是國小一年級到五年級的孩子們,我可太喜歡他們了!當他們穿着各色民族服飾、光着腳丫子走上臺前,雙手乖乖地垂放在兩邊,將自己的聲音推出來時⋯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代表母親之愛的卑南族音樂——《媽媽的花環》讓我想起了魯冰花,嘹亮而熱切的旋律催人淚下。阿美族的《娜魯灣宴會歌》熱情而明快,讓大家感受到賓至如歸的喜悅,達悟族《小胖豬》童趣十足,讓人彷彿在海邊,踩着浪花一朵朵。

小孩子的聲音彌足珍貴,除了聲帶基礎,還因爲他們的心靈純澈美好,沒有雜質,偶爾的「跑調」或因緊張而微微顫抖,就像天然去雕飾的原石,叫人會心一笑。

#古韻班的長輩們

孩子們表演完以後,出場的是古韻班,我本來以爲「古韻」是表演經典老歌的意思,沒想到卻看到一羣精神抖擻的長者緩緩走上臺來。

她們的聲音不再青澀,經過歲月的沉澱,這樣的詠唱別具深情。其中還有一位頭髮全白阿嬤呢,我真讚歎她們,自己年老時,是否也能這樣,生活充實而幸福,心靈豐足而美滿?

# 原住民族歌手助興

除了合唱團的呈現,還有原住民族歌手來助興演出,她們表演的基本是流行音樂,雖然唱功一流、也很會帶動氣氛,但在這次音樂會的氣氛之下,流行音樂在兒童天籟面前,很難不「稍顯遜色」。

原住民族音樂的生命力和故事張力,與天地互動而帶來的從內而外的爆發和共鳴共振,實在是技巧滿滿的流行苦情歌曲所差之甚遠的。

#達悟族大男孩的啓示

然而今晚最讓我感動的,其實是兩個身着達悟族服飾的大男孩,達悟族服飾的下身是一條丁字形白布條,就像內褲的樣子,還露兩片屁股蛋呢!

而站在臺上的這兩位男孩,正處最要強的青春期,卻依然可以落落大方地穿上本民族服飾,走上臺前領唱,歌聲和神色中透露的自信和堅定,讓我的恭敬油然而生,甚至感到羞愧:

我用狹隘而世俗的眼光去看待他們的穿着打扮,實在是一件很失禮的事。

祝福和希望

爲了祝福聖誕月的到來,孩子們還特別準備了福音歌曲,隨着大熒幕雪花片片飄落,我們彷彿置身於教堂琉璃玻璃窗前,正在祈禱上帝的恩典,獲得心靈的平靜。

天下無不散的宴席,歡唱的時光過得了無痕跡,來到活動的尾聲,全場一起合唱《明天會更好》,所有的演出者都穿着最明豔的服飾擠到臺前來,色彩繽紛一大鍋。

在場的族羣這麼多,可是在同一首歌的歌聲中,我們沒有任何距離,也沒有無可跨越的差異。

看着臺前、臺下大家燦爛的笑容、閃爍的眼睛和熱情的擁抱,我知道,歌聲跨越山海,相親相愛的心,所能穿透的,是任何的族羣、語言和文化,是任何的誤解、衝突和隔閡。(廖小花/世新大學陸生)

徵文啓事】

中時新聞網「兩岸徵文」欄目,延續《旺報》兩岸徵文活動,徵文主題:臺灣人看大陸、大陸人看臺灣、兩岸看世界、兩岸一家人、兩岸新時代,歡迎全球華人投稿

期盼作者透過親身經歷的故事,刻畫兩岸社會肌理,描繪世界見聞,打破刻板印象,促進兩岸民衆相互瞭解、建立全球視野,向讀者展現時代的脈動與發展趨勢。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臉書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520ROC,歡迎線上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