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位於太陽適居區 爲何我們住在地球而不是金星?

▲ 爲什麼我們住在地球而不是金星?(圖/引用自臺北天文館之網路天文館網站

臺北訊

太陽系中,金星、地球和火星都落在太陽的適居區中,也就是說,巖質行星表面水能液態存在的區域。可是,爲什麼人類這麼幸運,恰好就生活在地球上?一項新研究揭示了地球上的生命爲何得以踏上演化之途。

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和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的科學家Mark Jellinek等人發表的這項研究成果顯示:地球最初形成的地殼含有大量放射性元素,如鈾和鉀等,這些放射性元素在衰變過程中會產生熱量。然而,在地球形成早期,有段時期經歷大量小行星撞擊,這些放射性元素被從地殼帶出,之後流失在太空中。這個現象稱爲「撞擊侵蝕(impact erosion)」。

Jellinek等人認爲:地球早期鈾和鉀的流失,是地球板塊運動磁場氣候演化的決定性因素;而這幾項又是共同創造出我們所住的地球環境關鍵條件,這很可能就是讓地球與其他行星不同的主要原因

▼  NASA空拍地球美照地球日。(圖/NASA)

在地球上,漂移的板塊造成地球表面常態性的被更新,如此一來,將使得下方的地函逐漸冷卻,維持地球的強磁場,並觸發火山活動。爆發中的火山會將地球深處溫室氣體釋放到大氣中,因此經常性火山爆發活動可維持氣候保持在生命適合生存居住的狀態,讓地球與其他巖質行星不同。

從大小、質量密度和組成成分來看,金星是和地球最相似的行星。然而地球氣候在整個地質歷史都相當穩定而適合生存,金星卻因擁有濃厚的二氧化碳大氣而使表面溫度高達攝氏470度之多而使氣候相當嚴峻,不適合生存。爲何相鄰且相似的兩顆行星,會演化成如此截然不同的狀態?Jellinek等人認爲關鍵就在撞擊侵蝕。

金星受到的撞擊侵蝕比地球少,只有間歇性的發生劇烈火山活動,導致氣候有着劇烈且每每長達10億年之久的變動擺盪。

檢視撞擊侵蝕所造成的行星隨時間演變的狀態,便可看到行星的初始組成成分深深受到撞擊侵蝕效應影響而產生一連串相關變化,而後才形成成地球現今如此獨特的環境。(文/引用自臺北天文館之網路天文館網站)

▼ 在金星的表面上,除了得忍受高溫和強大的空氣壓力,還得小心厚厚的硫酸大氣層裡,可能正在上演着閃電風暴。(圖/取自中研院天文網)

►►►要聞+趣聞,鎖定《ET即時》粉絲團就對了!